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中庸之道并非学习不好的借口,也非追求平庸

论语解读:中庸之道并非学习不好的借口,也非追求平庸

近期,参加了心灵写作、思维导图、轻松读书、星空口语练习等训练营,遇到许多对儒家思想感兴趣的同学。希望我可以写一篇关于《论语》中儒家思想解读的文章。由于儒家思想有很多,今天就先分享一下,我对“中庸之道”的个人理解,希望可以给大家解惑吧!

论语解读:中庸之道并非学习不好的借口,也非追求平庸

如今,很多年轻人学习时,喜欢抬出圣人的道理,给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做事三分钟热度找借口。还有一些同学可能和我一样儒家思想理论,从小受到父母、老师教育方式的限制,感觉似乎自己没有经世之才,没有办法达到“天才”的水平,就转而追求“中不溜”。

包括刚刚在读书群中,看到的文章《守候着我的“笨”女儿,直至她花开烂漫》,描写作者的女儿学习水平平庸,也用了“中庸”这个词来形容论语解读:中庸之道并非学习不好的借口,也非追求平庸,将“中等”水平写为“中庸”水平。因此,我就更加急切的希望能将何为“中庸之道”分享给大家。

“中庸之道”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讲的是学习的态度,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而今人却将它变成了学习目的和境界。很多人甚至只追求60分的完成,不要100分的完美,认为这就做到了孔子说说的“中庸”儒家思想理论,“中不溜”就是中庸之道。

那么,“中庸之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中庸”并不是“中不溜”,它是存在于理性和感性中间的平衡点,自自然然的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用你的知识和道德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体会到新的知识和道德,最终达到“致良知”,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的状态。这才是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论语解读:中庸之道并非学习不好的借口,也非追求平庸

从古至今,理性的代表人物首推曹操,他可以完全用理性去分析所有事情,被称为一代枭雄,做事做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铁血男儿也有柔情的一面,看似外表冷漠其实他内心也很脆弱!他似乎没有为孝敬父母惆踌躇过论语解读:中庸之道并非学习不好的借口,也非追求平庸,没有看到儿子们互相之间勾心斗角影响过心情,没有为妃子之间的你争我斗忧郁过,因为一旦儿女情长肯定对军事和政治上做出的决定有所影响!

人只有在正常冷静的状态下,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看似曹操做到了理性的分析判断,但当我看到曹操说了句:“谁能懂我!”这简单的四个字,突然让我感受到曹操的心酸和苦衷,这就是理性过了头,导致了“麻木不仁”。

野兽是感性的代表,人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部分,是拥有大脑皮质。人类大脑可以分为三个功能各异的部分:大脑核区(掌管生理功能的“生理脑”)、大脑边缘系统(控制情绪的“情感脑”)和大脑皮质(用来思考的“思维脑”)。而野兽一般只具有大脑核区和大脑边缘系统,而控制情绪的杏仁核就存在于大脑边缘系统中。

论语解读:中庸之道并非学习不好的借口,也非追求平庸

大脑杏仁核能够解释三种情绪:一是触景生情,当人们故地重游时,就会想起以前的一些情绪;二是情绪失控,当遇到突发事件,我们是先产生情绪。因此在情绪爆发之前,请先冷静十秒钟。三是男女的不同,杏仁核在左右脑都有,只是女性大脑左侧更活跃,男性大脑右侧核更活跃。所以就有了:女性爱哭、爱语言表达、喜欢说心情;男性爱动、爱行动表现、喜欢说事情。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哇!原来我男女思想差异是这样来的。如果想要统一思想,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做到相互理解!

这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由来及特点,“中庸之道”就是让我们不要像“曹操”那样过于理性,完全靠着大脑皮质的分析,来判断所有事情。永远处于一种“不仁”的状态,无法体会活着的快乐。也不要像“野兽”那样,过于情绪化,遇到事情就“火冒三丈”,冷却下来又后悔不已。“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将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以一种“仁”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件事情,保持住赤子之心,不偏不倚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做到自自然然、轻轻松松快乐的生活,让烦恼远离我们。

论语解读:中庸之道并非学习不好的借口,也非追求平庸

如果你说“中庸”就是“中不溜”思想,其实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因为它寻求的就是感性和理性的中间值。但是,这个值是无法用感性去感知到,也无法用理性去分析,如果想要达到这一思想境界,那么就需要做到凡事从“仁”性出发,不违“仁”,也就达到了“中庸”。但是,这个似乎很难,因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颜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

在这方面王阳明确实是“中庸之道”的高手,他倡导的“知行合一”理论,将“仁”用“致良知”的思想解决了。他认为“良知”就是知识和道德的统称,而“致良知”是达到知识和道德并行,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将感性的道德与理性的知识结合起来,不断践行它们,最后从实践中总结出道德和良知,达到“仁”的境界。

论语解读:中庸之道并非学习不好的借口,也非追求平庸

这也就是今人所倡导的刻意练习,人们通过不断的练习,从中得到老师的反馈,进而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挖掘出人的潜能,最终达到卓越的目的。孔子一辈子都在研究教育和培养学生,后人将他的教学经验总结成为《论语》,希望可以千古流传,目的不是要“中不溜”,而是希望通过“中庸之道”,可以“求仁得仁”,让人人都能做贤人。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儒家思想理论,教育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把人培养成“贤人”更是难上加难。以孔子之大才大德,倾毕生精力,虽孔门招收了三千弟子,“受业身通”的也只有七十七人。孔子特意把他们的特立卓行,拿出来予以褒扬的却只有十人。几千年来,除孔子外集儒家思想之大成者,唯一个“王阳明”,可见想要做到至圣先师,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小伙伴们!不要再用“中不溜”、“60分就好”的态度,来对待你自己的人生了。至圣先师——孔子,希望大家可以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将他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最后,用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谈孔孟时说过的一句话来结尾:此时正是修炼时,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刻意读书学习吧!

祝大家生活有热情!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