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造益西彭措法师讲授前已敬礼缘生缘法无缘大悲
论师造益西彭措法师讲授前已敬礼缘生缘法无缘大悲
入中论自释讲记
月称论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前已敬礼缘生缘法无缘大悲,今为宣说菩萨十种菩提心之差别。先依第一菩提心说。
前面已经敬礼了出生菩萨的主因——缘有情大悲、缘法大悲和无缘大悲,现在进一步宣说菩萨住地的十种菩提心的差别。首先依于第一菩提心来宣说。
颂曰:
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
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
初地佛子现证胜义,见众生都无自性而兴无缘大悲,其心为救度众生的缘故随大悲而转,所造善根都依普贤大愿善修回向,见定能获得无上菩提及能直接真实成办利他而发起无漏殊胜欢喜,这叫做最初胜义菩提心。
菩萨无漏智为大悲心摄持者,得名曰地,是功德所依故。由功德数量,神力殊妙,布施波罗蜜多等增胜,异熟增长等辗转上进之差别,安立极喜地等十地差别。诸地体性实无差别。如云:“如鸟飞越空中迹,智者无说亦无见,如是一切佛子地,尚不可说宁可闻。”
首先解释“地”的涵义。
菩萨的无漏智慧被大悲心所摄持的境地,就叫做“地”。这是菩萨无量功德所依的缘故,就像大地是万物生长的所依那样。为什么有十种地的差别呢?这是由菩萨在根本定中契证法界,在后得位时以功德数量,威神力的殊妙,布施波罗蜜多等的增胜程度,以及异熟增长等辗转上进的差别,来安立极喜地等十地差别。然而诸地本身指根本位,就此而言,在体性上实际无有差别。就像《十地经》所说:“如同鸟在虚空中飞行时,没有任何脚痕印迹,智者对此无法言说,也没有所见的境相,同样,一切佛子的地位,无可说、无所见的缘故,尚且无法用语言来说它佛家说一切智慧从大悲中来,何况去听闻呢?”
换言之,菩萨根本位没有任何戏论,无法安立它的差别,但从后得位出现的功德、神通以及各种波罗蜜多的增胜,或者他的异熟果报的增长等,可以表现出上下等差别。比如在功德数量上,一地有十二种百功德,二地有十二种千功德等,有辗转升进的相。因此,可以安立从一地到十地的阶位差别。
极喜地是菩萨第一发心,最后法云地是第十发心。其中菩萨见众生皆无自性,为大悲所缘,心随悲转,依普贤菩萨之大愿而修回向,此名极喜地无二智,亦名最初心也。
其次解释“第一菩提心”的涵义(这里都是指胜义菩提心)。
极喜地是菩萨的第一发心,最后的法云地是第十发心。其中第一发心,指菩萨现证胜义,见到一切众生都无自性,然而世俗中却在自相的迷乱里受诸苦恼,成为大悲心的所缘(而兴起无缘大悲),之后菩萨的心为了救度众生,自然随着大悲而转,依着普贤大愿来修回向。这叫做极喜地的无二智,也叫做最初胜义菩提心。
第一发心菩萨所发十大愿等无量亿十大愿王,皆是普贤菩萨愿中所摄。由此摄尽一切愿故,特说普贤愿。
为什么说“由普贤愿善回向”呢?这是因为第一发心菩萨所发的十大愿等所摄的无量亿的十大愿王,全都是普贤菩萨的大愿所摄。由于普贤愿摄尽了一切初地菩萨大愿的缘故,所以特别说到作为总集名称的普贤愿。
如声闻乘由向果差别建立声闻八地,如是大乘亦建立菩萨十地。又如声闻不许顺抉择分为初果向,如是将入地之菩萨,《宝云经》云:“上上胜解行位法性,无间当入初地,犹名未发菩萨菩提心地。”彼经又释住此胜解行刹那菩萨云:“善男子,譬如转轮圣王,超过人色,未得天色。如是菩萨亦超过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地,未得胜义菩萨地。”
