风水堂: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规律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佛教对死亡之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精神性之灵魂(佛教谓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未死亡。解脱之圣者面对死亡时,其心态迥异于凡夫。人的死亡心理是一大自然之谜,佛教从善终的角度,以死亡恐惧敦促众生平时行善,以得临终时的快乐和安详。
印度最受欢迎的菩萨之一,你知道吗?
到明清,观音菩萨已是民间佛教信仰中家喻户晓的重要神祇,观音的塑像不仅供奉在佛寺之中,也供奉在民间宗教的寺庙里。观音菩萨不是一个,你所指的是南海观音菩萨,佛教中是南海观音,道教中是慈航道人,所以亦佛亦道,混元初开之时佛道最先本出一元,要不然怎么很多修行的方式方法都是相通的、相似的,只不过是后来两家各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渐...
你知道道士一般都念什么吗?念诵佛教经典
说到出家人,人们就会想到和尚与道士,虽然他们修行的理念不同,但是归根到底都是在劝化世人积德行善。和尚念诵佛教经文时,一般会持诵《心经》、《金刚经》、《地藏经》等等著名的佛教经典。道教的修行理念是入世与出世兼行,既有远离世俗避世修行,又有身处红尘济世度人。
风水堂:鸡汤文与“养生文”
但是对于这种伪佛教的鸡汤文向来是不太感冒的,因为佛教发展到现在不仅是一种思想或理论,更是一种文化基因与行为习惯甚至习俗。这是公众文化对于佛教的偏见,恐怕听过“佛系”的人没有听过“勇猛精进”吧。例如在现实中,有些人以为佛教是消极的,认为一旦信仰了佛教,对事业就会失去进取心。有人问我如何正确理解佛教的出世思想?那么,佛教所...
中国佛教把心性问题的探讨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
因此,佛教心性论所涉及的“体”是指“心体”,也就是心性本体;“用”指“心用”,也就是心体的发用流行。但无论如何,在佛教哲学中,仍然数禅宗的体用合一程度最高,也最为成熟。因此,中国佛教本体论既具有一般哲学本体论的特点,又具有宗教品格的可证、可修、可悟的特征。这是中国佛教心性本体论所特有的二重性质。
修持《心经》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心经》里面叫做众生法。《心经》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观五蕴,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要用观的方法,了解五蕴所引生的烦恼,当下的,正在进行中的,然后用我们所了解的空性、空义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获得了这种修养的成就,我们在纷繁的世事当中就就能所向无敌、清净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够转化一切...
佛家因果循环的故事 当归的味道:孙子娶祖母的事迹吗?(值得一看)
在佛教有这么一个罕见的因果故事:孙子娶祖母。”祖母业不由己,就又投胎到阳世做个女孩子,长大后就和她的孙儿结婚。《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不管你信不信因果轮回,总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人生的起点。
(李向东)释迦牟尼的重要悟道之一
释迦牟尼在悟道后,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无常的,即万物皆无常。除此之外,释迦牟尼还提出了很多关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方面的思想。那么为什么释迦牟尼居然说这个世界没有主宰,没有神呢?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宰或神。释迦牟尼的悟道之路和佛教的思想体系,强调个人的自我修行和证悟,认为个人...
圣严法师:将佛教灭苦的方法概括为两种
第三中苦是“行苦”,世间一切无常而人却偏偏追求永恒。佛教认为生命是一个圆,既无起点,也无终点,而人的本性是趋向于追根溯源的,不得而苦。第二个是源于“不知苦其实是因果循环”。世人尝到的每一个“苦果”,其实都由前因造成,而现在的果又将成为将来的因,因果循环,不断制造苦。圣严法师将佛教灭苦的方法概括为两种:一是改变观念,建立...
执念越深,梦境与现实就越难分清楚!
佛教讲究因果,修行修心,梦对于佛教来说就是心的体现,与因果有很大的关联。对于道家来说,天地万物,源于自然,道法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梦也不例外。梦是一场因果,对于佛教来说,世间一切皆有因果,前因后果,因果循环,生生不息。道教讲究的是现世的超脱,梦是道家修行的一种。道家求得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希望今生能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