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三个字背后隐藏的信息深不可测

王阳明的三个字背后隐藏的信息深不可测

自然是。

《明儒学案》中对王阳明有这么一段评价:"而先生之言良知也,近本之孔、孟之说,远溯之精一之传,盖自程、朱一线中绝,而后补偏救弊,契圣归宗,未有若先生之深切着明者也,是谓宗旨。"

说实话,我以前是不信这一段话的,以前我虽然很喜欢王阳明,但那只是因为他的事功与为人,对他的学说我当时认为他那是典型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后来看了四书,那更是觉得他只是在讲孟子的老话罢了。

以至于有很长一段时间对他的好感大大降低,但后来,当我真的认认真真去读《传习录》时,才知道自己错的多么离谱,阳明学看似简单,不过"致良知"三字而已。

然而这三个字背后隐藏的信息深不可测,可以说这是阳明对他之前儒家先哲思想"精一"到极致的结果。

何为精一?精一大意为精纯,精粹而齐于一心。

语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是儒学著名的“十六字真传"

孔子承其道,发仁学与中庸之道,孟子继其学,开启心学之始,到了两宋程朱理学大盛,此精一之学,一以贯之之道出现了破碎支离之状。

比如朱子就把心与理二分,天与人二分儒家思想算哲学吗,知与行二分了,这就造了朱子虽强调工夫一定要合一,但他从本体上就已经是分裂的,再强调用功夫合一,本体与工夫依旧是割裂的。

其时也有陆子发"心即理"之说,远承孔孟,但他受理学影响有些严重,所见"只还粗些"(阳明评价),并未把精一之学贯彻到底。

到阳明出世,从心即理,知行合一儒家思想算哲学吗,到万物一体,致良知,阳明一步步深入推进,把精一之学推到了极致,你看《四书》就知道他的思想与《四书》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在大学中,他引孟子良知说对"三纲领,八条目"进行了统合王阳明的三个字背后隐藏的信息深不可测,把,"明德,亲民,止至善和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致知,格物。"都统一到了致知(致良知)二字上。(如何统一的,可以看看我这个答案:////)。

致良知三字还把《中庸》的致中和,至诚,时措置宜,《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四端,良知良能,《论语》的忠恕,子绝四,无为,《周易》的生生,寂感遂通,何思何虑,无体无方等一些思想都统一了进去。

如《稽山承语》中阳明言:"道无形体,万象皆其形体;道无显晦,人所见有显晦。以形体而言,天地一物也;以显晦而言,人心其机也。所谓心即理也者,以其充塞氤氲而言谓之气,以其脉络分明而言谓之理,以其流行赋畀而言谓之命,以其禀受一定而言谓之性,以其物无不由而言谓之道,以其妙用不测而言谓之神,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以其主宰而言谓之心,以其无妄而言谓之诚,以其无所倚着而言谓之中,以其物无可加而言谓之极,以其屈伸消息往来而言谓之易,其实则一而已"。

这"精一"之道玩的也是没谁了,问题是他说的这些,我越深入琢磨越是深感认同,所以黄宗羲那句:"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现在我也信了。。。

阳明说"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骨血也。"诚不欺我也。

……

这里我还要多说两句,虽然上面我对朱子说了不少"坏话",但对他的贡献还是认同的,要知道,虽然孔孟都算一以贯之,深得十六字真传,但二者留下的心性之学形而上体系相对释道二家还是要稀少了一些。

这让儒家面对道释思想冲击时,难免力不从心,所以从晋南北朝与唐时儒家地位很是低迷,自周子,二程子,张子等人的出现,引道释入儒王阳明的三个字背后隐藏的信息深不可测,挖掘孔孟遗产,这才算稳住局面,一直到朱子集前人理学之大成,建立起严密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算哲学吗,才扳回一城,其贡献不必多言。

有人评价朱子哲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我是认同的,而阳明也算是站在他的肩膀上,对其进行反思取舍,才把精一之学推到极致的,朱子的思想遗产也是阳明的精神宝库。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