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智慧: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语出《庄子·大宗师》和《庄子·天运》。庄子说,这样“相濡以沫”地活着,实际上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在“相濡以沫”的故事之后,庄子总结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实说的就是要服从自然万物的规律而已,其中蕴藏的是道家“无为”的思想。
(周末荐读)苏格拉底:当代人类死亡学的研究
这些著作或从科学与哲学角度讨论生与死的过程、性质与意义,或追述历史上的灵魂观念并对其进行心灵学的探讨。没有哲学、伦理学、人道主义思想的参与,重大的生死问题无法获得圆满的答案。
潜藏着日本人怎样的生死观?:法师吉田兼好对生死的探索
那么,在这种镇静的行为模式背后,潜藏着日本人怎样的生死观呢。第三部分以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为研究中心,试图探索一位精通道、佛思想的法师对生死的看法,从而进一步了解日本人的精神根底中蕴含的生死观。第三是日本人传统的无常观意识。
中西哲学家生死观“生”与“死”
我们这一专题就是通过对古今中西哲人对生死问题的探讨,希望通过他们的生死观来给我们一点启示,帮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应该如何看待生死问题,应该如何来看待人生,尊重生命。(二)道家的生死观道家对待生死的态度,是许多文人墨客、或者说是很多知识分子很欣赏的态度。
儒释道: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哲学指导我们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结尾部分落脚在人生的终极问题“死亡”上。死亡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从死亡思考人生,方能更加深刻。亦可说,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死之论:道家的生死哲学
道家的生死哲学也不例外。基于“道”论的道家生死哲学其实是一种境界哲学。它直面与死亡相伴而行的恐惧、惶惑、痛苦和磨难,探索死亡在人生中的地位与价值,不懈地追求存在于死亡背后的出路与希望,使道家生死哲学呈现出生死审美观照与哲理思辨融为一体的特征。
风水堂:不对不死的想法
佛认为真正的死亡,而是思想上的死亡,唯有思想上死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比如说牛顿就被后人所记住,所以他一直在人们心中,他并没有死去,所以死亡是别人被世间记得他的所有人都遗忘,这就代表了他真正的死亡,所以一切都是空虚,虚假,缘起,缘灭的因果关系,这就死亡的意义,它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只有意识到死亡才是生命的开始,才是...
风水堂: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规律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佛教对死亡之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精神性之灵魂(佛教谓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未死亡。解脱之圣者面对死亡时,其心态迥异于凡夫。人的死亡心理是一大自然之谜,佛教从善终的角度,以死亡恐惧敦促众生平时行善,以得临终时的快乐和安详。
从生死问题谈起,论及佛教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佛教其实佛教是非常重视生的,净空法师曾经说过,佛法的目的在于教导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佛教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过一种有智慧、觉悟的生活,最终了生死、出轮回,这才是幸福美满的生活,也正是生的意义所在。佛教对死亡的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所以在当今,佛教的生死观,仍然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 《大般涅粲经》的心理辅导方法介绍
另外,《大般涅桀经》这部著作最主要的思想是:大般涅粲的涅巢四德,通过对这四种德行的讨论可以得出佛教超越生死的理论。此外《大般涅粲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种理论可以指引众生超越生死。这些思想不仅仅体现了《大般涅粲经》的生死哲学,甚至可以理解成一本佛教的死亡教育读本,并且可以作为辅导悲伤心理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