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时代——现将“轴心时代”的启示
传统文化与时代——现将“轴心时代”的启示
编者注
2018年9月15-16日,第三届生命与汉学高峰论坛将在中国武汉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的》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大突破的时期。那时,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等文明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并延续至今。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轴心时代”这个话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为让各界人士对轴心时代有更深入的了解,把握论坛主题,现将《轴心时代》相关文章整理发布到本平台。读者。
作者简介:龙亚伦(Aaron),男,来自英国伦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典语言学博士后,浙江大学外教。
【摘要】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国的道教文化和西方的希伯来文明都起源于“轴心时代”,对幸福的看法颇具可比性。本文以《希伯来圣经》、《老子》、《庄子》为主要文本,探讨其幸福内涵。两者都肯定了人能够获得终极的幸福——即希伯来圣经所指出的弥赛亚时期的幸福和道家“道合一”所暗示的幸福,但他们获得幸福的具体方式非常不一样。在希伯来宗教中,世界在耶和华的绝对掌控之下,人们应该关注现实和群体,在信仰的框架内追求幸福。在道家哲学中,人生活在一个轮回的宇宙中,“寻求幸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修为,特别注重灵性和个性。
关键词:轴周期;老庄; 《希伯来圣经》;幸福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道教和希伯来宗教对幸福的看法。道教和希伯来思想都是在轴心时期形成的。从思想形态上看,老庄主张的观念属于哲学(人文社会伦理)范畴,而希伯来圣经主张的观念属于宗教范畴。但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具体实践上看,两者的“幸福观”都颇具可比性。
希伯来文明的“耶和华”和道教的“道”后来分别成为犹太教和道教的核心内容,孕育了东方和西方的灿烂文化。希伯来观念与道家观念的差异,也映射到了人们的具体生活,映射到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直接导致了东西方幸福观念的差异。人活在世间,追求同样的幸福。道家和希伯来的幸福观表面上大相径庭,但在概念上有相似之处。
东西方学者往往致力于自己文化思想的勤奋,却忽略了对外国思想的理解。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道家和希伯来的“幸福观”还缺乏系统的讨论和研究。本文试图对两者进行综合比较研究,以加深对东西方文明异同的认识,同时对“幸福”这一人类的根本追求做出自己的探索。众生。
一、道家的幸福观
(一)老子的幸福观
幸福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和神学家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世代相传。各个哲学和宗教学派都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不同追求,但尚未就全人类公认的幸福达成结论或共识。在宗教信仰中,只有严格遵守诫命,将信仰所规定的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日常行为准则中,才能实现宗教所承诺的幸福。在道家哲学中,只有修炼到“道统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实现道家所提倡的幸福。
中国古代关于“幸福”的概念很精彩。虽然西方意义上的“幸福”这个词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晚,但我们仍然可以在早期道家文学中找到相关的概念,如“福”、“禄”、“寿”、“喜”……德国汉学家鲍武冈仅通过语言分析发现,中国古代的“幸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宗教、社会和物质。宗教领域主要包括对超自然元素的崇拜和追求,表现为“祈福”等一系列宗教活动。用一句话来说,“超自然元素是通过代表‘神’或‘灵’范畴的符号(绻)来表现的”。一般“绻”字都与对神的崇拜有关。通过“福”字中的“礻”符号可以看出,原始人类将“幸福”与上帝结合为一种宗教观点,并在“福”字中保留了“礻”符号。中间。另外,社会领域的幸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找到的意义就是‘幸福’。”在物质领域,“幸福”主要表现在物质生活的丰富上。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逃避风波,追求人生的幸福,他们提出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的思想本体。虽然“老子”和“庄子”都没有提到“幸福”这个词,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子”没有提出其独特的“幸福观”。 《老子》试图通过宇宙万物起源与变化的革命性哲学理论来解释“幸福”的核心:“道”是世界的本质和源泉。 《老子》是一部早期的无神论哲学著作,它用自然主义来解释“天”,其中“天”是没有意志的天。这意味着“老子”在“道”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幸福观,否定了以往“天”的标准为“幸福”。事实上,老子的无神论幸福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写于春秋中期的《诗经》和《尚书》,就预示着无神论幸福观的诞生。 《诗经》和《尚书》在“天上”高悬,牢狱在人间。 “天命”是因德而授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现将“轴心时代”的启示,接受天命的人必须配合自己的德行。例如:
