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堂:鸡汤文与“养生文”
风水堂:鸡汤文与“养生文”
推荐一篇好文《佛教真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消极吗?》
差不多一年前关注了一个叫“学佛导航”的公众号,它都是发表一些“鸡汤文”与“养生文”,譬如什么什么菩萨过生日啦,做了什么好事又有福报啦云云。虽然鄙人从小对佛教文化耳融目染,家中不仅大部分人对于佛教十分虔诚而且还有亲戚是很专业的研究者与布道者。但是对于这种伪佛教的鸡汤文向来是不太感冒的,因为佛教发展到现在不仅是一种思想或理论,更是一种文化基因与行为习惯甚至习俗。因为不可描述的原因,国内尤其是内地的大部分人对于这些东西是没有概念的,是分不清楚佛教与封建迷信有什么不同,甚至在很多地方佛教已经发展成为了封建迷信,这是与佛祖的本意相违背的。
就像是《让子弹飞》里姜文说的那样“人们很自然觉得土匪的脸上就应该长着麻子”。因为文化的断层、应试教育和社会大环境,很多人对于佛教偏见很大,甚至连和尚指什么都不知道就乱用。先澄清俩观点:
佛祖是神。
佛祖不是神,是一个叫乔达摩·悉达多的来自释迦国的人,差不多和孔子一个时代,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国的贤者。他本是释迦国的王子,有着优渥的生活条件,也许是位高权重所以目睹了很多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后选择修行希望找到解脱的办法,终于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接着他与当时的很多主流人士进行辩论,从而收获了大量的信众。直到目前,佛教的思辨性是很强的,甚至很多学位是需要通过辩论获胜才能授予。内地因为佛教与本土文化结合产生了“顿悟”等,不是很注重这种对抗性的方式。所以没接触过佛教就肆意诋毁佛教的人,他们想的到的佛教迷信的理由,在几千年的辩论中早都被人厘清了。在这方面,佛教恰恰是极其现实与功利的,不过是高级功利。
佛教意味着与世无争,是失意的人或者隐士的选择,“佛系”的自嘲说法现在很流行。
这是公众文化对于佛教的偏见,恐怕听过“佛系”的人没有听过“勇猛精进”吧。人成熟后在生活中会变得大度与宽容,但是这不意味着放弃对生活的热情。每个人多多少少会有这样那样的感悟,进而变得更有智慧。这种摆脱烦恼与恣意生活的智慧是基于认知规律的,只是大部分人领悟的都是零零碎碎的并不系统,且不知道佛教中就有相应的系统阐述。系统性的研究并提高到理论高度,佛祖是第一人。这就像是中国古代也有科技,不过这是通过实践经验获得的。而欧洲人有了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偶然开创了科学,然后指导实践,正反馈迭代。你能说《九章算术》中的内容不是数学吗?只是没有上升到那种理论高度,缺乏更抽象性地概括。同样的,佛教创立之初的目的就是系统性的研究人应该怎么活怎么思考才能摆脱痛苦。当然如果“佛系”是一些人经过认真思考后的选择那么“佛系”对于他们是有益处的。
当我在公众号里面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意识到这是真懂佛教,是正见。讲清楚了佛教的积极面,澄清了偏见。然后赶紧用电脑保存在word里面,因为以前出现过收藏的文不多日又被屏蔽的情况。今天特意搬运到博客里面,如果有人看到后有所帮助那真是鄙人的荣幸,下面是正文。
文/济群法师
有人问我怎么看待佛学的消极性?例如在现实中,有些人以为佛教是消极的,认为一旦信仰了佛教,对事业就会失去进取心。
其实,消极和积极是相对的。
许多人评判消极和积极的标准,都是以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为坐标。他们以为符合自己追求和生活方式的,便是积极;反之,便是消极。
可是,普通人的生活和追求是否就是积极呢?
