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两家的具体实修之异同,及取舍问题(上)

佛道两家的具体实修之异同,及取舍问题(上)

现在很多人说佛道双修,佛道同修。本文致力于讨论佛教和道教具体实践的异同,以及选择问题(修佛或道教或两者兼而有之)。

佛道两派在具体修行上有很大的“巧合”,而“悟空”则是两者的结合。核心修炼法门(无为法则)与其最高成就一致,也是可以修佛的。得道,佛即道,道即佛,皆指同一个难解之物。这也是历代先民谈儒释道融合的原因。但是,说到具体的修炼细节,尤其是对万物的理解(思想),两者是有区别的,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完全矛盾的趋势。另一方面,人们相信身体是真实的,还有东西昆城(丝绸版)。佛教徒面临死亡,求空求解脱,甚至走向身心分离,修行佛法。灵魂拥抱一个。这是两者的基本现状。

首先,佛教和道教为什么有很大的重叠,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客观现实”是在模仿道的无为。请注意,这是客观现实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与人的定义无关。例如,你对空性的证悟与具体本质上的宁静和无欲大致相同。在庄子看来,他认为道是极虚幻的,“唯道聚虚”,还有超越、不可知论等,而道本身是完全不活动的,不会主动干涉世间万物。 ,同时这道法则也遍及世间万物。由于这条法律涵盖了所有事物,包括人,如果你作为一个人,那将是“错误的”,修行逆道,故我随道。修行的理解之一,就是从空性的事业,以及乱思、闲散、无为、清净、虚无的游荡世界中去努力。他在《庄子·天地》中举了一个例子,说只有香衣才能找到玄冥珠,这就是他的意思。《庄子·知北》云:“无思无虑则知,无处无从而安,无处无道始于道。” 这些都可以算是“悟空”,是最上位的无为法,就是无为法。也就是说,有人说修行就是行、住、坐、卧。包括入定,也很像“空”。事实上,四禅八定是所有道家都必须走的路。不管是哪个宗门,都与宗门的名称无关。修道是客观事实。因为如果没有先天之气,就不可能真正的转化肉身,真正达到极致(初元丹除外)。

儒家修行佛家修心道家修性_道家儒家佛家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

但为什么它对万物的理解(思想)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差异,甚至呈现出完全矛盾的趋势呢?这要从佛教的起源说起。在古印度,有关于婆罗门与自我关系的讨论( Books,),明确指出本体确实有思想,但当时为了反对婆罗门教,原始佛教宗派提出了婆罗门教的对立面。 . 念空、行无常、诸法漏、五蕴空等等,也就是说,很可能只是反对婆罗门教,把它当成思想武器。 (当然,这不能严格证明)。,我只能说是“可能”),因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其实就是道德经,包括基督,明确指出本体存在,道不能以任何方式定义佛道两家的具体实修之异同,及取舍问题(上) ,既不能作为实体,也不能作为实体。它被定义为一种规则和规律,任何定义都是扭曲的,我们只知道确实只有一个“存在”,但这个“存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说它是规则与法,唯有缘 聚散必扭曲,这是求道的基本立足点。

然后,其实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没有留下任何话。直到150年后,他的弟子才记录了他的一些言论,后来的一些印度修行者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了空性。(如上文第二段所述),并发现“我所修行的果效与空性非常一致”,于是进一步发展了原始佛教的空性思想,逐渐建立起因缘空性的学派。 .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_儒家修行佛家修心道家修性_道家儒家佛家

因为这个以空性为核心的基点,而后续的经验证据非常“符合”空性,那么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和方向都是以追求空性和经验性空性为指导的,其思想体系也是周围都是空虚。自性是在展开的(取决于自然和空性的起源),应该是在理性之中,这也是现在佛教的基本特征。最终会发生什么?它的方向不像道家倒退(返老还童等)的思维方式,它也将人的身心与外界隔离(隔离),忽略了客观环境对人身体的客观影响。和介意。身心很容易分离,《心经》和《金刚经》都说空性其实可以理解为阴阳自成的概念,超然的概念,但这只能证明。只有拥有了东西的人才会真正明白。一旦这些东西被释放出来,普通人只会看到空虚,这是一个女性的概念。无力等待。

只有真正证悟空性,才能证悟佛法的核心,不受其他杂念的干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但即使入禅,得了先天的精气,也不可能使禅定绝对,也不可能分开。从培养的客观环境来看。影响。阴阳、养生、风水等对身心都有影响。在你成道之前,你不能完全忽视它们。你不妨试试,晚上睡前吃饱,然后熬夜,然后睡前多打电话,绞尽脑汁想问题,早上睡到很晚,别不吃早餐,试试看你的感受,结合冥想,长期坚持,看看这个冥想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消这些“

此外,即使是在禅修本身上,也很容易偏向阴。如果你是在打坐的状态,那么这就是超脱状态,超脱阴阳,不需要考虑阴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坐了一两个小时后,我精神抖擞,脚底刮风,甚至感觉自己从座位上弹了起来。如果我坐在那里,很容易昏昏欲睡,睡着了,甚至久坐。服用金星,气血不足的感觉。因为你的禅定本身就有负面的因素,如果你不进入禅定,你就会偏阴。可是有多少人敢说一坐下就入定呢?所以如果不注意阴阳平衡、调整、动静结合,