陛下是上帝,您就在那里。督四方,求民墨。(《诗经·大雅·文治氏·帝》)
天也悲四方人,家人用毛,王病尊德。 (《尚书·赵皋》)
“道”是主宰世界的客观力量,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但是,人一旦掌握了这个自然规律,与“道”相接,就可以返璞归真,达到幸福的境界。为了掌握自然规律,回归本源,道家提倡“自我克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幸福理论。
《老子》第75章说:“治民之难,皆有其行。”无言教”(《老子》第 12 章)。道家反对官僚主义,因为它们与“道顺自然”的哲学原则相矛盾。 《老子》第六十五章说:“百姓之难,在于智。故以智治国,为贼;不以智治国,为国之福。”道家认为,“积极”是一种干预社会活动,对幸福的伤害最大。 《老子》第八十章中提到的“小国少民”概括了早期道家的核心社会政治理想,是通过“无为而治”实现幸福理想的典范。
老子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包括物质层面的“身体”和精神层面的“心”。在老子中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人”是指被欲望和肉体束缚的普通人,而“圣人”是指超越这些束缚,进入更高境界的人。老子认为,只有觉知“知足”、“无欲”、“无为”,才能回归本源,达到“圣人”幸福的境界。 《老子》第十九章进一步解释说:“弃圣弃智,百姓得益百倍;有朴素,少自私,少欲,不愁学问。”正是因为人“主动”,才会担心,人一旦顺其自然,就能获得自由带来的快乐。“我之所以有大病,是因为我有身体”子》第13章),即重肉体而不重精神的人,不会得到自由带来的幸福。被欲望束缚的“人”只能获得不完整的、短暂的主观幸福感可以随时互相交换福祸。而人一旦超越欲望带来的局限,便能通过形而上的“道”体验幸福的真谛。老子解释说:“没有比这更大的不幸了。而不是不满;没有比欲望更大的罪恶感。所以,知足常乐。”(《老子》第46章)因此,老子认为唯有自然,才能带来身心的幸福。
(二)庄子的幸福观
《庄子》的哲学核心直接沿用《老子》的“道”。他完善和解释了老子的幸福理论。庄子辩证地观察事物,加深了老子对“矛盾统一”规律的认识。庄子认为,万物有“同质本——‘气’,同归源——‘道’。与‘道’或‘气’相比,只有形式上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 庄子认为,福与祸是相依的,存在于一切变化的事物中,不能一意孤行。为了超越对立和矛盾所带来的一切物质或精神上的限制,他提出了“道同为一”的幸福观。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快乐,主要是因为过分看重生死,不愿将生死视为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因此,庄子在《论物均等》中提出了所谓的“道通一体”的观点。 《庄子》认为,只有超越事物的对立和矛盾,才能进入“道通一体”的境界。既然自然规律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万物本质上只是天地间阴阳转换的运动,那么“人”就应该像“不知道生活,不知道生活的真人”一样。不知邪死……来来去去”(《庄子大师》)。生命总是短暂的,庄子崇尚“游荡于世”,死亡是生命的真正归宿,“真人”归于“道”,大道永恒。
庄子幸福观的核心是“忘我”,他认为一切限制自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都是幸福的障碍。 《庄子·志乐》载:
世间所推崇的是财富、荣誉、长寿和善良;令人愉悦的是身体的安全,丰富的品味,漂亮的衣服,欲望和声音;低等的是贫穷、卑贱和邪恶;苦是身口不舒,味不浓,容貌不美,眼无色,耳无声;这是一种形式,它很愚蠢!
追求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是愚蠢的。满足肉体欲望的过程是痛苦的,根本不会给身体带来舒适感。因为事物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追求不同感官的满足是痛苦和徒劳的。它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根本不是真正的快乐。而这种短暂的生理满足感会让追求者错失真正的幸福。
庄子所倡导的人生哲学,是不容易实践的。它依靠一种艰苦的修炼过程,还包括“空”、“心斋”和“坐忘”,达到最高境界,即“忘我”。 《庄子·天下》载:
他答道:“敢问心斋。”仲尼曰:“有志者,非用耳听,而用心听;非用心听,则用气听。听耳,听心,止于心。符。气亦虚,治事。唯道聚虚,虚则心快。”
除了“心斋”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庄子还认为,通过“坐忘”,可以彻底忘掉一切念头传统文化与时代——现将“轴心时代”的启示,忘掉自己的存在,与道合而为一,达到最幸福的境界。 《庄子大法师》载:
颜回道:“回来就好。”钟妮道:“什么事?”他说:“我忘记了仁义。”他说:“还好,但还是不够。”
前几天,当我再次见到你时,我说:“回来真好。”他说:“什么事?”他说:“我忘记了仪式和音乐。”他说:“没关系,但还没有。”
前几天,当我再次见到你时,我说:“回来真好。”他说:“什么事?”他说:“我忘记坐了。”
仲尼忽然道:“坐忘是什么意思?”