就像声闻乘由四向四果的差别而建立声闻八地一般,大乘也建立有菩萨十地。小乘八地,分别是声闻种姓地;预流向是居四双八单之最初智德名八人地;预流是断三结所显之智德故名见地;一来是多分离欲所显住果之智德故名薄地;不还是断下五分结所显住果之智德故名离欲地,下五分结者谓三结及贪欲嗔恚;声闻阿罗汉果,是断上五分结所显小乘之智德名已办地,上五分结者谓色无色贪,掉举,慢,无明;余三声闻果前之三向,是声闻果向所余智德故,同名一声闻地;独觉圣现观以是中乘现观故名辟支佛地。又像声闻乘不承许顺抉择分是初果向,同样大乘对于即将入地的菩萨,也不承许是胜义菩萨。就像《宝云经》所说:“已经修持了上上胜解行位法性,一刹那就要入初地的阶段,这时还叫做未发菩萨菩提心地。”换言之,从亲证法界的第一刹那起,才叫做登地菩萨。此前包括无间入圣位的世第一法位菩萨,也不叫住地菩萨。这部经中又解释这种安住胜解行刹那的菩萨说:“善男子!比如转轮圣王,已经超过了人的色相(在人中属于最上),但还没得到天人的色相(并未入天位)那样,这种即将入地的菩萨,已经超过了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地,但还没得到胜义菩萨地(还属于世俗菩萨)。”本论所说的十种菩提心,都是指胜义菩萨所具有的菩提心。
若时趣入初极欢喜地。
颂曰: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得彼心者,毕竟超过诸异生地,唯应以菩萨名称说,不可以余名称说,已是圣者故。
如果某时趣入了最初的极欢喜地,那么就如颂中所说:从此由于得到了胜义菩提心的缘故,唯一以菩萨的名称来称呼他。
“得彼心”,指毕竟超出了诸异生凡夫地,唯一应当用菩萨的名称来宣说,不可以用其余名称来说,因为他已经成为圣者的缘故。
《般若经二千五百颂》云:“菩提萨埵是随知萨埵之增语。谓能随知一切诸法。云何而知?谓如实知无实、无生、亦无虚妄,非如异生所执所得,故名菩萨。所以者何?谓菩提不可执,菩提不可作,菩提不可得。善勇猛!如来不得菩提,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佛家说一切智慧从大悲中来,一切法不可得故名菩提。如是乃名诸佛菩提,非如言说。善勇猛!若发菩提心,谓吾将此心发菩提心,及于彼菩提发心,执实有菩提者,此不应名菩提萨埵,应名发生萨埵。何以故?以执有生,执有心,执有菩提故。”
《般若经二千五百颂》里解释了“菩提萨埵”的涵义。佛说:“菩提萨埵是随知萨埵的同类命名,指能够如实地随知一切诸法的真实相。是怎样了知的呢?就是如实地了知诸法本来无实、无生,也无虚妄,并非像凡夫那样所执所得,所以叫做菩萨。为什么呢?因为菩提不可执,菩提也不可由因缘而作,菩提不可得。善勇猛!如来不得菩提,因为一切法都不可得的缘故,以一切法不可得的缘故就叫做菩提。这样才叫做诸佛菩提,不是像语言所说的那样。善勇猛!如果一个人发菩提心,认为我将要以这个心来发菩提心,以及对于那个菩提来发心,执著实有的菩提法,这就不应该称为菩提萨埵,应当叫发生萨埵。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执著有个法产生,执著有个能发的心,执著有实有菩提可得的缘故。”
又云:“菩提无相,离相自性。如是随知乃名菩提,非如言说。善勇猛!了知诸法故名菩萨。善勇猛!若不知法未随知法,自云我是菩萨,此离菩萨地极为遥远,离菩萨法极为遥远,以菩萨名欺诳天人阿修罗等一切世间。善勇猛!若唯此名便成菩萨,应一切有情皆成菩萨。善勇猛!非唯语业名菩萨地。”
佛又说:“菩提是没有相的,离了一切相的自性。这样随顺真实,如实而知才叫做菩提,并非如言说所计的那般。善勇猛!因为了知了诸法的真实性,所以叫做菩萨。善勇猛!如果不能了知诸法实相,不能随顺诸法的实相而了知,还称自己是菩萨,其实他已经离菩萨地极为遥远,离菩萨法极为遥远了,他是以菩萨的名称来欺诳天、人、阿修罗等一切世间。善勇猛!如果仅仅是这样一个名字就可以成为菩萨的话,那应当一切有情都成菩萨了。善勇猛!并非凭口中说出的名称而得名菩萨地。”
得此菩提心时,非但以菩萨名称说,复有功德。
颂曰:
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
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
在证得第一菩提心时,不但要以菩萨的名称来称呼他,而且实际发生了各种殊胜的圣者功德。
颂中说:证得法界的菩萨,已经生在了如来的家族里。而且能断除一切萨迦耶见、疑及戒禁取见这三种结。这位菩萨持有极殊胜的欢喜,以他的威德力能震动一百个世界等。