抱朴子列举了各种即使能取药也不能得道的情况,如二叉坐、积阴、山水毒(《抱朴子·极言》)。核心,心灵的修炼也很重要,但是完全脱离大环境谈修炼还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入禅的人多,而得道的人却少?无缘无故不可能,就因为道难懂?真正的实践者应该注意这个客观事实,然后对理论进行反思。当然,有人会说,放弃肉身并不一定就是没有得道。佛陀本人也因中毒而死。他的大部分弟子和后世的佛教徒都会为这次活动落脚。无常,不执着肉体。这个终极层次我也不好过多讨论,因为毕竟我还没有证到那里,但是如果你看道家的提升,很多都是60岁以后,甚至有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百五十多年,然后他们仍然好色。若童子(和发童颜)身心健康时,可得道(如齐化)。很多人已经60岁以后,甚至已经在世上活了150多年,然后还是好色。若童子(和发童颜)身心健康时,可得道(如齐化)。很多人已经60岁以后,甚至已经在世上活了150多年,然后还是好色。若童子(和发童颜)身心健康时,可得道(如齐化)。

在极度混乱、悲观至死、身心分离的文化中,层次不够的修炼者很难有清醒的头脑。我接触过的大部分佛教徒都无法摆脱混乱的思维,比如典型的“我不需要觉悟,是空性的结合”,“没有执法,没有参与”任何一种修行”,片面夸大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求空、求静,求解脱,这是由它的基本特性决定的。

而现在佛教的风格极其混乱,充满了个人崇拜和迷信。就像佛教的典型咒语佛道两家的具体实修之异同,及取舍问题(上) ,“唯佛法正道,其余皆异端”、“末法时代”、“诽谤佛罪无量”等,都属于对佛法的崇拜。人格与佛法的绝对化。至于那个原始佛教时期是什么样的,释迦牟尼本人有没有,我们基本不知道。

另外,现在的佛教思想只有重生、解脱之道,几乎没有道家的入世之道。很容易导致一个人进入这个世界的能力被浪费掉。相反,道教有“无所不知”的圣人,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如姜子牙、鬼谷子、张良、范蠡、诸葛亮、王阳明、司马懿。佛教徒有吗?我说的可能对佛教徒有影响,但我说的都是事实和证据。真正对真相负责的人,应该注意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反省理论,而不是一厢情愿。

当然,也有修士修炼成功,这很正常。佛教徒也有打罗金线,因为悟空确实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一切都很好。比如有的人天生作息有规律,不偏虚空,大概能掌握。他可以直接靠打坐+修心来成道。但也有少数,而且大部分都逃不出空虚的思想陷阱。

儒家修行佛家修心道家修性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_道家儒家佛家

道家的基本思想是道产生一、一、二、二、三、三、万物,如此一对多的模式。而这个模式,无论是内修(内圣),还是外世法则(外王),都是一致的。当然,我们可以说整个宇宙,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的小宇宙,内外,大小都和这个模型一致,所以其实是一个超验法则,也就是,先验逻辑。这种超越的意义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在西方哲学中,康德的批判哲学对此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在佛教中,更多的是关于经验的事实,即佛陀说见如是,如是空,见如是空。但实际上,至少它很可能不是真的空。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点,那就是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假象,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其背后的真相。什么,我不知道。甚至在修炼中,你的感觉就是正确的方式或错误的方式。你不能确定你是不是只靠感觉,不靠先验逻辑。一与多的道家模式是不容置疑的超验模式。

为什么道家在悟空之后进一步确立的修行理论,与佛教的悟空修行不同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是三返二、二、一的逆过程?正是因为这种超然的逻辑,他才认为修炼所引起的身心变化都必须符合这个规律,这才是真正的道修。如果在某些情况下,单靠打坐修心不能达到这个效果,就应该通过其他的养生方式来达到,而不是像佛教徒那样随随便便,一味地求空寂,心解脱。这是与佛教最大的不同。这是根本不同的。

道家在“一多”的基本模式下,发展了阴阳学说,建立了一套严密细致的包罗万象的体系。不会误入歧途(不是道家丹道气功流),还有一套完整的入世方法(道家计),与出世之法相呼应。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不像一个瘸腿的人在佛教中修炼需要别人扶持。

对于真正想修行、修身、悟道的人来说,最好的开始是学道,而不是学佛。不可否认,佛教和道教在悟空方面有重叠。、人生观等思想体系都存在问题。比如原始佛教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在真正的四维时空,而不是高层空间。这都是有缺陷的。严格来说,它的经文没有完全正确的理解。就算不能入道,至少也不会去顽固的虚无,至少会增强你入世的能力。但是,在证悟了“空”之后,在一定程度的道家(具有一定的正知正见)的基础上,佛道合一有益身心。性是无为控制身心的思想基础,道家可以弥补其他佛家的不足。例如,阴阳是从空性状态过渡到更高层次的空性的理论基础。

儒家修行佛家修心道家修性_道家儒家佛家_儒家道家佛家思想

标签: 道家空性文化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