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 7000 年历史:从伏羲画卦到百家争鸣,探寻文化源头
中华文化 7000 年历史:从伏羲画卦到百家争鸣,探寻文化源头
一、简要历史
中华文化浩浩汤汤,如果从时间轴来看,见于记载的至少7000年的文化史。
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伏羲画卦开始,至公元前500左右年孔子删诗书、著春秋、作《易传》、传经艺,这段时间共约4500年。在这中间,公元前2000左右夏朝有《连山》易,公元前1500年左右,商朝有《归藏》易,公元前1000年左右,有《周易》。可以说《易》在这段历史中成为最为重要的文化源头,后人称之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然后是百家争鸣阶段,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孔子时代到公元前150年董仲舒独尊儒术为止,这期间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众星闪烁的时代。其中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子;、兵家的孙子;纵横家的鬼谷子、苏秦、张仪;名家的惠施、公孙龙;阴阳家的驺衍;杂家的吕不韦;农家的许行等等。
第三大阶段是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三教”融合又分化的但仍以儒家为主流的阶段。从公元前150年董仲舒独尊儒术至1919年五四运动共约2000年左右。这期间中华思想文化经历了六次变革:以董仲舒影响最大的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代表人物有公元200年左右的王弼、公元350年左右的葛洪、公元400年左右的鸠摩罗什)、隋唐佛学(代表人物有公元650年的玄奘、公元700年左右的慧能、神秀)、宋明理学(其中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公元1050年的程颢程颐、公元1150年左右的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公元1150年左右的陆九渊、公元1500年左右王守仁)、清代朴学(代表人物有公元1650年的王夫之、公元1750年左右的戴震)、近代新学(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有魏源、曾国藩、张之洞、廖平、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五四运动以后崇尚民主与科学的代表人物有蔡元培、章炳麟、孙中山等)。
另外,从文化的表里来看,也有人宏观的认为:中华文化从公元前500年左右老子和孔子时代一直到公元后350年左右葛洪这一阶段,阳面上是儒家文化中华文化 7000 年历史:从伏羲画卦到百家争鸣,探寻文化源头,阴面上是道家文化;从公元400年左右鸠摩罗什公元后1500年王阳明这一队段,阳面上是中华东方文化,阴面上印度佛家文化;清朝时期的朴学文化盛行佛家思想核心主张,另一方面文化也受到了禁锢;在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属于全球文化,这期间再次西学东渐,东西文化冲突、交流,西学压倒中学。未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复兴,东西文化融合,将达到世界大同。
关于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洋务派张之洞认为应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梁漱溟认为要坚持儒家人生态度,承受西方科学民主;贺麟认为要以儒家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牟宗三认为要返本开新,即以“内圣”修己之学为“返本”,以现代科学民主“新外王”为“开新”。
人类需要科学技术来提高物质生活,也需要要道德宗教来提高与安顿精神和心灵。人类除了让它们以最合理的方式并行,是别无他法的。这除了以民主政治保障信仰的自由外,亦需要有高度融合的哲学智慧来疏通与提撕(牟宗三语)。
有一点是大家都认可的——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只有东方哲学能够拯救人类。”
二、儒家思想精华
1、儒学启蒙书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等。
儒学经典主要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以及《易经》、《尚书》、《诗经》、《礼经》、《春秋》这五经。
2、儒学思想文化主要包括:
孔孟时代——中庸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据乱世—升平世(小康社会)—太平世(大同社会)。儒家伦理主要包括:家庭—天下;个人—国家;五常有仁、义、礼、智、信;八德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伦有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朋友互信。
两汉经学时期的发展——(1)董仲舒《天人三策》,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羊春秋学有天人感应说;人性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伦理观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谶纬学《易纬》提出宇宙生成论:太易(本体)—太初(元气) —太始(有形)—太素(有质)。(3)《白虎通义》东汉章帝“白虎观会议”后,班固辑书定下三纲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君父大义(君权天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父权——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五常(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