由超一切声闻独觉地故,已生趣向如来普光明地之道故,故此菩萨已生如来家中。尔时现见人无我故,此亦永离萨迦耶见、疑、戒禁取三结,不复生故。未见真实者由增益我故,起萨迦耶见论师造益西彭措法师讲授前已敬礼缘生缘法无缘大悲,如是亦起疑惑,别趣余道。由入空性,故得彼果利功德。由离障地之过失,故生不共殊胜欢喜。由多欢喜,故此菩萨持胜欢喜。由有最胜欢喜,故此地得极喜之名。复能震动一百世界。
由于此时超过了一切声闻独觉境地的缘故,已经出生了能趣向如来普光明地的圣道(能直证佛果的圣道)的缘故,因此这位菩萨已经生在如来家族中,必定会继承佛位而成佛。
那时现见了人无我空性的缘故,这也就永远脱离了萨迦耶见、疑和戒禁取见三种结,永不再生的缘故。没有见到无我真实义的人,由于增益“我”的缘故,就起了萨迦耶见,这样也就对于圣道起疑惑,趣向了其他道路。这是反显,一旦见到了无我真实义,当时就断了萨迦耶见,就像见到只是绳子没有蛇,先前所起的蛇见当下消除一样。而且也不会对此再起疑惑,也不可能趣入到其他执我的邪道中。
由于证入了空性,就得到了它的果利功德。由于离开了障碍初地的诸种过失,心里生起了不共的殊胜欢喜。由于生起多种欢喜,这位菩萨心里就持着胜妙欢喜。由于他有了超越一切世间的最殊胜欢喜,因此就得到了极喜地的名称。
而且以他的威德力,能够震动一百个世界。
从地登地善上进灭彼一切恶趣道
此异生地悉永除如第八圣此亦尔
自从证得初地以后,菩萨发起了勇猛心而于地道功德不断地相续增上,从初地到二地,乃至于佛果之间都欢喜进取。而且证得初地时已经息灭了一切恶趣道,凡夫地也从此永远断除,就如同声闻乘的第八圣预流向,大乘初地也是如此。
已达法善修习故,为登第二地等发大勇猛故,从地登地善于上进。如预流向内证随顺圣法故,离诸过失生诸功德。如是此菩萨由证地故,生诸随顺功德,灭诸过失,喻预流向,俾易了知。
已经了达圣法善于修习的缘故,为了登入第二地等发起大勇猛的缘故,此后从下地登入上地,善妙地增上地道功德。如同小乘的预流向以内证无我随顺圣法的缘故,远离诸多过失,引生诸多功德,与此类似,此菩萨由于证得圣者地的缘故,出生各种随顺功德,息灭各种过失,以预流向来譬喻,使得学人容易了解。
又此菩萨有余功德。
颂曰:
即住最初菩提心较佛语生及独觉
由福力胜极增长
而且初地菩萨还有其余功德。就是住于最初胜义菩提心时,相比佛语生的声闻以及独觉罗汉,福德力更为殊胜,之后还会得到极大的增长。
《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如王子初生未久,具足王相,由彼种姓尊贵之力,能胜一切耆旧大臣。如是初发业菩萨发菩提心虽未久,然由生如来法王家中,以菩提心及大悲力,亦能胜一切久修梵行之声闻独觉。”
《弥勒解脱经》里讲了两个譬喻。
佛说:“善男子!譬如转轮王子才出生不久,就已经具足转轮王相,由于他种姓尊贵的力量,能够胜出一切耆旧大臣。像这样,初发业的菩萨虽然刚发起菩提心不久,然而由于他生在如来法王家中,以菩提心和大悲的力量,也能胜过一切久修梵行的声闻和独觉。”
“善男子!如妙翅鸟王之子初生未久,翅羽风力及清净眼目之功德,为余一切大鸟所不能及。如是菩萨初发菩提心,生如来妙翅鸟王之家,此妙翅鸟王子,以发一切智心之翅力及增上意乐清净眼目之功德,彼声闻独觉虽百千劫修出离行亦不能及。”
“善男子!又像妙翅鸟王的幼子出生不久,它的翅羽的力量以及清净眼目的功德,已经是其余一切大鸟所比不上的。同样,菩萨初发菩提心时,就已经生在如来妙翅鸟王的家族里,这位妙翅鸟王子,由于他发起了一切智心的翅羽力量,以及增上意乐清净眼目的功德,那些声闻独觉纵然百千劫中修持出离行也比不上他。”
佛语生即声闻。
颂中的“佛语生”指声闻。
彼至远行慧亦胜
初地菩萨修至第七远行地时,自身的智慧也能胜过声闻缘觉阿罗汉。
如《十地经》云:“诸佛子!譬如王子生在王家具足王相,生已即胜一切臣众,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长大艺业悉成,乃以自力超过一切。诸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发心时以志求大法故,胜出一切声闻独觉,非以自智观察之力。菩萨今住第七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作。”
