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作为“人”的一生叫做:你一生的“总报”

你作为“人”的一生叫做:你一生的“总报”

【本课提要】

业报和轮回,这两个是典型的佛教的宗教观,非理性的唯心观,但是佛陀却从它推导出来一个唯物主义的人生结论,可以说,这一回却是从唯心的车站出发,到了唯物的终点。这样再一次论证了:佛陀,他不唯物,他不唯心,他只为用。什么是对你人生有用的?什么给了你人生的希望,什么让你的人生解脱,什么就是佛陀提倡的。

上一节课讲了牵引你成为“人”的这个“业”,叫:引业。你作为“人”的一生叫做:你一生的“总报”,而你个体的思想行为,就叫做你的“别报”,由你的“别业”决定。人与人的种种差异,就是由着个“别业”来决定的。

人,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类”的存在,即“总报存在”,“总报存在”就叫:抽象类的存在。它还是具体多样化的“人”的不同存在,即是“别报”存在——“人”具有两种存在形式。所以,形成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一生和完整的一生,就叫:满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满业”。

从数学的集合上来讲,“总报”就是所有“别报”的总集合,每个人“别报”的总集合。在这些“别报”里,有的人就完成了他完满的一生——就是满业的;有的人,他就没满业。

佛教世界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还有四大劫——成、住、坏、灭,就是这世间的种种众生——所有人最大的共业引发的最大的总报。在这个世界的共业里,有每个人的一份。三界中的每一界,比如欲界,它相应所存在的空间,即,欲界六天所存在的空间,包括欲界所要经历的劫数,这一界就是欲界众生共业所成——每个人的共业所成。

欲界六天,主要是由众生的两种根本欲,还有其他一些业力,牵引所致的结果。两种根本欲就是食欲和性欲——由这两种根本欲加上其他业力牵引的结果。而色界四天,就是由修习四禅定的人,四禅修习的果报,就是色界四天。而四无色界,则是修行四无色定的果报。这三界就这么来的。

众生所想,所为,所做,属于哪一类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那就必定生于哪一类。大家懂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就是为了后面的宗教实践打下了基础——就是众生所想所做是什么事儿?就会将来生于哪一类,被引业生于哪一类。比如说,你现在每天忙着你的食欲和性欲,您放心,您下一次还来欲界;如果您这一界,您就开始修行四禅定了,那下下一生你可能就投生在色界四天;然后你更高级,修四无色定,你可能就到了无色界。所以说小六壬,你到了哪一类,有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你只能接受。正是这种分类,就为了佛教的宗教实践——禅定,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即,为什么要禅定,或者说为什么要修行。

关于人类,总报与别报的统一,你看,人类是“总报”,人是“别报”,人类就涉及到“总报”与“别报”的统一,在哲学上这实际这就是一个“个体与群体”,“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对吧。体现在人身上,那就是“人”与“人类”所在的这个社会,自然地一种统一。人类的整体就构成了人类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实际是佛教对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看法。对于众生的个体来说,这种统一,是时间上的,是变化的,符合业报法则——在你的一生的时间里变化,并且符合业报发则。

你作为“人”的一生叫做:你一生的“总报”

死而生,生而死,死而生,生而死,在三界六道中永远循环,永远循环,这就是所谓的生死轮回。按照有部的说法,三世轮回。其实三世轮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理论上三世就为一圈,实际就不停地轮回。一生是一次经历你作为“人”的一生叫做:你一生的“总报”,是一次历程,在时间的概念上,管它叫:一世。这就是所谓有一个词:一生一世——就是这么来的。而“一生一世”直至什么呢?在轮回里?直至生生世世。对于众生一生一世你作为“人”的一生叫做:你一生的“总报”,生生世世的这种轮回,将指向一个明确的,肯定的结论,这个明确的结论是非常惊人的,就是——个体是不朽的。

个体是不朽的,吓到了吧?这生生世世的意思,不是说人是不朽的——因为有情是六道轮回的,不是说人是不朽的。个体是不朽的,是指:生命是不朽的。所以,佛陀提出来的“轮回”是“生命是不朽”的概念,这才是它背后明确的结论。

当知道这个结论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佛陀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太浪漫了。这个不朽的个体在过去,可能是一个天神的存在,在现在,你可能是个畜生的存在——小动物,未来你可能是一个人的存在,即使你生生世世都是人,你这辈子是人,下辈子的人,你永远轮回是人,这一生你可能在社会的底层,未来世你可能就是王校长,先达到一个挣一个亿的小目标,有可能你就成为了社会的最上层。

