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传统文化和哲学互相间的区别联系问题。(上)
换个:传统文化和哲学互相间的区别联系问题。(上)
今天我们换个话题,谈谈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要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放在一起,前提是要了解这些文化的根本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局限、优缺点等,否则就会糊涂,学不会学校或学校。
比如“唯心”哲学,阳明心学也讲“心”,佛教更离不开讲“心”。如果分不清这三颗“心”的区别和联系,就会迷茫,互相争斗,思维混乱。
我们每天都说“心”。因为我的心很痛!沮丧的!我心情不错!我心想!善良...
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没有人弄清楚“心脏”是什么?当然,除了佛陀和那些开悟的人。连我也看不懂。我只是了解它,但我没有意识到“心”,更不用说了解心,见性。我只谈初步认识。
什么是“心”?这就像哲学的第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研究过这三个问题。我们是人类,但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每个人都使用“我”这个词。每个人都喊着“我”,“我”变成了每个人。
所以人生而糊涂,生时糊涂,死时糊涂。在生命的世界里,最大的问题是“生与死”。这个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缓解。
我是谁来解决生死问题? “心”在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在哲学和传统文化中找到。因为只有哲学和儒家、佛家、道家等传统文化才能研究这些根本问题。
科学永远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科学中的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现在”之上。没有现在的现在,科学就没有立足之地。有没有什么实验和观察仪器可以不用当下的现实来观察?甚至量子物理学也需要观测仪器和观察者的参与。仪器再精密,也永远看不到昨天太阳升起的过程,也永远看不到明天满月和日食的变化。流动,这是科学本身的局限。有些问题是科学永远无法解决的。
科学本身就是唯物主义的,它必须建立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不能脱离现实的客观条件。根据哲学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个世界上的事物要么是客观的,要么是主观的。目前,还没有人听说过要在人脑中建立实验室或意识实验室。 、芯片植入等技术突破,有可能建立意识实验室。至少现在的科学技术还远远没有突破,无法实现。
这是科学本身的极限。它离不开物质任选角度谈谈老庄道家哲学与孔孟儒家思想的异同,它的物质性也解决不了超物质的问题,比如生命、意识、生死等问题。这不是因为科学不想解释,而是无法解释。
这些问题没有科学答案。
在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教中,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汉朝只尊儒学之后,到汉朝已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儒学已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直到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才逐渐结束儒家文化的统治,建立新的文化。新的思潮。
儒家文化已成为中国的执政文化。儒家文化离不开“天地人”的三才结构,整个儒家思想没有超越天地人的定位。
天地是客观的,人是主观的。儒家认为,人生在天地之间,人为天地而立志,人为天地之心,立于不败之地,故肩负重任。天地为人创造条件,人帮助天地完成创造。
天不完美,地不完美,人也不完美。天、地、人全称为完美。天行健,地势坤,人能洪道。
所以儒家文化是积极向上的任选角度谈谈老庄道家哲学与孔孟儒家思想的异同,在世贸组织中是活跃的。但是,儒家文化也有局限,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孔子一生都避免谈论形而上的鬼神,与他们保持距离。他也不谈论生死问题,因为这些都是超现实的问题。
弟子季禄问生死,孔子回答说:“不知生,怎知死。”
所以孔子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只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只解决“成人”和“成就”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么是人,要么是做事。儒家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因此,关于生死、关于生命、关于“心”的问题在儒家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孔子不研究这些问题。孔子很严格。他只谈论他确定并可以验证的事情。关于鬼、神、生、死,这些问题无法考证,而且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生命”的范畴。