如同《十地经》所说:“诸佛子!譬如王子生在国王的家族,具足做王的德相,他诞生以后已经胜过了一切大臣,但这唯一是以王种的力量,不是以他自身的能力。等到他长大成人,艺业等都已学成,才以自身的力量超出一切大臣。诸佛子!菩萨摩诃萨也是如此。在他最初发菩提心时,以志求大法的缘故,胜出了一切声闻独觉,而不是以自身智慧的观察力量胜出。菩萨现今已住于第七地,这时由他自身智慧力的缘故,得以胜过一切声闻独觉所作。”
是故应知唯远行地以上菩萨,乃能以自慧力胜二乘,六地以下未能也。
由《十地经》的经文就要了解,唯有第七远行地及以上的菩萨,才能以自身的智慧力胜过二乘,六地以下都还不能胜出。
此教显说,声闻独觉亦有知一切法无自性者。倘不遍知诸法无自性,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三界一切随眠,如诸外道。又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
此圣教明显说到,声闻独觉也有了知诸法无自性的情况。如果他不能了知诸法无自性,那不过是像世间修梵天等离欲之道那样,以定力暂时制止欲望不起,然而并没有现证无我。这样的话,那初发菩提心的初地菩萨,也应当以自身的智慧力胜过他了。那些阿罗汉也应当不能从根断除三界的一切烦恼,而等同于诸外道。而且,以缘着色等成颠倒的缘故,也应当不了达补特伽罗无我,因为成为设立“我”之因的五蕴,还能得到的缘故。
《宝鬘论》云:“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这是在认定轮回的根源。乃至对于蕴执著为我和我所之间,也就是说,俱生我执所耽著的境——我和我所没有以理破除,还在执著我有自性、有蕴的总聚这期间,依靠它就会一直有我执和我所执,因为把坏聚(也就是无常体性的多分之法的积聚)执著是我的心没有断除的缘故。如果有我执无明的话,就会积集出生轮回的业,以这个业又受生三有之故,所以轮回的根源是坏聚见。
这里说到蕴执和我执的关系:有蕴执就会有我执。这就是说,俱生我执所执著的境是我和我所,在没有以理破除这一点时,始终认为真的有个我,而且把蕴的总聚当成了实法。依靠这两个错误的心,就会起我和我所的执著。既然以为有我,而且蕴的总聚也看成实有的一个法,那就会缘这一堆蕴认为是我,也就随着蕴执而起我执和我所执了。当见到蕴的总聚不是什么实法佛家说一切智慧从大悲中来,而是一堆零零散散的法时,执著它是实有的一个法的心就会消失。这样就能断除我执。
所以,轮回的根源是把蕴的总聚看成了实法,再缘着它起了以为是我的见解。而断轮回,就是从根源上看清这只是很多个不同的法,而不是一,就不会认为它是我。从这里看到蕴聚不是我以后,就会消除我执,之后,无论打它、骂它、赞它、护它,都认为这是一堆法、并不是我,因此就能不起烦恼。而不起烦恼就不造生轮回的业,也就能截断轮回的生死了。
所以谈到出轮回这一点,它的根本是要证得人无我空性,或者说蕴的粗分的空性。要知道关键的问题是两个:以为有我以及有蕴的总聚。这两个是相连的,当认为五蕴的总聚这一坨是实法时,马上就认为这是我。好比五个手指握成了拳,就分不清了,会认为这是一个实法,马上就执著“这是一个拳头”。但如果把手分解成了五根手指和一些零碎的部分,这时根本不认为这些东西是一个实有的拳头。这样论师造益西彭措法师讲授前已敬礼缘生缘法无缘大悲,依着五根手指等的总聚而生起的“有一个实有拳头”的执著就会消除。
这里的关键是:先对于蕴的总聚生了“它是一个实法”的执著,然后就会把这个实法安立成我,这就叫做“由蕴执起我执”。这里,蕴执是因,我执是果,蕴执和我执不能混成一个。而且蕴的空性,不是指微尘和刹那这样的微细分上证到空性,而是对于色、受、想、行、识五种蕴的总聚要证到空性。
在观到了这只是多分的法时,心里就不再执著它是一个,也就不会执著它是我,因为在执著“我”的时候必定认为是一个。这就明白,轮回的根源是把蕴的总聚看成了我的坏聚见。