宋明理学时期的发展——天理良心,以儒为本,融道融佛。(1)周敦颐 《太极图说》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人类。(2)程朱理学有程颢(明道)程颐(伊川)两兄弟提出的理一元论、存天理、灭人欲;有朱熹提出的理本气末,理一分殊,穷理格物(道问学,即物穷理),知行观(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相须),革尽人欲、复尽天理。(3)陆王心学有陆九渊(象山)提出的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立志为本(尊德性,六经皆我注脚);王守仁(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穷理格物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三、道家思想精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主张自然无为、轻物重生、贵柔主静的人本思想,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以及养生学。
养生学主要包括:
1三脉三丹田说:三脉指任脉、中脉、督脉。三丹田指上丹田(脑—神,无色界—上尸好睡,神满不思睡,元始天尊);中丹田(心—气,色界—中尸好食,气满不思食,灵宝天尊);下丹田(脐—精,欲界—下尸好淫,精满不思淫,道德天尊)。
2丹道性命(形神)双修说:性—神;命(形)—气、精。神主气从,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南宗(张紫阳)由命入性,七分命功,三分性功,著有《悟真篇》;北宗(王重阳)由性入命,七分性功,三分命功,其著作较多。
四、佛家思想精华
1、缘起性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界缘起、六大(地水火风空识)缘起。
2、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3、三乘教法、三无漏学:小乘(南传巴利语系,如来禅,修息)、大乘(北传汉语系,祖师禅,修心)、密乘(藏传藏语系,秘密禅,修色);三无漏学:戒、定、慧。
4、密教三脉七轮说:左、中、右三脉,顶、眉间、喉、心、脐、生殖、海底七轮。
5、印度大乘佛学: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
6、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性(般若、三论)、相(唯识)、台、贤(华严)、律、密、禅、净。
8、华严宗有一真法界、四法界说: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9、天台宗有一心三观、三谛圆融说:空观、假观、中观;空谛、假谛、中谛;即空即假即中。
10、三论宗有二谛四重玄主义说:(1)、有是俗谛,无是真谛;(2)、有、无都是俗谛,非有非无才是真谛;(3)、有、无是二,非有非无是不二,二和不二都是俗谛,非二非不二者真谛;(4)、凡有所得都是俗谛中华文化 7000 年历史:从伏羲画卦到百家争鸣,探寻文化源头,言亡虑绝才是真谛。
11、禅门曹洞宗有五位君臣说:(1)、君(体);(2)、臣(用);(3)、君视臣(体起用);(4)、臣向君(用归体);(5)、君臣道合(体用回互)。
12、唯识宗八识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五、快速学懂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议
笔者认为从佛家、道家(先庄后老)、儒家(四书五经)的顺序比较好。
这种次序是从视野的广狭出发的,佛家视野最广大;《庄子》作为本土化的原始著作,其思想很多地方与佛家相同;然后再学老子的著作,视野集中人与自然;最后儒家的著作,视野更聚集,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由此一路贯下,整个脉落已在心中矣。
不过,笔者先行白话讲述的有关楞严经的视频和图文,限于有关限制,很多发不出来,见下图:
如果佛家的东西不搞清楚,有违于笔者建议的学习国学的路线之初衷,发不出来的文章和视频,读者可以参见下图——
六、展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未来
正如牟宗三先生在《中西哲学之会通》中所说的,西方在十七世纪以前,无论科学技术、哲学、艺术均不及中国,至少并不高于中国。可惜清代三百年佛家思想核心主张,由于满族的高压,学者被迫研究没有生命、没有血肉的考据学佛家思想核心主张,民族的慧命窒息了。
中国第一次面对西方,是在南北朝隋唐时代,面对的是印度的佛教文化,而现在第二次面对的是西方的科学、民主与基督的文化;中国人并非没有科学上的智慧,只是以往没有向科学的路上走,过去走的正视生命的“心性之学”一路。此路走得不错。
中国须要科学与民主,但是不可以它们来取代生命学问的地位,正如西方在科学与人权运动之外,还有宗教,这是西方文化最重要的灵感源泉。
牟宗三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未来的方向在于:根据传统儒释道三教的文化生命与耶教相摩荡,重新复活“生命的学问”;吸收西方的科学、哲学与民主政治,展开智性的领域,就哲学说,西方哲学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派,莱布尼兹、罗素一派,康德、黑格尔一派,永远有其哲学真理上的价值。
中国文化是包容并蓄的文化,我们现在处于最好的时代,物质丰富的前提下更需要精神的丰富。笔者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小六壬预测术:中华传统数术文化的瑰宝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60 甲子:天干地支的独特文化与计时方法
- 2024-08-05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问询函的详细内容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8-04地方特色小吃:传承地域文化与代表当地人情风俗的美食瑰宝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海派文化新论:梳理海派文化脉络,领略独特内涵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 2024-08-03深入领会红色文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 2024-08-02中华善本再生性保护网络传播活动:古代典籍的珍贵传承与保护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