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中孕育发展起来的,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一切发展进步的“根”与“魂”,也是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植根的文化沃土。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学术体系,在中华民族创造灿烂辉煌历史的数千年里,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十九世纪中叶起,它经历了船坚炮利的西方文化的冲击,经历了中国学人自己的省思与重构,经历了时代巨变的历史检验。而今,它在经济繁荣昌盛、科技日新月异的大地上又开始焕发新的生机,其精华部分愈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崇尚。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何在?在当代企业经营及企业文化建设中作用何在?这是需要当代企业家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

1.个人、企业与社会的互惠共赢之道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诸如信仰、价值观念、制度、技术和伦理等因素的进步而进步的,而其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比技术因素更加宏阔和久远地影响社会的演进。今天,我们正生活在人类文明的一个交汇点上,原始生物时代与技术时代交汇于此,传统文化和多元价值也交汇于此。历史证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大多由文化的传扬和技术的进步所决定,而一种文化中的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则主要取决于人们所信奉的哲学或宗教。

就整体而言,假如善的力量减弱,人类文明将陷入灾难甚至没落;反之,人类文明将蒸蒸日上,不断走向前所未有的辉煌。因此,人类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应该选择正确的方向,人类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应该汇集有限的力量做更有益的事情,而正确的方向和有益的力量,则来源于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来源于它所植根的文化土壤。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哲学世界观乃至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组成的。在个人、企业与社会(分别对应着伦理、技术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形成一种平衡,以达到和谐统一,我们把这称之为个人、企业与社会的互惠共赢之道。

要形成互惠共赢之道,文化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因为它是构筑社会文化的基石。当今只有充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作为企业经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企业中的创造性转化,才能建立起企业良好的秩序与关系。因此,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现代企业的实践意义,特别是深入研究儒家伦理精华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2.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社会

三者关系的界定

关于个人与他人乃至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数千年前的先哲们就提出了天人相与、万物同源的思想,构建了家——国——天下的整体观。及至北宋文化的意义,张载进一步作了发挥,提出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一般说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存在两个基本维度——责任与权利,分别指个人在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传统社会重视责任伦理,而权利伦理则是现代社会特别注重的维度。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彻底批判了中世纪神本主义的伦理道德,打出“天赋人权”的口号,建构了旨在维护个人权利的价值观。这股人文主义思潮以高扬人的个性、推崇理性自由为旗帜,虽然对个性解放、消解神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最终却导致了个人主义盛行,道德颓废问题丛生,以至在西方世界一度泛滥精神失落、价值消解、人性窒息、伦理混乱等现象。有鉴于此,在充分尊重个人权利的前提下,重新挖掘传统的责任伦理的价值,便成为当代有识之士的共识。

中国古代对责任伦理最简明扼要的文化的意义,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表达见于四书之一的《大学》。到了宋代,理学家则把“明德”“亲民”“至善”作为“三纲领”,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八条目”。三纲领是目标,八条目是路径,环环相扣,递进发展。八条目的全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段落:从“格物”到“修身”为第一个段落,这是由外至内的过程,目标是“修身”;从“修身”到“平天下”为第二个段落,这是由内及外的过程,其前提也是“修身”。可见“修身”正处在这两个段落的转折点和关键点上。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大学》为什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了。其实后一个段落所强调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责任,包括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天下的责任。这种思想到现在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是最小的社会单位,更是作为伦理实体的存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都是从重视家庭关系开始的,在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对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关系作了明确的界定。须知,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家庭。个体在家庭成员的关爱帮助下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然后承担起赡养老人和养育子女的责任。如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修齐治平,包括了个人对自身的修养要求以及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天下的责任。《孟子》中又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是要求个人在有所成就时能够兼济天下。由个人修养而及家庭再提升到惠及社会国家,这是一个修身立诚的过程。