这是儒家的局限。孔子虽然是圣人,但也不是万能的。他也有他的局限和原则。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道教不是道教。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张天师),他视老子为太上老君,为道教的祖师爷。其实这与老子无关。是后人自作自受,不是老子本人。意志不是老子做的。
道教不用多说,它是一种宗教,加入了人们的幻想和神秘。归根结底,宗教的神是人造的神,不是造神的神。
道家有两个主要人物,创始人是老子,创始人是庄子。 《道德经》和《庄子》的结合堪称完美。庄子是《道德经》最好的注解和补充。庄子讲道更透彻,更贴近现实。
道家认为天地自然,万物有条不紊,无人管,无自为,无穷无尽,永不乱,夜不出阳,春天的尽头不可能是冬天。中间的顺序永远不会错,相信自然有规律可循,瞬息万变的世界必然有恒常在起作用。道”能应对一切变化吗?这就引出了“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命二、二命三、三命万事。
道家是自然的,道家提倡顺应自然,不刻意为之。水永远不会倒流,它只会因时而变,与圆成方,无形无国,但一切都离不开水。
无为而治,不争不争,天下无敌。主张退而求其次,以无为为,争而不争。
其实道家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老子生于周朝末年,天下大乱。老子也曾在周王室弘扬道家思想,以“道”治天下。至此,周图书馆才正式成为官方。原因是他经常在民间讲学,宣扬他的道家,但他的思想太博大精深,深奥难懂,再加上道家女权的做法,在那个天下大乱的时代,是不会被人接受的。说真的,甚至更是如此。很难被皇帝接受来治理天下。天下纷争,诸侯国忙于争斗扩张疆土,而你说,治国理政,不争不抢,怎能接受?就算他认为自己的道识可以治天下,国富民安,毕竟他也改变不了当时天下大乱的事实。最后,老子也没有如愿以偿,随心而死。写完《道德经》,离开函谷关,不知去向。
道家表面上是被动退缩,但另一方面是主动进取。这是阴和阳。儒家表面上是有积极的一面,其实消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儒家和道家都是:一阴一阳,一阳一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儒家与道家的结合就是太极,这是周易文化中阴阳两个主流分支。因此,我们常说《易经》是中华文化之道之源,活水之源。
中国文化的根源是阴阳文化。
儒家文化绝不是后人所说的无用,而是被中国统治阶级滥用,被扭曲得太严重。此外,它原本是他的弟子所创,他最引以为豪的弟子,不止是孔子。他死得很早。后来,写《论语》的弟子没有一个是孔子喜欢的。这些弟子不太明白。再加上几千年来学者的误解和统治者的使用,实际上,后人的儒学与儒学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如果你真的读过孔子,你会很佩服孔子的。
孔子的“大同”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道家以负为正,以阴为阳,儒以正负,以阳为阴。
虽然道家提出了生死问题,但生死是循环的,循环的,无穷无尽的。人生没有所谓的终点。这个问题也超越了道家。
道家也是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人生”的问题。虽然庄子的寓言里有列子等人从云中飞过,但这只是他的故事,为了说明真相,其实庄子比较写实,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道,并把“道”,人们认为优于他。 ,道在瓦砾中,在草丛中,在粪堆里,道无处不在。
因此,关于生死、关于生命、关于“心”的根本问题,在道家中找不到根本的答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佛教。道家和儒家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佛教解决了。要充分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了解它的“起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印度迦毗罗卫王之子,净饭王。
释迦牟尼本来就是太子,也就是带着金钥匙出生的人。然而,他的命运并不顺利,非常坎坷。自从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怀佛以来,景梵王就对未来的太子寄予厚望,千方百计将佛陀修为继承人。成为刹帝利,扩张疆土,征服战场,成为未来的国王。
但命运恰恰相反。佛陀自幼慈悲、慈祥,有菩萨心。他没有杀人,当他看到一只鸟被枪杀,一只动物被枪杀时,他会试图阻止它,并想办法把它交给动物。救援。这种大慈大悲是与生俱来的。
佛陀降生后不久,就有一个不朽的预言,非常准确。佛陀出生时,他预言会有一位伟大的圣人诞生并降临世间。他来迦毗罗卫看刚出生的佛陀,来见见这位大圣未来的光辉。
这位仙人告诉纯米王,佛陀将来一定会出家(或出家)。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他的命运。
景繁王不同意。他必须培养佛陀成为一代国王。从此,佛陀的命运被全家人操纵,使他看不到“生老病死”,使他无法发慈悲心。
