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摘要:成语是极为精炼,极富表现力的一类词汇

(知识点)摘要:成语是极为精炼,极富表现力的一类词汇

摘 要:成语是极为精炼(知识点)摘要:成语是极为精炼,极富表现力的一类词汇,极富表现力的一类词汇,多源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或口头俗语,还有一些是来源于佛教。有的佛教成语带着深深的宗教烙印,而有的佛教成语却是完全按照汉语语法构成的,又经过了语义的发展变化,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已很难看出它最初的来源。

关键词:成语;佛教;来源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6-0000-01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经的翻译,语言的接触都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印记,不少成语最初源自佛教,其中部分成语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从外来语进入汉语的一般词汇,意义得到了延伸、使用范围得到了扩展,甚至改变了感情色彩。

一、 概括教义

将佛教的宇宙观、哲学观、人生观用精简浓缩的哲理性话语进行概括,从而得到的一些佛教成语。

1、一尘不染

“尘”:因素,喻指物欲;“染”:沾染。佛家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眼、耳、口、鼻、舌、身、意所能感知的六种事物。“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沾染,即排除物欲,不受尘俗干扰,保持内心的洁净。后用来形容环境或物品非常洁净,也可以用于比喻人品高洁。语义由抽象的哲学概念演变为具体的生活含义,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

语出唐?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着佛身。”意思是:就像菩萨经过乾土山,脚不沾土,山中岚风吹向土山时,土扬为尘,但周身却不沾一丝尘埃。

2、不即不离

“即”:接近佛家智慧灯什么意思,靠近;“离”:分开,疏远。“不即不离”原指的是众生和佛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太接近,也不会太疏远,佛与众生既不是等同的,但也不是两个个体。后多形容与人或事物的关系和对人或事物的态度,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语出唐《圆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意思是:不接近也不分开,没有拘束也没有超离,才知道众生本有的心性与佛是相通的。 3、不可思议

“思”:用心思忖;“议”:用言语表达。佛教用语“解脱”指的是脱离了烦恼业报的束缚,自由自在,毫无挂碍。“解脱”的境界又被称为“不可思议”,即是思维和言语都不能及的境界。佛理神秘奥妙,不可以用心思忖,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在直观中参悟。后来形容不可想象或难于理解,出乎常情。

语出东晋?慧远《维摩诘所说经义记?卷一》:“不思据心,不议据口,解脱真德,妙出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意思是:不依据心的思索,也不能依靠口的言传,解脱的真意,奥妙深玄,超出一切情理虚妄,思维和言语都不能达到,因此称之为不可思议。 --!>

二、凝练故事

宗教的传播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以情动人,因此佛经中有许多故事,通过形象性和艺术性的描述,解说佛教的教义,从这些故事中凝练出了一些成语。

1、天花乱坠

语出南朝《梁高僧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梁武帝从早到晚认真听讲,丝毫没有倦意。云光法师说得绘声绘色,感动了上天,香花纷纷从天上掉下来。

“天花”:天上的花;“乱”:没有秩序;“坠”:从高处落下、掉下。“天花乱坠”字面义就是形容美妙的花朵纷纷从天坠落。本义是用来形容口才好,说得动听。后多比喻过分夸大、不切实际的言语。语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了贬义,这个转变也与佛教有关。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中讲到对佛意要真正领会,做到返璞归真,反对讲得天花乱坠。

2、顽石点头

语出晋《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佛家智慧灯什么意思,群石皆点头。” 东晋高僧道生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一日他在虎丘山上讲说《涅槃经》,不禁对着石头发问:“我的阐释是不是符合佛经的原义呢?”山上的石头竟然感动得纷纷点头。

“顽石点头”原指只要佛法讲得精深,顽石也会感动而点头,万物皆有佛性。后来形容道理讲得透彻,使人心悦诚服。

三、运用比喻

运用比喻能让枯燥玄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更易于理解和传播。

1、醍醐灌顶

“醍醐”:原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纯酥油,佛教中用来比喻最高的佛法。“灌顶”:古印度,国王登基或册立太子时,由主持者向国王或太子的头顶上浇洒四大海之水,表示富有四海,称之为“灌顶”。佛教仪式中师父向弟子头顶上洒水(知识点)摘要:成语是极为精炼,极富表现力的一类词汇,以示洁净。“醍醐灌顶”的本义是向人灌输智慧和最高佛法,使人彻底醒悟。后比喻听到了高明的见解,受到很大的启发,或形容清凉舒适的感觉。

语出《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相公闻之,犹如甘露入心,夫人闻之,也似醍醐灌顶。” 意思是:相公和夫人听到(他)讲的法,顿时体悟了佛法真谛。

2、打成一片

原指将千差万别的事物视为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后用来形容感情融洽,关系密切。

语出宋《碧岩录》:“长短好恶,打成一片,一一拈来,更无异见。”意思是:将长与短,好与恶视为等同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差异。《五灯会元?益州青城香林院澄远禅师》:“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意思是:他修行四十年,才达到“打成一片的”的境界。

四、佛教用语

佛教除了教义、故事外,还有许多理论体系和仪式,这些佛教用语也会以成语的形式进入汉语词汇系统。

1、大千世界

“世界”:佛教名词,既包括了时间,也包括了空间。唐?般剌密谛《楞严经》:“世为迁流,界为方位。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大千世界”指的是释迦摩尼所教化的范围。佛教规定: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被同一日月所照,构成了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包含了“小千”、“中千”、“大千”三个“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简称为“大千世界”。

后泛指包罗万象、广阔无边的现实世界。

2、现身说法

“现”:显露。“身”:佛的化身。佛有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就像真理一样,是不可见的。报身有三十二法相,为佛在极乐净土之身,诸佛菩萨和得道之士可见的。化身是佛为了开化世人,为众生讲说佛法而显现出的各种身形,可以是人、天、禽、鸟,花、树等,为世间一切人畜所能见。

“现身说法”本义是佛、菩萨为讲说佛法或度化世人而主动显现它的化身。语出唐?般剌密谛《楞严经?卷六》:“皆现其身,而为说法。”

后用来表示人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 3、心心相印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契合,符合。“心心相印”原指佛教禅宗的修行方式——以心传心。师徒间不立文字,不依经卷,不通过言语的传达,而依靠师徒之间的心意契合就能相互理解、印证佛法。后来比喻彼此心意互通,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多用于男女之间。

语出唐《黄檗传心法要》:“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心心相印,心心不异。”意思是:自从释迦摩尼传授佛法给迦叶到现在,师徒之间心与心相互契合,佛法真意并未改变。 --!>

参考文献:

[1] 朱瑞玟.佛教成语[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佛家智慧灯什么意思,2006.

[2] 梁晓红.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3] 梁晓红.简论佛教对汉语的影响[J].汉语学习,1992(6):13-15.

[4] 孙艳.佛教翻译与汉语四字格的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1):121-126.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