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历史观来审视事件的历史脉络,分析历史的本来面目
通过大历史观来审视事件的历史脉络,分析历史的本来面目
用大历史观审视事件的历史脉络,分析历史的本质,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预测历史发展的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宏大的历史观,从悠久的历史、时代的潮流、全球的大局出发,分析演进机制,探索历史规律,提出相应的战略和对策,增强系统性、可预测的和创造性的工作。关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斗争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我们还可以以宏大的历史观把握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通常我们所说的宏大历史观包括理解和分析历史的三个维度。一是纵向时间维度,即从一段漫长的历史中去理解和分析历史。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了历史三段论理论,即人类历史的发展可分为短时期、中时期和长时期。与长周期相对应的要素构成了历史的深层结构,在历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说:“马克思的天才,马克思影响力持久的秘诀,就在于他首先从漫长的历史出发,创造了真正的社会模式。”因此,要观察和叙述历史,从长期的历史中去理解和分析历史,更能把握历史的真正决定因素通过大历史观来审视事件的历史脉络,分析历史的本来面目,把握历史的规律性。二是横向的空间维度,即从广阔的历史视野去理解和分析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把握历史潮流,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以广阔的历史视野,科学判断中国所处的历史地位,理清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方法。三是整体价值维度,即注重把握历史的重大意义。伟大的意义是历史所固有的,需要通过历史的叙述和书写来不断地探索、肯定和发扬光大。长时期、宽视野是大历史观的方法论,把握历史意义是大历史观的真正落脚点。因此,我们在从宏大的历史视角研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时,最重要的是要深刻把握决议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
深刻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牺牲、创造,都归结为一个主题:实现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历史回顾和历史成果整理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应不同的历史任务,为这一伟大主题的实现提供了不同的历史条件。通过长期、大视野的历史回顾,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伟大主题的真正内涵。
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追求的最根本的民族复兴是文明的复兴,和谐共处,世界的包容。文明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背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与当年进行殖民侵略的西方帝国主义无异,也与现在的霸权主义不同。先决条件。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在180多年的近代史中,我们将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这一伟大主题所完成的历史条件。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广阔。之所以不能实现民族复兴、民族富强,是因为旧中国的形势犹如“散沙”。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国人缺乏合群的美德,所以他们就像散落的沙子。后来,孙中山先生再三强调,中国虽然有四千万人口,但就像一滩散沙。 “一沙一沙”不仅是指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格局,中央权威缺失、地方分化、宗族势力分散,更指的是精神层面的被动和公众意识的缺失。 清末严复曾感叹:“华风八字之破绽,始作伪,终无耻。”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中国向强大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中国共产党通过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强大的组织力量、严格的纪律保护和精神血统的启迪历史决议,成功地团结了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使中华民族再次振兴起来,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努力。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真正内涵,也是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的重要视角。只有深刻理解这一伟大主题,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定位;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总能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攸关,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不代表利益任何利益集团,任何强大的集团,任何特权阶层。
深刻理解《决议》提出的“十个毅力”
10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胸怀世界,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拼搏,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从大历史的角度,全面总结重大成就背后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提炼升华到理论层面,进而以此理论指导未来新的实践。 “十个坚持”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强、诚信、创新”的理论创新。高度的理论意识。
“十个坚持”是一个系统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史的规律性、原则性总结,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党在历史上始终占据主动、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和党的纯洁。保持领先于时代的根本途径。同时,它也是开创未来的科学指南和基本后续,为我们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法律依据,应对新的重大风险挑战的法宝。
深刻理解《决议》提出的“两制”的决定性意义
决议指出,党把习近平同志确立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从宏大的历史视野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史得出的重大历史意义,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史和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中共党员。
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历史看,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和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成功的基础,由弱到强的原因。回顾党的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每一个重大成就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是因为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克服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问题。解决了但没有解决的问题历史决议,完成了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大飞跃。这充分体现了“两立”的决定性意义。在我们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道路、迈向新的历史征程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更深刻地认识“两立”的决定性意义,真正转变“两立”实现“两立”。保持“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朝着新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行。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室教授】
