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合一之道:东方哲学与心理学的共融智慧

身心合一之道:东方哲学与心理学的共融智慧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一”就是合一。这个合一可以理解为一种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现象或内在和谐一致的理念。

内在和谐一致,心理学的解释是我们内心的各种情绪和欲望之间达到了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内心不再纠结,能够清晰地认知自己的内心和外在世界,不再有任何的矛盾和冲突,心灵由此变得清澈而明亮。

实现内在和谐一致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过程,本期哲学式生存主理人将从东方哲学道家智慧和心理学人格整合的角度来带领大家深入探讨身心合一之道:东方哲学与心理学的共融智慧。

东方古典哲学,提别是道家哲学强调的智慧通常是围绕着作为宇宙究竟义的“道”发散出来的。由干它偏重干超名言之域立论,故具有超越性,玄思性和否定性的基本特点。

超越性主要包括超越名利、是非和生死观念,呼唤人生从声名、物欲中超拔出来身心合一之道:东方哲学与心理学的共融智慧,而过返朴归真、不掺杂任何人为造作的自然生活。玄思性系指以玄思得“道”,亦即以一种直觉式内心体验的方法把握道,从中透显了一种审美智慧。

否定性系指从否定的方面可以得到肯定的结果,通过否定的肯定而得到肯定,从中表现了一种以反为正、以反求正的哲学智慧。

一般来说,知识以名言之域为对象,智慧则指向超名言之域O。从这个意义上说,儒道诸家及后来在华夏安家落户的佛教哲学都曾对中华智慧的建构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相比较而言,道家的哲学智慧则偏重于指向超名言之域,因而较之其他各家更具有精神魅力和特色。

道家的智慧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道法自然,二是无为不争,三是抱一守中。今天的主题是探讨身心合一之道:东方哲学与心理学的共融智慧。所以前两个内涵我们先按下不表,主要阐述道家如何理解圣人抱一。

与儒家达致“天人合一”心灵境界的途径有别,道家的抱守合一阐述的是的作为宇宙究竟义的自然无为的“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老子》第十四章),是不可闻、不可见、不可名言的,所以它否认经验知识能把握“道”。

在老庄看来,经验知识非但不能把握“道”,并且经验知识本身及其所凝结的社会性规范体系反而把人与“道”隔绝开来了。

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同上,第十八章),以及“枭淳朴散,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以从人心” (《庄子·缮性》),就揭示了经验知识将人与“道”置于对立的关系中,它根本无法使人复归于道而臻于“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哲学和道家共同关于智慧的,欲把作为宇宙究竟义的道转化成人之据以生活的原理、行动的规则和心灵的境界,就不能诉诸经验知识的积累,而应在经验知识之外另辟门径。

道家认为,这个另辟的门径即是对“道”的“玄思”,亦即是以道的智慧而得道。按照老子的运思方式,“玄思”得道的根本前提是得道者与“道”相同一,也就是“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老子》第二十三章)。

这里的“同于”,是指得道者的精神或心理状态要与道的本然状态相符合哲学和道家共同关于智慧的,也就是把自身置于事物之中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的本真。即“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第五十四章》

然而,人的肉体之心经常是被名利、财货和知识经验所污染所遮蔽的,故欲以精神心灵去内观道的真实存在,就必须对肉体之心来一番净化、清洗的工夫,使其对物欲利禄、工具性的智巧等处于无意欲的状态,以便在一往复的大化流行中让其与自然的节律保持同频共振。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章)。

以及“载营魄抱一”、十六章),“涤除玄鉴,能无疵乎”“专气致柔(同上) 等身心合一之道:东方哲学与心理学的共融智慧,就是指由于得道者达到了高度虚静、无欲的状态,便打破了主体与客体的分别而使我在道中,道在我中,我道合一的心灵境界。

心理学的人格整合模式,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人格整合理论是人格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理论主张,个体的人格发展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它涉及到个体内部各种心理成分(如情感、动机、价值观等)的协调与统一。

在人格整合理论中,个体的人格被看作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非静态的、固定的特质。人格整合的目标是实现个体内部的和谐与一致,使得各种心理成分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稳定的自我。

人格整合的过程包括多个方面。首先,它涉及到自我认知的发展。个体需要对自己的情感、动机、价值观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人格整合还涉及到情感的调节。个体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使得情绪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与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相一致。

最后,人格整合还涉及到行为的一致性。个体的行为应该与自己的价值观、动机相符合,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整合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到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之间的整合和协调。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了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他认为,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需要解决一系列的心理社会问题,以实现自我同一性和人格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将过去的经验、现在的需求和未来的期望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稳定的自我概念。

身心合一之道:东方哲学与心理学的共融智慧

而未经整合的人格则可以被视为一种分裂和不协调的状态,其中各种人格特质和模式仿佛是各行其是的,缺乏统一和整合。

这种状态下的人格模式往往呈现出一种权宜之计的特点,看起来似乎能够使主人公应对日常生活,但实际上是一种表面的应对机制,而非真正的内在和谐。它就像没有刹车的车子,一旦脱离了掌控,人格模式就会开启不受控制的自动驾驶状态。

举个例子:

李先生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随和,但内心实则很暴躁焦虑的人。在与人交往中,为了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他常常压抑及阉割自己真实的个性和感受,甚至多次为了避免冲突而迎合他人的意见,尽管这并不符合他的真实想法。

长时间下来,他感到自己仿佛被掏空,永远试图活在别人的期待下,而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同时情绪越来越不受控制,回到家常常对妻儿老小发动语言攻击和精神暴力,尽管他想极力克制和控制,但情况却像相反的方向下发展。

在一次次的争吵中,情况愈演愈恶劣,他与家人的关系越来越糟。于是经过熟人介绍,他找到我来做心理咨询,以期改善当下的状况。

为了帮助李先生改变这种状态,我带领李先生开始了人格整合的旅程。他首先通过我的引导、发问梳理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由此他发现哲学和道家共同关于智慧的,他其实很想在人际中做真实的自己,比如向他人那样,肆无忌惮的说脏话、想发火就发火,不用压抑自己的怒火和感受,可以明确的拒绝,表达自己的真实的喜好和厌恶。

接着为了促进李先生进行自我觉察:我借助了如自由联想、情感反映等咨询技术,来帮助李先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观。

在深度的自我觉察和反省中,李先生意识到自己的迎合行为虽然为他赢得了一些表面朋友,但内心深处的他,却常感到迷茫和空虚。

最后进过探索和分析,他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艺术和文化,而不是迎合他人所做的那些比如结识酒局朋友和夜夜笙歌的无效社交。

接着,我带领李先生开始设定目标,比如鼓励他尝试从下周起逐渐让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价值观相一致。想发火就发火,想骂人就骂人,当然我绝对不是要叫他做坏人,而是让他把自己的压抑的想法和情绪写下来,在小本本上骂。骂完留下来也好烧掉也好,一切凭他处理。

接着我提供给他一些更实用的方法和策略,鼓励他参与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尽管一开始他感到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反馈说感到自己变得越来越真实,也越来越快乐。

这个例子成功显示了我在人格整合过程和结果。由此我们会发现,人格整合身心合一不在是高深的哲学,它更是一场自我探索与自我协调的旅程。

身心合一人格整合的过程落脚不在于理论,而在行为和实践的表现上。一个身心合一,人格灵活的人才能与自己的内在更加真实、更加自然的相处,也才会更容易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标签: 心理学玄思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