其实,多数人的追求和生活,都是建立在个人的迷乱感觉及社会习俗上,是被个人习惯和社会潮流所左右,并非出于智慧的抉择。这种生活看似积极,其实是消极而被动的。
作为一个学佛者,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经过认真思考和抉择的。这个目标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智慧,以此解脱生命的迷惑和烦恼。
在他们看来,唯有经过智慧省察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不仅如此,他们还发愿把真理和智慧带给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达到这样的目标。
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具有这样的目标和意义,不仅不会消极处世,反而会有更好的进取心。
虽然他生活中也会有许多平常的事情,经营各种类型的事业,但因为发心不同,认识不同,他所经营的事业和生活也将被赋予更高的意义。
有人问我如何正确理解佛教的出世思想?譬如有些人往往因为佛教的出世思想而选择在年轻时候入世做官、做事,官场失意或年纪大了,才考虑选择佛教信仰。
我认为,官场失意或年纪大了才选择佛教信仰,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写照,并非所有的人。
在历史上很多士大夫或文人,在年轻为官之时就选择佛教为信仰,如唐宋文人中白居易、王维、柳宗元、苏东坡、王安石等人。
今天也有不少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一方面获得了世俗的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同时也开始寻找生命的智慧,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
所以,觉得只是官场失意或年纪大了才选择佛教,这是对佛教出世思想的片面理解。
那么,佛教所说的出世是什么意思?出世有出离、超越之意。这并不是说,必须放弃世俗的生活和事业。
有些人远离尘世,入山修行,那只是个人的选择,或者是修学某个阶段的选择,不是学佛的必经之路。
如果具有正见,在红尘中一样可以修行。因为我们真正要出离的并不是环境,而是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们在迷惑和烦恼中度日,那就是世间。一旦超越这种迷惑和烦恼,在世间的当下,便是出世间。这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说的:“佛法在世间风水堂:鸡汤文与“养生文”风水堂:鸡汤文与“养生文”,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
信仰所关注的是人生大事。比如我是谁?活着的意义?生命的归宿等,这些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对于每个人都存在。
只是因为人的根机不同,有的人慧根深厚,从小就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也有的人要经历世俗生活的历练才开始思考。
当然,还有一些人终日沉迷于物欲中,只会关注眼前的需要和欲望的满足,他们可能永远也想不到人生还有这样的大问题。
不过,人生一旦触及这些问题,必然就要面临解决。如果想要圆满解决,自然离不开佛教的信仰。
有人说,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很多人既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于是就问我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
在现实人生中,要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确实不易。积极入世,容易陷入对世俗的执著,结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会远离和放弃尘世的一切,感觉不近人情。这两种情况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让二者并行不悖呢?在大乘佛教中,菩萨行者的修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作为菩萨行者来说,既要有出世的超然,又要积极入世,广行利益众生的事业,所谓“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其中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以商贾富豪的身份,拥有妻子儿女,出入娱乐场所佛家养生思想发展,但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在与社会民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对他们起到教化和引导的作用。
同时佛家养生思想发展,阐说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强调“心净则国土净”,是在家居士在红尘修行的榜样。
如何才能培养出世和超然之心?在大乘佛教中,是通过对“空”的认识和体证来达成。
佛法所说的“空”,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空无或一无所有。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空”和“有”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
比如《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讲:“所谓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在告诉我们,世间任何一种现象无不是因缘和合而成。换言之,是条件决定一切的存在,离开条件,我们在任何事物中都找不到固定不变的特质。
所以,这种存在只是因缘假相而已。但我们因为无明所惑,无法见到世间的真相,于是就会把主观的想法和需求投射其上,觉得它就是如此,确实如此,由此衍生出许多烦恼。
佛教所说的“空”,正是要帮助我们认识真相,去除我们主观赋予的种种特质。这样才能从迷乱的状态中走出,超然物外,心无所著。了解到生命真相之后,看到很多人因为无明,每天不断地制造烦恼痛苦,就要发菩提心,生起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生命真相,解除烦恼。
有了这样的慈悲心佛家养生思想发展,就能积极入世;而有了空的智慧,就能在入世过程中保持无所得、不染著的心态。《金刚经》就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放下,同时又积极利他的经典。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小六壬预测术:中华传统数术文化的瑰宝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60 甲子:天干地支的独特文化与计时方法
- 2024-08-05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问询函的详细内容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8-04地方特色小吃:传承地域文化与代表当地人情风俗的美食瑰宝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海派文化新论:梳理海派文化脉络,领略独特内涵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