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身心修炼,它对人的理解又不一样
儒家讲身心修炼,它对人的理解又不一样
点击上方阳明书院↑↑↑轻松关注!
儒家讲的是身心修养,但对人的理解却不同。身体和心灵是分开的。 “当不表达情绪、愤怒、悲伤和喜悦时,”我不与周围的人打交道。我的心平静如水,我的情绪、愤怒、悲伤和喜悦都没有爆发。但往水里扔一块小石子,立刻起身,失去平衡。你不可能整天不和人打交道。
魏晋有一个名人。儿子死了,他也没办法。别人都说你还是明星,为什么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呢?他说了一句,“忘不了爱的高高在上,下一个冷漠,爱的最爱,在我这一代。”神仙不食人烟传统儒家生命智慧,忘情;动植物不懂情绪,人是情绪动物。如果一个人只有理智,没有感情,没有感情,那么这个人也是很鸡肋的。所以人一定要讲道理。但是,情绪的发作很容易失控。没有情绪是不可能的。表达情绪是必要的。当你很舒服的时候,你应该大声笑出来,但你要控制自己不要笑。我本来想笑一点,但我笑了,一切都结束了。人的心理、情绪和精神上的调整非常重要。儒家的大智慧,或者说它要解决的大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心理、情感和精神时刻处于平衡状态。这当然取决于他对身心关系的理解。
我们看《论语》中的一句话:“《让易》原文中,师曰:‘少而不孙,长而不言,老而不死,贼也。’用棍子敲他。胫骨。 “老不死是贼”是骂人的话,很难听,是对老人的骂。据我所知,在现有的经典中,这句话最初出自《论语》,是孔子所说的。孔子责骂他的一位朋友袁让“一腾”,盘腿而坐,姿势丑陋。孔子骂他儒家讲身心修炼,它对人的理解又不一样 ,骂他狠儒家讲身心修炼,它对人的理解又不一样 ,甚至打他,最疼的是胫骨。孔子打骂人,这不像是圣人。圣人不是无情的,随便生气是不对的,生气的时候不生气也是不对的。孔子的形象是不是有点颠覆?你有没有想过他是个好老人?白天和晚上都是不温不火的。绝对不是这种情况。如果你应该生气,你会生气,如果你应该生气,你会发脾气。真正的圣人就是这样。应该发脾气的时候不要发脾气,出事的时候不要说话。那是孔子反对的,那叫相元。香渊是对一个人最严重的道德指责,比小人还恶劣。小人只能和小人在一起,君子和小人水火不容。乡心愿足以讨君子和小人,与其说是圣人,不如说是圣人。圣人只能与君子同在。小人见他不高兴,他见小人也不高兴。孔子最讨厌相元,看来此人并无不妥。我们看到,圣人的喜怒哀乐一定有一种表达,在某些时刻会有强烈的表达。
儒家说喜怒哀乐不宜太高或太低。我用郭襄《庄子·大师注》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这个境界:“整天游走不改精神,俯视一切可能性,冷漠”。这份文件属于道家,但我相信这句话的智慧是儒释道三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有用。每个人都在忙,忙也无所谓,保持精神不变,内心平衡。平衡并不是说你闭关三天,不和人打交道,不和事打交道,关掉手机和电脑。这不是真正的平衡。这就是回避,儒家不是靠这种方法来达到平衡的。一天的机会很多,但心态却淡漠,忙忙碌碌,心不乱。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谈不上就达到了。这句话我中学的时候就知道了,现在也做不到,也许这辈子都做不到。但拥有这种意识与没有这种意识是不同的。
儒家身心修炼的特点之一是有别于佛道的地方。第一点是对身心关系的理解。儒家认为身心是相通的。我们知道,中国哲学有两个特点,或者说,儒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天人合一。现在儒家大行其道,人人皆知天人合一。我们刚才讲了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概念非常有趣。它不是二元论。二元论,根据西方哲学,A的存在和B的存在并不相互预设。我说这个有点抽象。也就是说传统儒家生命智慧,你的存在不以我为前提,没有我你依然存在。如果你的存在以我为前提,那么你就不是独立的,那就是一体。对偶,两者并存。中国的阴阳不是这种一元论或二元论。阴不能离阳,阳不能离阴。我把它翻译成“对立论”,把中国的阴阳翻译成“双极相关论”( )。
儒家的身心观是身心相通。不是说没有身体,心就可以独立存在;没有头脑,身体可以独立存在。我们过去知道儒家讲究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但我们似乎不太注重身体。儒家是不是只注重纯粹的精神修养,而不注重身体?完全没有。
众所周知,在先秦时期,孔子教授六艺,而他本人就是六艺的大师。仪式、音乐、射箭、马术、书法、数数,都需要身体的参与。李,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论语》,但是有一章叫“向当”,相信99%的人都不会说,因为那一章很特别。 《论语》是一种对话文体,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但孔子在那一章几乎没有说话。有人说,它就像记录孔子的生活、衣食住行,就像流水账一样。 《论语》不是孔子自己编的,为什么要加上这一章?有什么特殊意义?当我们读到《向当》一文时,就知道礼与他的生命息息相关,礼与身体的参与是分不开的。很特别。音乐、乐器,没有身体的参与,怎么可能?射击,射箭。皇家,开车。书,书法,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练书法,练书法可以对身体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身心难分。
现在我们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他人的方式,这与他的身体表现有关——“体面”。说话适不适合做事,与你处理事情的好坏和处理方式有很大关系。儒家讲修身养性,叫修身养性。这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谈论一个词——“天气”。孟子说,看一个人,看他的眼睛,如果一个人的眼睛总是飘忽不定传统儒家生命智慧,那一定是有问题的。天气是整个修炼在你身上的体现。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你修为高低的外在体现。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