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前面我们介绍了,《中庸》思想的核心关键字:诚。很多人认为诚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在儒家思想中“诚”的内涵要丰富很多,诚是事物本真的状态,诚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和原则。诚字是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核心,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我国的古籍经典《中庸》,我们从《中庸》22章讲起:“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儒家思想是,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句话很多地方的翻译都不太一样,但总体的意思是类似的,只有达到至诚的状态,才能领悟他的本性或者发挥他的本性。能领悟他的本性,也就能众人的本性;能发挥众人的本性,就可以发挥万物的本性;能领悟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和天地华育万物的至德一样崇高,可以与天地媲美,你就可以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并列了。

这段话具体的意思不用刻意去记住,但思路很重要,这是一个从至诚开始,从“知己到知天”,从内而外的过程。拥有至诚的状态,能认识自己的本性,然后可以认识人的本性,然后可以认识万物的本性,最后与天地齐一。

(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中庸》认为可以“由己及人,从细微认识天地大道呢?”《中庸》在26章的后半部分讲了宇宙万物的构成过程。

《中庸》说:“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意思是谁,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原本只是由众多小天体的光芒积累而成,直到它无边无际,日月星辰都在其中运行,世界万物也都在它的照耀之下。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原本只是由每一小撮土聚拢堆积起来的,在直到它广阔深厚,承载着华岳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沉重,容纳了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大地承载着。

我们看到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而成(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可是当它高大无比时,草木花卉在上面生长,禽兽虫鸟在上面居住,丰富的宝藏蕴藏其中。我们看到的水,原本不过是由一勺一勺的水流汇聚而成,当它浩淼无涯、深不可测的时候,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遨游生长,珍珠珊瑚等奇珍异宝也都在里面繁殖。

(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这里描述了天地山海形成的过程,都是由小及大,逐渐形成的,所以,要了解江海的本性,我们可以从细微处着手,万物构成是从内到外,由小及大的过程,《中庸》讲得很清楚。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所以从人的本性开始,我们就可以领悟天地大道,这正是陆九渊说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道理,也是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道理。王阳明说的“良知”就是人“至诚”的本性。就像我们上一期讲的思想实验,要认识水的本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变成一滴水。

哲学家罗素说:“我们的生命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是寄生在大地之上的生灵之一,与万物平等。虽然我们具备自己的独特性,但是我们并不是自然给予特殊惠顾的宠儿。我们如同自然界所有生命体一样,以自己的天性和方式从大地上吸取营养,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存在。”

在儒家思想里面,人的本性和天的本性是内在相通的,这是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核心逻辑。回到了人的本性良知(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回到至诚的状态,你就可以领悟天道了,这一点在《孟子》的著作里面也讲得很清楚。

孟子在《尽心篇》中提出了著名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我们认识和领悟天道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尽心、知性、知天。

这里孟子的意思是说,充分展开你至诚的本心,就可以觉知人的本性,觉知了人的本性,就领悟了天道。从一个人的内心本性开始,可以通过尽心,知性,最后就到达领悟天道,也就是“知天”的境界。

换句话说,孟子认为,要认识天道,并不需要什么借助于外在的东西,通过回到人的本心就可以,通过尽心,知性,就可以领悟天道,其实后来的“陆王心学”,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在这个思路上展开的,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和孟子说的“尽其心者”有类似的境界。

而孟子的“尽心”和《中庸》里面的“率性”和“至诚”是类似的。

(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中庸》说:“诚者儒家思想是,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天道和人心是相通的,这是儒家思想非常底层的一种理论基础,明白了这个逻辑,再看看《中庸》孟子和王阳明的思想,就能抓住他们内在的逻辑。为什么王阳明要“致良知”,因为良知就是一个人的至诚的本心,本性和天性是相通的。认识了本心,就可以一步步认识天道,所以,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陆九渊说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中庸》在第24篇中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儒家思想是,必有祯(zhēn)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故至诚如神。”,达到至诚的境界,就可以预知未来,洞悉祸福。国家要兴旺昌盛,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要没落衰亡,也必然会有不祥的警示。你看儒家的认识世界的逻辑是不是一致的。

(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每日一题)儒家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底层逻辑

最后,我们来看看 “诚”和“德”的关系,《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从至诚到明德,这是一种天性使然;从明道到至诚,需要领悟和教化。诚和德是一致的,诚是德的原则,而德是诚的体现,而德的最高追求就是“至善”。

中庸认为,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诚就是心地坦荡,不怀功利,没有杂念,怀有美好的愿望。有了“诚”你就会表现出“仁德”,仁德与伪善是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仁德的最高目标大家是“至善”,在《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以,《中庸》和《大学》的逻辑是一致的,之前我们介绍过,它们都来自《礼记》中的篇目。在《大学》中有著名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也是起点。

好了,我们通过两期内容来分享了《中庸》中“诚”的内涵,以及诚的意义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诚字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诚既是万物本真的状态,也是认识万物本质的方法。下一期内容,我们再继续探讨“诚”在社会实践中的用法。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