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孔子教育思想对我国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其鲜明的时代性,有着不可否定的进步意义,但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有其悠久的历史根基,有其浓厚的经验基础。所以,一个清醒的课程实施者,不会不顾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而追求所谓的课程改革,不会因为某些东西属于传统的就轻易丢弃,本文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谈几点个人看法。一、有教无类,平等教育“有教无类”是孔子对传统教学的一大挑战和突破,也是其对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向民间开放教育,是打破世卿世禄制、得以“举贤才”的基础。有教无类的“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孔子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开启了教育被贵族所设置的禁锢,“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收授学生,无任何限制,只要达到拜师求学的最基本的礼数,孔子决不舍弃一个求学者。其三千弟子们的出身五花八门。总之、学生形形色色,但除了樊迟请学稼圃被孔子斥为小人外,孔子均能一视同仁。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蕴含了教育公平的先进教育思想,能在奴隶社会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实在是一种飞跃。
联系我们当前的教育,真正达到有教无类了吗?城乡差别越来越明显,城乡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在城市里各个级别的重点校更是把教育人为地分成了若干等等,教育的不公平性比比皆是。社会特权阶层开创的择校问题,苦了学生,穷了家长,丢了公正,失了公平,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社区中平等对待每一所学校,在学校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年级,在各年级中平等对等每一个班级,在班级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正是有教无类的思想吗?但在以选择和竞争为教育的基本手段的时代,所有的平等只能是一种理念,难以真正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社会投资与师资力量在社区中集中到重点学校,在学校中集中到重点班级,在班级中集中到优秀学生群体,这就是当今教育的有教无类吗?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分层次教学,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其实是分类施教的典型代二、启发引导,激发思维孔子不仅善于营造民主的氛围,而且还很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在营造了融洽的谈话气氛后,他依然循循善诱地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你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艺术。首先,他洞悉学生心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可能是他的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们的缘故,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大叹世道不公,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以他要引导学生谈谈他们自己的志向。其次,孔子很善于抓住设问的契机,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指学生积极思考,想弄通而又没有搞通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即是“启”。“悱”则是指学生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出来感到困难的那种心理状态。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弄清概念,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即是“发”。孔子这一“愤”“悱”时机,一问就问到了学生心坎里。因为这份理想志趣,久积于心,现在有机会一吐为快,学生当然愿意在老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孔子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是教育史上一项宝贵的遗产,也是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灵魂。启发式教学的真正涵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因材施教的思想实质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以及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施以最合适于他人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比较充分地发展个性特长,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南宋朱熹曾言:“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孔子在教学时注重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如《侍坐》章中所记载的四个学生志趣不同,性情各异。子路能力高强,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出言不逊,莽撞冲动,孔子只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来评价,既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的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学生都谦虚谨慎,坦荡真诚,说话温和自抑,态度谦卑诚恳。两人性情不同在于,冉有说话做事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有点畏首畏尾,顾虑重重;公西华说话则口气谦和,措辞得体,反映机敏。四个学生,四种理想,四种性情,孔子因人而异,因势不同,分别以不同的点评(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来教育学生。这次师生闲坐言志,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范。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才符合教育的原则。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学生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我们教师应该像孔子一样,认识学生,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来培养学生。
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不如学也。”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会流于空想,那也是有害的。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位,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对学到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五、身体力行,终身学习有的孔子曾现身说法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六十而耳顺: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看来论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
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孔子尽管没有提出终身教育这一科学概念,孔子在2500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也不可能像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但是他的言论和他一生的实践,应该说是初步体现了这种思想的。
随便看看
- 2024-08-07巧用道具、设疑辩议、启发联想等多种方法,助力教师课堂教学精彩展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12儒家和孔子的智慧:对我们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启示
- 2024-07-11儒家人生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精髓与人生智慧
- 2024-07-06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孔子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 2024-07-06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天纵之圣,万世师表
- 2024-06-18中庸思想:儒家核心,适度恰分,融入日常,影响深远
- 2024-06-17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德治主义到当今治国方略
- 2024-06-14孔子:教化万民是儒者使命,非愚民之想,何以称第一教育家?
- 2024-06-01老子与孔子:道家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 2024-05-27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
- 2024-05-19面对离间计,孔子怎么做?——汉画像石
- 2024-05-13史学家告诉你,没有孔子,中国历史将止步不前
- 2024-05-11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模式
- 2024-05-10中国绘画渊远流长,博大而精深,花鸟画的文化体系
- 2024-05-09儒家智慧梁涛 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七月廿八日壬寅耶稣
- 2024-05-04(每日一题)孔子姓孔名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