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区别,值得一看!
中国文化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三者的主要思想观点与侧重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研究“心性”的,均特别注重对心性的修炼。宋明时期,儒家似乎反对佛教,实际上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学”,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顿悟之说。
《易经》中最具大智慧的3句话,你若能悟透一句便可不再平庸
《易经》中也是给出了答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极修善积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会有更多的吉庆;经常作恶坏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会有更多的祸殃。《易经》是一部可以让人「知命知运」的智慧之书!越是成功人士,越能参透《易经》的智慧。
告诉你一个秘密,真正中国古人的大智慧都藏在以前的文言文里!
要学中文,一定要学文言文,哪里才有中文真正的美。告诉你一个秘密,真正中国古人的大智慧都藏在先秦以前的文言文里!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文明在秦汉以前,儒、墨、道三家几乎涵盖了其全部的文化思想。
智者说世界是可知的,又是不可竟知的
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作为第五层境界的灵性直觉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心性、心智、道德智慧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之时,则“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他所谓“乘物游心”的境界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天地、与万物圆融一体。如果我们通过某种技艺性的精进练习,进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便是得道了。
从哲学上来看,中国哲学中的精神修炼传统
从哲学上来看,中国哲学中的精神修炼传统在道家思想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庄子哲学中的精神修炼因素体现在两方面。
王德峰:道家”思想的核心与老子的论道
1.6、“道家”思想的核心与老子的论道(下)我们既讲了儒家的核心观念,也讲了道家的核心观念,中国文化后来的文化精神的格局,就基本形成为儒道互补。一方面儒家是有理想、有原则,一方面道家讲权变、讲退一步,儒道互补形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最基本的方面,这种文化精神演化为了我们的国民性格。
(李向东)道教知行合一的四大标准,值得收藏!
自心学始,儒家开始正面专研生死大事,生死关切被视为儒家终极关怀的内在向度,“生死之念”以及“悦生恶死”亦被视为追求圣贤之道的契机。受益于道家,禅宗之跨界吸收,二次创新得理学,心学,而现今全球文化之变,儒学亦有全新突变之机会,此前听杜唯明和余英时二位大家来浙大讲座时亦有耳闻。
南怀瑾老师:儒家对人的生与死的认识
是儒家人生哲学的内容之一。生有所立死而不朽儒家十分重视人生价值,强调对社会的贡献,“死而不朽”。儒家学者在谈论生死时大都未用“不朽”一词,但“不朽”的观念则是明确的。历史地位儒家生死观是现实、理性和充满理想的生死观,与道家和佛教的生死观相比,最有积极价值。儒家的生死观是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主流。
(知识点)摘要:成语是极为精炼,极富表现力的一类词汇
关键词:成语;佛教;来源宗教的传播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以情动人,因此佛经中有许多故事,通过形象性和艺术性的描述,解说佛教的教义,从这些故事中凝练出了一些成语。“心心相印”原指佛教禅宗的修行方式——以心传心。
杨立华:经典的力量就好像锚定我们人生的沉淀
“外篇”“杂篇”是后世学庄者所为之,其中透露出的很多信息对我们理解庄子很重要王夫之在《庄子解》里更是讲,“外篇”15篇全都不是庄子所作,而系“后世学庄者为之”。很多人以为,《庄子》之美在于“庄周梦蝶”。其实,要真正去体会《庄子》文章之美,不要光看“庄周梦蝶”“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