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佛的根本教义是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从这个意义上讲,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为人指明了安身立命的境界,是为人类谋福祉。佛祖渊渟岳峙,思想深邃,与众不同,此举并非善恶不分,自毁佛法,而是有益于佛教大兴于天下之措。佛法本就是佛的言教所要显示的万物的谛理,一切皆不可说。
日期:2024-08-12 人气:241 阅读全文

李尼佛福:色即是空,空即色

李尼佛福:色即是空,空即色
佛家禅语这是佛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义,源自佛教经典《心经》。佛家禅语佛家禅语这句佛教中富有诗意的禅语,体现了佛教中的微观和宏观相互关联的哲学思想。佛家禅语这是句著名的佛语,它传达了佛教关于人生苦难、觉悟和救赎的深刻见解。佛家禅语这句话也体现了佛教的宽恕精神。
日期:2024-05-16 人气:82 阅读全文

南怀瑾老师:佛教的生死观就是苦的体现,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南怀瑾老师:佛教的生死观就是苦的体现,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然而,佛教的生死观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指导。总的来说,佛教的生死观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它引导我们认识生命的真谛,教导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以及如何通过修行实现内心的解脱和成长,还有如何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解脱。
日期:2024-05-05 人气:296 阅读全文

: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区别,值得一看!

: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区别,值得一看!
儒家、道家和佛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三大学派,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流派。道家学说起源于老子和庄子,强调追求自然和道的无为而治。佛家思想的核心是追求解脱和慈悲。综上所述,儒家、道家和佛家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三个主要流派。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佛家强调解脱和慈悲。
日期:2024-04-11 人气:182 阅读全文

从三个公案看放生前些年,在路上常能见到有一种人

从三个公案看放生前些年,在路上常能见到有一种人
所以当我们面临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的时候,就应该学习文殊菩萨的大智慧,在作功德时若能在内心生起这样的发心:从而把自己的大悲心无限扩大,不仅成就了众生,也成就了自己的善果。在佛经上,就有说到诸菩萨的智慧功德中,应当“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
日期:2024-04-05 人气:109 阅读全文

南怀瑾老师:不偏不倚,不过而无不及

南怀瑾老师:不偏不倚,不过而无不及
三家都是说的一个观点:回归中道下图是华夏思想之源,儒家思想之根。最后说佛家,这个家宗派太多,所以必须先定义一个立场,即我是站在禅宗的角度,虽然佛陀可能都一样,但我比较蠢,没法理解所有宗。以上儒释道的解释都遵循因果律,也就是经典物理学里的因果律,机械宇宙观。好了,总结,儒释道科四大宗教,哈哈!
日期:2024-04-05 人气:243 阅读全文

南怀瑾老师:佛教的根本义谛,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

南怀瑾老师:佛教的根本义谛,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
1.佛教生死本体论由佛教的这种生死本体论衍生出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就是“无我”和“无常”。2.佛教生死轮回论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二、佛教解脱生死的方法
日期:2024-04-02 人气:139 阅读全文

牟尼佛陀:十二因缘是佛教中的核心

牟尼佛陀:十二因缘是佛教中的核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述是佛家关于十二因缘的主要观点,以解释众生轮回和苦难起因。尽管佛教对于众生轮回和苦难起因的解释是基于十二因缘的观点,但个人对于这一教义的理解和体验可以因修行的深度和个人信仰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修行和信仰经验,以及与佛法教义的对话和互动,来深化对十二因缘的理解。
日期:2024-02-28 人气:112 阅读全文

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

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得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
尔时,妙焰海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而说颂言:如来法王出世间,能然照世妙法灯,境界无边亦无尽,此自在名之所证。如来清净妙色身,普现十方无有比,此身无性无依处,善思惟天所观察。尔时,善化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善化天众而说颂言:尔时,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而说颂言:
日期:2024-02-20 人气:213 阅读全文

净空法师:人生怎么活,自己找心宽

净空法师:人生怎么活,自己找心宽
关于佛家的妙语6.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佛法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在哪都能修,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工作、学习都是修行,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老老实实地认真修。
日期:2024-02-12 人气:1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