所以要出轮回的话,就必须得在细分的我执上断除,不是在“常我”的执著上断除(不是断除外道熏出来的“常我”等我执,而是更细地在蕴聚上看到没有“我”,从而断掉更细分的俱生我执)。
按这一点就说到小乘也要证得法无我,它的密意其实是为了遮掉小乘人诽谤空性,所以仅仅说到一切法上没有“常”等的粗分空性,而没有直接说一切法无有的空性。
这里传法者心里想的是:这都是一个空性的密意,要说的都是空。但是针对小根器者不能一开始就说一切法空性,因为怕他接受不了,会诽谤空性。所以只说一小分的空,说一切法上都没有常。声闻经里讲到的“诸色如聚沫”等,只是针对一切法上没有常,而说成声闻证到了一切法空性。
在菩萨乘里,教轨是着重以十六空门,宣说一切法都要证得无基离边的大空性。只说少分的空是有所保留的,仅仅是说没有粗分的法或者没有常,而剩下来的并不是空性。
大小乘的教轨是有这样的差别,一切大乘教法主要宣说法无我,任何法正现的时候了不可得。小乘教只宣说少分的空,譬如说“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等,这时候说的是,一切法是刹那灭的体性,找不到一个常,按这样来说小乘有证到一切法空性。这是两者教轨的不同。
很多印度的大注释里都说:声闻缘觉并没有修持圆满的法无我空性,而只是修一分法无我空性。就是指在一切法上,只是从没有常或者粗分的蕴等实法,有修到一分法无我空性。而如果说一切法都是没有的,空性的,之后修空性,就是在修“满分的法无我”。大小乘的教轨在宣说诸法空性上是有这样的差别。
所以,所谓的声闻独觉也有了知“一切法无自性”,仅仅指的是在任何法上了知少分的空,而不是满分的空。满分就是指圆满的空的内涵,而少分是说根器不够,以教学上的权巧只宣说他能够接受的那一分。
三道无初后,犹如旋火轮,更互为因果,流转生死轮。
这里,“三道”指的是惑、业、生三种杂染的缘起之道。“无初后”,是说如果没有勤修能断除这种缘起之道的对治法,轮回就会不但没有初际,而且也没有后际和中际。
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旋火轮不断地来回旋转,旋到了上面又落到下面,落到了下面又回到上面。这就是说,惑、业、生三种杂染的缘起之道如果没有截断它,就会一环接一环地产生。也就是说:有了惑就一定造业,有了业就一定受生,受了生就又起惑造业,是这样更互而产生的。既可以从惑这边造业,也可以从业这边起惑;又从业而出现三界的生,也有从三界的生而起惑造业,不是那个固定为因,哪个固定为果,而是“更互为因果”。这就像旋火轮既可以由上转到下,也可以从下转到上,这叫做“更互为因果”。
“流转生死轮”,说的是缘起的十二支一直在相续不断地生起。最初是以我执无明作为因,由它就会积集善恶的行业。一旦集了行业,用爱取滋润,就会发展成果位的识,这样又出了下一世。而下一世还是这样不断地轮转,这叫做“转生死轮”(换句话说,先以无明起了业行,就随着在识田里熏成了因位识或种子位的识,后来以爱取滋润这些种子就成了果位识,以果位识就要受生在轮回的一个生处。受生以后我执无明还没有断,又以它作为因生起种种有漏业,又在识田里成了种子,又以爱取滋润,又成了果位识)。像这样,惑、业、生三种杂染的缘起之道只要没有截断,就会不断轮转下去。这就是流转的真相。
彼于自他共,三世无得故,我执当永尽,业及生亦尔。”
对于这个缘起还要这样从反面认识:由于自己、他者和自他共这三者(或者三种补特伽罗的情况),以及在三世中都是以自性无生的缘故,生的事得不到或者见不到,这样对于依蕴假立的缘起,在了达它本来无生以后加以串习,就会断掉坏聚见所引生的我执,包括种子。一旦断除了我执这个根本的“惑”,善恶等的“业”和结蕴相续的“生“也将随之而消尽。
第一品
1、月称菩萨为何造此《入中论》?造论之初所礼敬的是什么?为何如是礼敬?
2、解释“能王”、“声闻”、“中佛”。为什么声闻和中佛要由能王出生?
3、以教理成立“诸佛从菩萨生”。
4、菩萨的因是什么?其体相为何?其中以何者为根本?
5、分别解释得佛果的初、中、后三位唯大悲心为最重要。
6、大悲心:
(1)三种大悲以什么来区分?为什么这样来分?