在我看来,今天的企业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古代对家庭所要求的一些伦理原则,经过转化也可以应用于现代企业。《国语.晋语》中说:“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如果把维护家庭的“孝”的伦理原则转化到企业,那就是“忠”的原则,因为在企业里要讲求忠诚度、敬业度等,而企业家则相当于一个家族的族长、带头人,凡事都应该率先垂范。

一个人不仅仅属于和依赖于他的家庭,也属于和依赖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大学》所说的国家,应该包含村落、城邑等各级社会单位,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公司、单位、街道、城镇乃至省份,都是国家的组织单位。至于天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全人类、全世界。维护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全世界的良好秩序和福祉,也是每个人的神圣使命。

3.符合社会共同价值才能更好地

实现个人价值

如何才能维护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全世界的良好秩序和福祉呢?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必须符合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按照荀子的说法,人生来就好利,就有嫉妒心理等恶的本性,如果无条件、无限度、无节制地顺应这些本性,那整个社会就乱了。所以,任何社会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否则这个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行。《礼记》说:“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就是这个意思。荀子又说:“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荀子·性恶》)就是说,古代圣王制定的法律、制度、礼仪等等,也有用来制约人的好利本性的一面。运用这些法律、制度、礼仪,有助于人的本性得以改变,社会得以治理。

而按照孟子的说法,人性中天生就有几种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成分。《中庸》指出:“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生来虽然具备善端,但必须通过修身,遵守圣人制定出来的各种道德规范才能将其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教化。《大学》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各种道德规范,这里所强调的是学习和显明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道德是在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不同的对错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在当代社会,符合当代社会共同价值及规则的行为就可以视为道德的,或者说是善的。我们处在一个各种现实利益交错的社会中,而不是理想的大同世界,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既不依存于某个人的愿望,也不依存于某一个具体的现实,而是依存于整体的社会规律和客观存在,不以一人一事为转移。那么,作为一个个体,要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就需要顺应社会规律,以期取得最大的成功。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基于对社会价值的尊重和社会规则的适应,作为社会化的个体,其行为必然受到社会普遍规律的制约,只有依从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彰显自己的价值典范作用,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尚书》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是这个意思。

无论何种制度和组织体系,一定要依存于系统运作时所涉及的人本身所遵循的文化与理念,这是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硬件建设和规则建设的。这样一种信仰、理念、氛围和规则,是在一个系统得到规模化发展以后形成的,那么约束他的行为方式的原则,也是能够让这个系统更加有效率和协调运作的非常重要的、无形的、像灵魂一样的内容。作为个人,必须遵守所处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与社会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保持一致,才能取得社会的认可。惟有如此,才能更有效率地工作,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4.遵循社会共同价值才能更好

实现企业自身价值

工业革命导致社会分工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以家庭为核心的一家一户或手工作坊的生产组织方式向以企业为核心的大规模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家庭的很大部分功能被企业所替代。

企业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满足社会需要。美国企业家洛克菲勒说过:“如果将我一文不名地扔在沙漠中央,只要有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洛克菲勒的事业是从零做起的,他的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垄断了美国本土石油的绝大部分,外销石油的90%。他的产品最初非常便宜,以至于解放前中国的农民都点得起煤油灯。他能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也正是他的智慧所在。

洛克菲勒在自传里说过:“一个世纪以前的美国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往往是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人,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尽全力开发国家资源,推进祖国发展,在其他的国家也是如此。”就是说,那些全心全意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努力的人,才真正能够为国家做出较大贡献,才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也会赢得更多的机会。所以说,企业必须把自己的工作和社会的需求联结在一起。只有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才是最成功的人,只有公众需要的、满足公众需求的商业企业才会发展壮大,而公众不需要的商业企业则注定要失败。

就像个体必须接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一样,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单元,企业如果不能够遵从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话,也是不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同样需要符从社会整体的规则,符合社会整体的需求和利益。只有遵从社会共同价值取向,一个企业才可能获得社会的最大认可,才可能源源不断地获取社会的资源,也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和壮大,可以说,企业确立什么样的使命和价值观决定了它的战略空间。现代社会里,企业除了自己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要注重其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企业不能只从社会上赚取利润、汲取营养,更要承担相应的市场功能与社会责任,只有达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它的未来才会更加开阔和光明。

