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教授引用了爱因斯坦曾说的一句话“宗教跟科学不能分开”

潘宗光教授引用了爱因斯坦曾说的一句话“宗教跟科学不能分开”
领导香港理工大学在多项领域及科学研究上处于世界前列;他也是佛弟子,以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融传统《心经》智慧于当代人生和现代管理。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作为科学家,又是大学校长,你为什么信奉佛教?“通过多年来的学佛,我深刻体会到,佛教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作为一位著名的大学校长,潘宗光与很多佛教界大...
日期:2023-06-29 人气:143 阅读全文

(李向东)言无误失,心常欢喜!(建议收藏)

(李向东)言无误失,心常欢喜!(建议收藏)
佛家所求的是智慧,彻底明了通达宇宙人生真相但是我们往往不懂得佛的意思,不明了佛教导我们方法的所以然,於是有意无意当中,我们的思想言行跟佛所教的恰恰相反,这是我们不能证果,不能入门的真正原因。所以佛家求的没有别的,佛家所求的是智慧,彻底明了通达宇宙人生真相。真正通达的人、明了的人,在佛教里面称之为佛陀,称之为菩萨,在其他...
日期:2023-06-28 人气:273 阅读全文

(李向东)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

(李向东)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佛法是入世的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
日期:2023-06-25 人气:309 阅读全文

一片湛蓝的天空下却可以处处得闻三宝的法音

一片湛蓝的天空下却可以处处得闻三宝的法音
也就是在科技理论当中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而对唯物论又产生了诸多怀疑的前提下,在大学后期和读硕士期间,我开始接触了一些佛教书籍,算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些佛教知识。一代藏学大师更敦群培就曾说过,“唯有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其它宗教都是信仰的宗教。
日期:2023-06-20 人气:239 阅读全文

真正的修行不是要躲到深山里,小隐隐于野

真正的修行不是要躲到深山里,小隐隐于野
修行佛法修行自己并不是为了逃避生活,佛法离不开生活,离开生活去求佛求道只是妄想,因为生活之外没有佛法,离开当下生活去求佛道,就好像寻找龟毛兔角一样,如何能找到?这是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也正与佛家的思想相契合。佛法也同样认为修行有大成就的人,往往不在深山,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学佛是在修心,不是要我们求什么。生活不容易那...
日期:2023-06-17 人气:217 阅读全文

佛家从不向信众标榜成佛之法,即非菩萨

佛家从不向信众标榜成佛之法,即非菩萨
这绝不是作者的疏忽,如果把管理真经理解为成功的模式——佛家称之为“相”,佛家不会提供现成的答案。佛家从不向信众标榜成佛之法,而这恰是一道真经:成功妙在“离一切相”。这并不是在否定佛法的存在,而是在告诉人们,要想“甘露灌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坚持若干项修炼。
日期:2023-06-13 人气:278 阅读全文

赖永海:“佛心”是指佛教的“心法智慧”

赖永海:“佛心”是指佛教的“心法智慧”
《佛法真义》系南京大学著名教授赖永海先生的最新力作,是其四十年佛学研究生涯中对佛法所作的一次总结性的系统阐释。通过阐释佛教的真精神,本书重点传达了佛教的“心法智慧”。作者选取一则则佛教历史上经典公案和譬喻来阐述“心法智慧”,既生动又精辟,启发读者进一步地深入思考和探寻人生的意义。
日期:2023-06-11 人气:263 阅读全文

佛教生死观二、生死可解脱其次,生死之痛是可以解决的!

佛教生死观二、生死可解脱其次,生死之痛是可以解决的!
佛教生死观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就是三种解脱生死之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和方法。因此,佛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启悟众生对生死真相的了知和把握,佛法所说的道理也就是宇宙之真理,人生之实相。如是观之,生死即是如来、智慧、德相啊!
日期:2023-06-05 人气:509 阅读全文

唐僧去西天取大乘佛经是什么?从佛教的三法印看本质

唐僧去西天取大乘佛经是什么?从佛教的三法印看本质
【混沌世界】唐僧去西天取大乘佛经是什么?这老僧是那观世音菩萨所化,所提及的大乘佛法是什么呢?“大乘”是在小乘后诞生,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法修行,秉持佛法慈悲、普渡众生。由于我国大乘佛法流传广泛,所以菩萨更为有名,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药王菩萨等等。我...
日期:2023-06-04 人气:223 阅读全文

佛门密宗:谁要是浇你一脑袋色拉油

佛门密宗:谁要是浇你一脑袋色拉油
在解释醍醐灌顶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事实,醍醐和灌顶原本是没有关系的两件事情,只是因为后来和佛教牵扯上关系,慢慢在中国的文学作品里面产生了交汇,后来成为了中国人的成语“醍醐灌顶”。在这里面,明显的就有佛家的隐喻在里面了,因为稍微接触一点佛学的人都知道,“忍辱”本来就是禅门所谓“六波罗蜜”之一。另外不要误解醍醐灌顶这个成语...
日期:2023-06-02 人气:19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