(2)缘有情悲的体相是什么?按《自释》解释其所缘,并将此现为教授而修。
(3)以“动水月”喻阐述缘法悲与无缘悲的所缘。菩萨如何以大悲心生菩提心?
7、解释菩萨诸地中“地”字的名义。地的体性是什么?其安住何处?十地以什么来区分?
8、第一胜义菩提心的体相是什么?
9、依《般若经二千五百颂》解释“菩萨”的涵义。
10、解释以下初地菩萨的功德:
(1)生如来家中;
(2)断除三种结;
(3)持胜欢喜;
(4)震动百世界;
(5)从地登地善上进;
(6)如预流向(说出此喻所指功德并解释);
(7)较佛语生及独觉,由福力胜极增长。
11、“声闻独觉亦有知一切法无自性者。”
(1)以《自释》中的“三理”成立此义。
(2)依《宝鬘论》解释“一切法无自性”。
(3)月称菩萨这样立宗的必要是什么?从哪里能看出?
小提示
回复 rzlzs或 入中论自释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入中论自释》讲记
@@
点击“ ” 收听堪布录音
随便看看
- 2024-07-01佛学核心思想:因果报应与生死轮回的关系解析
- 2024-05-05南怀瑾老师:佛教的生死观就是苦的体现,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 2023-04-12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的最有效方法自然就是以四谛、十二因缘
- 2024-08-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 2024-07-18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 2024-07-07算卦能信吗?从 7 个方面为你深度解析
- 2024-07-02中华文化 7000 年历史:从伏羲画卦到百家争鸣,探寻文化源头
- 2024-06-16中国智慧:生命的智慧与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2024-06-15算盘:我工作三十载的老伙伴,清脆噼里啪啦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 2024-06-13进贤县黄河阵:上古习俗与南昌采茶戏的奇妙交融
- 2024-06-10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谋求新发展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资源?
- 2024-06-05西周春秋战国雅乐体系:隆重繁琐仪式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24-06-01老子与孔子:道家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 2024-05-31老子:蕴含哲理与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 2024-05-30茶禅一味:禅茶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内在原因探究
- 2024-05-27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
- 2024-05-26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 2024-05-20初唐四杰的人格精神和创作实践存在的以天下为己任
- 2024-05-18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 2024-05-15安徽三祖禅寺住持上宽下容大和尚出席旃檀禅林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