用大历史观审视事件的历史脉络,分析历史的本质,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预测历史发展的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宏大的历史观,从悠久的历史、时代的潮流、全球的大局出发,分析演进机制,探索历史规律,提出相应的战略和对策,增强系统性、可预测的和创造性的工作。关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斗争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我们还可以以宏大的历史观把握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通常我们所说的宏大历史观包括理解和分析历史的三个维度。一是纵向时间维度,即从一段漫长的历史中去理解和分析历史。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了历史三段论理论,即人类历史的发展可分为短时期、中时期和长时期。与长周期相对应的要素构成了历史的深层结构,在历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说:“马克思的天才,马克思影响力持久的秘诀,就在于他首先从漫长的历史出发,创造了真正的社会模式。”因此,要观察和叙述历史,从长期的历史中去理解和分析历史,更能把握历史的真正决定因素,把握历史的规律性。二是横向的空间维度,即从广阔的历史视野去理解和分析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把握历史潮流,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以广阔的历史视野,科学判断中国所处的历史地位,理清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方法。三是整体价值维度,即注重把握历史的重大意义。伟大的意义是历史所固有的,需要通过历史的叙述和书写来不断地探索、肯定和发扬光大。长时期、宽视野是大历史观的方法论,把握历史意义是大历史观的真正落脚点。因此,我们在从宏大的历史视角研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时,最重要的是要深刻把握决议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
深刻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牺牲、创造,都归结为一个主题:实现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历史回顾和历史成果整理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应不同的历史任务,为这一伟大主题的实现提供了不同的历史条件。通过长期、大视野的历史回顾,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一伟大主题的真正内涵。
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到通过大历史观来审视事件的历史脉络,分析历史的本来面目,中国共产党追求的最根本的民族复兴是文明的复兴,和谐共处,世界的包容。文明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背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与当年进行殖民侵略的西方帝国主义无异,也与现在的霸权主义不同。先决条件。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在180多年的近代史中,我们将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这一伟大主题所完成的历史条件。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广阔。之所以不能实现民族复兴、民族富强,是因为旧中国的形势犹如“散沙”。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国人缺乏合群的美德,所以他们就像散落的沙子。后来,孙中山先生再三强调,中国虽然有四千万人口,但就像一滩散沙。 “一沙一沙”不仅是指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格局,中央权威缺失、地方分化、宗族势力分散,更指的是精神层面的被动和公众意识的缺失。 清末严复曾感叹:“华风八字之破绽,始作伪,终无耻。”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中国向强大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中国共产党通过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强大的组织力量、严格的纪律保护和精神血统的启迪,成功地团结了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使中华民族再次振兴起来,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努力。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真正内涵,也是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的重要视角。只有深刻理解这一伟大主题,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定位;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总能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决议,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攸关,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不代表利益任何利益集团,任何强大的集团,任何特权阶层。
深刻理解《决议》提出的“十个毅力”
10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胸怀世界,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拼搏,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从大历史的角度,全面总结重大成就背后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提炼升华到理论层面,进而以此理论指导未来新的实践。 “十个坚持”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强、诚信、创新”的理论创新。高度的理论意识。
“十个坚持”是一个系统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史的规律性、原则性总结,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党在历史上始终占据主动、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和党的纯洁。保持领先于时代的根本途径。同时,它也是开创未来的科学指南和基本后续,为我们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法律依据,应对新的重大风险挑战的法宝。
深刻理解《决议》提出的“两制”的决定性意义
决议指出,党把习近平同志确立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从宏大的历史视野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史得出的重大历史意义,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史和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中共党员。
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历史看,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和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成功的基础,由弱到强的原因。回顾党的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每一个重大成就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是因为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克服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问题。解决了但没有解决的问题,完成了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大飞跃。这充分体现了“两立”的决定性意义。在我们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道路、迈向新的历史征程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更深刻地认识“两立”的决定性意义,真正转变“两立”实现“两立”。保持“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朝着新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行。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室教授】
随便看看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之路
- 2024-07-07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论断
- 2024-07-03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论断
- 2024-06-20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推进宗教中国化行稳致远
- 2024-06-03共青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
- 2024-03-29东北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提出
- 2024-01-26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体会
- 2024-01-26“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 2024-01-25(两学一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2024-01-22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促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 2024-01-1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
- 2024-01-0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 2023-12-19把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 2023-12-11(学习中国)习近平: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 2023-12-02全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研究
- 2023-11-02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田间地头看产业发展走进社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