不朽的个体在轮回,穿越有情的不同种类,处于社会的不同位置,原因是什么?只看他是否行善,是否修道,还是他沉迷于作恶?可以这么说,当佛教宗教性的理论,或者说随着宗教性的理论——当哲学推到了这一步,哲学推出来“个体是不朽”的这个概念的时候,佛陀作为一个觉者,他的光芒就开始显现了,同时,他脱离了一个哲学家的存在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佛教作为宗教性的伟大力量,终于在这个时间,在这个结论上被彰显出来了。

我们经历了前面八十课佛教哲学的推导,在这一刻不得不迈入佛教神学。这个时候,我们就领会到了佛陀创教的一个重要原因——佛陀的教理,通过哲学,通过对世界的观察,通过对每一个人的观察,一步一步推到了这一天,推到了不朽的生命。不朽的生命在轮回,轮回的位置只决定于你是否行善还是作恶。他就是要给每一个佛教信徒以希望,给每一个个体以希望——不论你的人生处境是多么的艰难,你是一个多么艰难的个体,你都有充满希望活下去的理由。没有永远的苦,有未来世的乐等待我们,有未来的乐在等待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放弃希望,即使今生没有希望。现在的当权者也不会永远维持他们的地位,受苦的,与被压迫的人一定会站起来,每一个人,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之间,都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和机会。

佛陀的这种理论,给所有的人指出了希望之路。所以我们说佛,是“光”;所以我们说佛灭是“灭”——是烛光之灭。他给所有作恶者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佛陀的警告是给谁的呢?就是给当世世间的当权者与作恶者,佛陀的警告就是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个时候我们就再一次回到了前课的一个命题,叫:佛之真意在于“命运在我”——人,自做自受,不要怨天尤人,命运是在自己手里的,希望要靠自己奋斗,一切的遭遇也得由自己负责。

业报和轮回,这两个是典型的佛教的宗教观,非理性的唯心观,但是佛陀却从它推导出来一个唯物主义的人生结论,可以说,这一回却是从唯心的车站出发,到了唯物的终点。这样再一次论证了我们提出来的,佛陀,他不唯物,他不唯心,他只唯用。什么是对你人生有用的?什么给了你人生的希望,什么让你的人生解脱,什么就是佛陀提倡的。

【学习探究】

你作为“人”的一生叫做:你一生的“总报”

再听其他人节目,听了一句话后总要问,为什么,是什么,背景怎样,怎么会这样,有什么目的吗?逻辑关系对吗,是定义还是推导?合乎逻辑吗?举例合适吗,是否可以对比,有什么问题,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我会变杠精吗?

【吴老师语】:你已经得我精神…

佛教哲学和《广论》次第有出入?

【吴老师语】:道次第属于《佛教神学》这课,凡是涉及到宗教实践的,都归入神学范畴。

你作为“人”的一生叫做:你一生的“总报”

今生业只能来世报,人作为意志和感知的存在,但人无法记得前世,导致感知的不连续,从而不会心生恐惧与希望,那今生行善何用?

【吴老师语】:安心用。佛说,依法不依人

个体:别业妄见人类:共业劫数 欲界六天 个体不朽:生命不朽 不朽的个体在六道轮回, 都拥有选择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因修行而觉悟。

有部听到这里,该做个总结了:1法体恒有,因缘轮回法则不可变更,法则是有。比如世界的成往坏空,人的生老死、因缘链条的流转。实际上,有就是一种机制,暗含着主宰的意思,不可破坏、不可变更、永恒运行。有情世界器世界都遵循这个法则。2形灭神不灭,色与非色都在不断的变化,变化是无常态是无常。念头不断、烦恼永在,灵魂在一定程度的自主可控变化中延续,我就是我,我的选择我做主。

六道轮回是宇宙法则,佛陀发现的,告诉人类宇宙法则是众善奉行诸恶不做。违背法则者即对应的是三恶逍,遵守法则者即对应三善道。

这节课要和吴老师讲净土宗的课一起听,才真正体会到众生的愚苦和佛陀的慈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无畏,给绝望的人以希望!给无助的人以依靠,给恐惧的人以勇气!佛陀是光,是火炬。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