景梵王下令在迦毗罗卫城外再建一座城,全城所有老弱病残的人都被强行赶到城外,安置在城外。看到悲伤,不要让他看到老弱病残之类的东西,不要让他有一颗慈悲的心。为了秀他的血脉,让他拿起剑,找个武者传授他各种战技。佛陀成年后,安排宫女和寻欢作乐,宫中的红地引导佛陀,让他享受荣华富贵,美是打破他的思想,改变他的命运,不要让预言成为现实。
随着佛陀一天天长大,他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他依然那么慈悲慈悲。因为他从来都不是真心的,他是成年人了,他不知道什么是“生老病死”。他从来没有真心,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告诉过他,更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乞丐,杀戮。
随着佛陀逐渐长大,他的迷茫和迷茫也一天天增加,他经常去那些修行者(印度皇宫请来了很多预言、占星、婆罗门大师,相当于一个辅导员)一位国王)建议)解开他的谜团,并对禅修感兴趣,但他的父亲不允许。看到别人杀动物,他会哭,有时会因为动物被枪杀而痛苦一整夜。
这种大慈大悲,也就是大爱,是圣人或伟人的共同特质,是与生俱来的。
他越长大,他就越迷茫。他当时的状态,现在,被称为抑郁症。
毕竟纸不能火,真相总有一天会被揭开的。景梵王等人隐瞒佛陀的真相,这是自取其辱。最终,他逐渐被佛陀联系上了。一整天,他变得越来越迷茫和难过。厌烦了。
佛陀出城了。当他出城时,他就认识了这座城市。他看到整座城市充满了老弱病残和垂死的人。这些人恨他。 ,我回不了家了。
这进一步引发了佛陀的慈悲和悔恨。这种感觉需要自己去体会。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在机缘巧合之下。此外,他的堂弟——提婆达多为了夺取皇位,对佛陀进行了无数的算计,也对佛陀出家的帮助做出了贡献。
所以生活也需要敌人和对手,而敌人和对手也是促进一个人成功的非常重要的机会。这就像长期生病后成为一名好医生一样。很多时候,那些精通中医的人是有原因的。他们不是虚弱多病,也不是他们的亲人患有多种疾病。相反,他们被鼓励专攻医学并最终取得成功。
佛陀的兄弟提婆达多杀了佛陀多次,但都没有成功。他觉得命运之神总是关心佛陀。这可能是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人的好处,他总能把厄运变成好运。
后来佛陀结婚了。他的妻子耶输陀罗非常美丽和善良。她是一位公主,并生下了一个名叫罗睺罗的孩子。
所有这些业力的巧合促成了佛陀寻找解脱之道的决心。虽然他是王子,但他并不快乐。他的快乐兴趣是冥想和解开生命的奥秘。他对王子不感兴趣。再加上他经历了战争,死了很多人,更进一步激发了他出家的念头。他寻求解脱,是为了那些穷人,为了慈悲众生,为了不再有战争,他下定决心要找到终极解脱之道。方法,解决方案。
他的妻子见他每天不开心、难过,便同意佛陀出家。终于,一夜半夜,佛陀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头。这一年他29岁。就这样,他放弃了一切,离开了父母离开了这座城市,成为了一个流浪者。成佛后,他再次回家已经六年了。他不再是原来的乔达摩,而是一个无爱无亲的觉悟者。
他离家出走后,到处向老师学习冥想。他修行苦行六年。他住在森林里,以吃野果为生。这不是普通人可以生存的,连喝水都可以。 ,最后,她连水都没喝,差点饿死。最后一位牧羊女通过乳糜祭得以康复。
从此,他想通了,苦行之路行不通,苦行失败,他放弃了苦行。吃饱喝足的时间到了,身体的营养也恢复了。终于,在菩提树下打坐77、49天,终于在第49天证悟,也就是成佛了。进入弘法四十九年,创立佛教。
上面我已经简要地讲述了佛陀成佛的道路。佛陀的身世也是传奇。
古往今来,伟大的人必定是陷入巨大困境的人。我们往往只看到圣徒们的成就,却看不到圣徒们背后所承受的巨大考验和磨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烦恼即菩提”,烦恼是智慧的因,大智慧是与烦恼和迷惑斗争的结果。这就是辩证法,矛盾论。
了解佛的经验,就是找到“佛法的本源”。
佛教的起源是什么?就是找到解脱的方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解决生命的问题。
因此,只有佛法才能解决生命的问题,即“心”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佛教才能得到圆满的解答。
有很多人排外,诽谤佛教,认为儒家和道家是正宗的中国文化。但我想说的是,佛教能解决儒道不能解决的问题,儒道也能解决佛教不能解决的问题。
儒释道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整体,因为它们相辅相成,只有儒释道三家相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中国文化体系。
成佛之路就是成道之路。 “悟”字拆解解释:看我的“心”。
知心见性,即成佛。
一念佛就是佛,一念无明就是众生。好念头在天堂,坏念头在地狱。
什么是“心”?佛教术语中的“心”是觉知。觉知和知晓的本质是心。
“心”在哪里?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任何地方,而是无处不在,所以说“心与色同”。
关于心的位置,《楞严经》的开端是佛陀与阿难(佛的堂弟)关于“心”问题的对话的经典。 《楞严经》第一卷讲得很清楚,有一天大家都出去开斋任选角度谈谈老庄道家哲学与孔孟儒家思想的异同,阿难因为经过家门,被一个女人的母亲卖淫。这个女人喜欢阿难。困难在于他是个帅哥。美丽的女人想和他发生关系。她的母亲想成为一个成年美女,并帮助她的女儿取得好成绩。她用了一个咒语,阿难被控制了,所以她和那个女人纠缠了。
