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佛的根本教义是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从这个意义上讲,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为人指明了安身立命的境界,是为人类谋福祉。佛祖渊渟岳峙,思想深邃,与众不同,此举并非善恶不分,自毁佛法,而是有益于佛教大兴于天下之措。佛法本就是佛的言教所要显示的万物的谛理,一切皆不可说。
日期:2024-08-12 人气:302 阅读全文

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明代僧官制度,从根源上看,本身便是至高的世俗政权操控佛教的产物,设置僧官的目的,便是借助这种工具对佛教进行符合世俗统治的改造和管理。朝廷中从不乏深受传统儒家理学思想影响、对佛教与俗民相争的现象深恶痛绝,甚至以此坚决排佛。这些僧官的经历,也成为明代世俗政治、宗教地位和佛教管理状况的一个缩影。
日期:2024-08-11 人气:196 阅读全文

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一、佛教的平等观与中国传统忠、孝伦理的冲突及其修正在《牟子理惑论》中,佛教平等观对传统忠、孝观念的冲击已经显现。在《牟子理惑论》中,佛教平等观对传统忠、孝观念的冲击已经显现。佛教最终对忠、孝伦理进行了妥协,却深刻改变了中国传统刑法中罪的位阶关系的立法模式,其对后者关系的影响要超过忠、孝伦理,并延至明清。
日期:2024-08-09 人气:153 阅读全文

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8.名著普及会编:《佛教文库文献解题》,名著普及会,1978年版。(六)近现代佛教思想哲学研究1.舍尔巴茨基著、立人译:《大乘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11.Kalupahana,D.J.著、陈铫鸿译:《佛教哲学》,《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71册,华宇出版社,1985年版。
日期:2024-08-02 人气:145 阅读全文

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15576957567: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15576957567:佛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5576957567:佛家的思想核心是什么?15576957567: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5576957567: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15576957567:佛教的核心思想8个字15576957567:佛教的核心思想是...
日期:2024-07-22 人气:147 阅读全文

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这两点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佛教的核心是因果法。我觉得佛教的核心还是究竟解脱。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
日期:2024-07-22 人气:101 阅读全文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之《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简单给佛下个定义: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我觉得佛教的核心还是究竟解脱。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
日期:2024-07-21 人气:207 阅读全文

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其实,佛教的慈悲理念不只包括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心理需要等各个方面,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其慈悲观还涵盖了所有的生灵,一切有情众生。大乘佛教世间法中的业报轮回学说,促进了社会伦理的发展,丰富了善恶理念的内涵,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三、佛教慈悲理念的当代实践
日期:2024-07-17 人气:141 阅读全文

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三教指三大传统宗教——儒教、佛教(释教)、道教。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印度佛教、中国道教并称为三教。在《七略》分别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三教”指的是中国儒、佛、道三大教派
日期:2024-07-15 人气:106 阅读全文

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

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
养生要养性、调身先调心。首先,佛教养生观要求从“心”开始。修心,与道教的修德养性有许多共同之处。让心性清净,以证佛道。“善”是炼心修性的根本。”慧能大师不但在理论上阐述了炼心修性,还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内调心性,外敬他人。佛教认为将“心”与“性”修好了。其次,佛教还非常重视修身养性。
日期:2024-07-05 人气:15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