公司就是一个小社会,而作为社会单位,就必然有其组织规则。组织的规则和原则可以是制定出来的,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那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和制度,是这个企业的利益导向、原则导向。遵守公司的组织规则,是个体间有效合作的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是公司产生更多剩余价值的保障,当然也是公司中每个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保障。作为公司中的一个个体,员工只有遵守公司的规则和维护公司的利益,才能在这个企业得到更好的机会,获得更大的认同。相反,在一个相对较小、并有一定封闭度的企业组织中,如果你不能够遵守企业组织规则,维护企业本身的利益和发展,那就不仅违背了企业本身的整体利益,违背了周围人的相关需求和利益选择,而且也违背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作为公司员工,只有让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符合所在组织的规则,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一个个体为了取得成就的最大化,就需要逐步趋同并最终认同这个组织的规则和原则。这就是组织和个体的关系。

公司的组织形式来自西方文明,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形式体现为家族模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与过去家族的内在联系、协同以及文化共识,两者之间是有相关性的。公司化组织是对过去家庭生产组织的延续、变革和创新,它作为一个基本的经济单位更符合现代生产方式的需要,能够有效配置资源,进行分工与合作,充分提高生产效率。而家庭作为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更注重道德伦理作用的发挥,通过价值倡导形成统一的合力,真正实现“义利统一,德福一致”。

从本质来说,两者在组织管理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中国现代经济以公司作为基本单元,除了在经营管理上学习西方的理论和经验之外,还需要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来建设公司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在现代公司的治理水平上我们和西方仍有一定差距,但中华文明中优秀的精神特质会给我们提供深厚的文化养分。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优势,为企业治理提供更长久和更有影响力的文化基础,不止于利用西方的“术”来提升自己,更要发扬我们“道”的优良传统,为企业发展和竞争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尽管当代中国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有所缺失,但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传统及道德素养仍然存在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是我们建设精神文化的根基。因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身心、教化员工是建设中国式优秀企业的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5.选取适当的传统文化内容

在企业中推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的十五条重要启示。这十五条重要启示文化的意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具体到在企业界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认为当前应重点推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并赋予其当代意义。当代社会同样要讲求“仁、义、信”,特别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仁、义、信”是中华文明最根本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所信奉的基本原则,更是当代企业人需要遵循的义利观。当代企业人应该重义互利,不可见利忘义。

6.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企业家要率先垂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4月18日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上指出:“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要深度挖掘优秀企业家精神特质和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示范作用,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是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的思想、行为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在企业家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家精神,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正如孔子所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教育企业家,培育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可以使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组织、示范和推动作用。当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能很好地掌握它绝非易事,而要将它应用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更是不易。这就需要企业家们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通过从企业的高层到中层再到基层员工的逐级传递,使之在员工中潜移默化。一位企业家可以影响一个企业数百人、数千人、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而每名员工又可以辐射几个家庭,企业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7.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需要多角度宣传、多渠道开展、

多措施并行,全方位推进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在企业界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牵头组织,通过多角度宣传、多渠道开展,采取多种措施推行:

——要有顶层设计。深入研究、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一系列论述,确定开展企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管理哲学与文化哲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建构适合企业家及企业各级管理者的课程体系。

——要有实施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协调有关社会组织,牵头规划实施方案,包括编撰课程教材。教材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思想精华,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鲜明特色、历史贡献。要选好企业进行试点,逐步有序推行。还可以责成培训企业家及企业管理者的教育机构,如EMBA、MBA等,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要有制度保证。建议政府主管企业的各相关部门联署发布文件,把组织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企业考核重要指标。各级党组织也要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员工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组织紧密、人员众多的企业大力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本文系作者在“儒学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企业经营管理”研讨会的主题发言;作者:赵毅武,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