佛陀得知后,立即派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去救阿难,阿难差点破戒。文殊菩萨及时赶到,把阿难和那女人(叫摩登迦奴)带回了佛陀讲《楞严经》的白罗城。
然后佛陀就讲了这个问题,为什么阿难被女人的色欲所迷惑,从心开始寻找根本原因,因为禅修的功法太浅了。
阿难有“先闻多闻”之称,意思是他记忆力强,能记住很多,但他还没有证悟佛法。按照现在的教学,也就意味着他只能多背、多听、多听,我只知道很多,但是到了打坐的时候,技巧很浅,根本抵挡不住诱惑。
佛陀与阿难进行了彻底的辩论,被称为“七觉”。佛陀一问一答后,帮助阿难证悟心的所在,最后引出心的所在,解决了心是什么,心在哪里的问题。所以,《楞严经》又名觉楞严。
因此,对心的回答在佛教中是比较完整和完整的。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佛家才能达到心的终极开悟,只有开悟才能回答心的问题。
佛教徒所说的心是究竟、彻底的心。是原体的意念。
佛教教义中的“心”绝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身体心或意识心。
了解了佛法的“心”,也就了解了王阳明心学的“心”。这种心与佛教的心是一脉相承的。王阳明是一位精通儒释道的人。阳明心学的“心”是良心、觉知、本质的本质。最著名的四句教学:
没有善恶之身,有善恶之举,知善知恶是良心,除恶为善是事。
佛教和心学的本体,“心”,是恒常的觉知,不生不灭,与万物融为一体。这里所说的心不是人类独有的换个:传统文化和哲学互相间的区别联系问题。(上),它是万物共有的,万物都在心中。心无旁骛。
只有了解了佛教的“心”和心的理论,才会明白王阳明“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的说法。很多人把王阳明的心学说成唯心主义,但他们并不了解心学。 “心”是什么?哲学中的“心”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万物皆有知觉,并不是说万物皆有知觉。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功能,经过后天的进化,由此产生了哲学。
哲学讲的是认知,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心”指的是大脑中的“意识”。准确的说,哲学家不知道心是什么,而只是把意识当成一个“心”。心”来理解。
我们通常所说的心,或身体中的物质心,或第六识心,并不是真正的心。真正的心是觉知、空性和与万物合一。它只能通过开悟和证悟,即只有通过冥想才能实现。没有其他办法。
意识是大脑的功能,是从人类实践的需要中获得和进化而来的。意识起着认知的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意识的作用。意识的最大功能是抽象概念,区分事物,区分世界的各个方面。不以火为水,能分男女。能分辨是非、能思考等等,都是意识的功能。
哲学讲的是认知,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这是哲学可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有觉知,有感知和感知一切事物的能力(这就是佛教的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的区分、概念、抽象、判断、思考、记忆等认知功能(这就是哲学所说的心)。
到这里,我基本总结了儒家、道家、佛家、哲学。
找到了吗?
儒家、道家、佛家、哲学,各有系统,各有立场,各有作用,各有不同的层次。虽有内在联系,但总的框架和思想体系是不同的,这也叫特殊性。
特有共性,特有一致性。在特殊中找到联系,在联系中找到特殊。
儒家从现实世界、地球和人类出发,解决“成人”和“成就”的问题。
道家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参照,以自然为法,映射到人,解决现实中人、物、物的关系。
佛教以生命为根本,寻求开悟、解脱、开悟,解决“生老病死、烦恼”等问题。
哲学以人(意识)与世界(物质)的关系为基础,以知识为出发点,解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即探索世界观的问题和方法。
所以我一直说,各种文化观念各有优劣,各有各的局限,各有各的优点。不管哪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也只能解决某个方面。问题。
只求综合,不偏袒任何派别,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取长补短。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些优秀的文化理念。
学儒学,积极加入世贸,做大人,内圣外王。
学习道家,顺应自然,做做做不做,能做的做,不能做的不做,尽心尽职,顺从天命。
通过学习佛法,我们可以从烦恼中解脱,发展智慧,悟到生命的本质,从生老病死中解脱出来,寻求解脱,成就完美的人生。
学习哲学,我们将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处理世界事务。
因此,“儒、释、道、哲”相结合,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换个:传统文化和哲学互相间的区别联系问题。(上),符合我们中华文化的道教和包容,“和而不同”可以成为它的“伟大”。和谐”。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