颜回曰:“四肢脱落,知性失,形而知,同大同,谓坐忘。”
颜回向仲尼讲述了他的哲学境界发展过程,达到了“坐忘”的最佳境界。
正如《老子》中理想的“小国少民”,《庄子》描绘的是人与动物平等共处的理想。人不扮演任何社会角色,根本没有社会责任。它也没有特定的时期,即我们不知道它是指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事实。 《庄子·马蹄》载:
“所以,在贤德的世界里……万物群居,归其故乡;畜生群居,草木生长。所以,飞禽走兽可以游泳,喜鹊窝,可攀可窥。,与禽兽共处,家与万物,君子与小人不相上下!”
“对于道家来说,这样一个共同体的成员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什么,正走在成为‘真人’的道路上,仅仅因为他们是‘前人’,就解除了所有人类的顾虑。换句话说,他们也结出了知识的果实。没有尝过。庄子书中也是如此,正是这种知识的匮乏赋予了他们神通。但这种神通只能从不可锻造的本性中获得,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充分分享这种神通权力是因为他们没有将自己与自然隔离开来。”即《庄子》认为,通过“心快,坐忘”,人类可以在观念上超越自然变化和矛盾。庄子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生活是一个纯粹的个人主义环境,这个社区的成员不形成对生活的控制或管理。乌托邦中的人们构成了可以提供给每个人的身体和精神上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返朴归真来获得自己的幸福。
希伯来圣经
二、早期犹太教的幸福观——以希伯来圣经为中心
在《希伯来圣经》中,作为神的本体,耶和华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前——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价值的给予者;他是法的源头,也是法的归宿。神拣选希伯来人作为“选民”,而这个“拣选”以“约”的形式展开,这本身就意味着神与“选民”的关系是一种“人格化”的关系。具体来说,这种关系是由一种集体的、排他的、善恶报应的逻辑支配的。群体性、善恶的排斥和报应直接影响着希伯来人的幸福观。
希伯来语单词“”通常由 Asher “”表示。希伯来圣经中经常提到“幸福的第一步就是我们迈出的那一步。这种联系可能不仅仅是巧合或双关语。许多词典编纂者认为'Asher'源自词根'sr'(乌加里语和阿拉伯语写成‘tr’),意思是‘去’、‘马上去’或前进。”例如,诗篇 119:1-2 中:“行为完全,遵守耶和华律法的人有福了。遵守他的法度,一心寻求他的人有福了。”然而,圣经中有许多段落。我们在章节中找不到“幸福”这个词的具体论述,但唱歌、赞美上帝、宴请、跳舞、跳跃、鼓掌、弹奏乐器等活动可以理解为一种幸福的场景,不让我们研究一下,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希伯来人的幸福观。
在希伯来圣经中,耶和华处于绝对“本体”的位置,并不代表他没有人格属性。在整个圣经的各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被描绘成“可喜的”主。以下是几个例子:
因为耶和华会再次喜悦你并祝福你,就像他喜悦你的祖先一样。 (“申命记 30:9”)
耶和华爱那些敬畏他并盼望他仁慈的人。 (诗篇 147:11)
愿主的荣耀永远长存。愿耶和华喜悦他所造的。 (诗篇 104:31)
正如上帝因他的圣徒“欢喜”一样,他的崇拜者也因他“欢喜”。如《诗篇 104:33-34》:
“我将一生向耶和华歌唱。我将在我活着的时候向我的上帝歌唱。愿他使我的冥想变得甜蜜。我会因耶和华欢欣。”
希伯来人不仅直接对上帝充满喜乐和赞美,更因为一切都离不开上帝的创造和监督,这导致希伯来人将生活中的“幸福”直接与耶和华联系起来。诗篇 113:33-34 包含:
“耶和华在万国之上。他的荣耀高于诸天。他就像耶和华我们的上帝。他坐在最高的地方,......快乐的母亲。赞美主。”
在圣经中,每一个故事和情节都是由耶和华和神圣的律法,以及伦理和道德标准构成的。正如传道书 11:9 所说:
年轻人,祝你年轻时快乐。年少时要喜乐,随心所欲,眼见所爱,但要知道上帝会为这一切审判你。
此外,传道书 5:18-19 包含:
上帝赐给人类丰富的财富,使他可以吃饱,分得他的一份,享受他的劳苦。他并没有太多怀念他生命中的岁月。因为上帝按他的心意使他快乐。
耶和华对人类的创造感到高兴,他的圣徒的幸福,即使是我们所谓的纯自然现象,例如生育妇女的快乐,也属于上帝。另外,如前所述,神与圣徒之间的个人关系是由集体的、排他的、报应的逻辑构成的。希伯来人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尤其是对穷人的奉献。圣经说,只有遵守主的律法才能带来幸福。就像《箴言》中的“怜悯穷人的,便为有福。”
以赛亚书 65:18-22 认为,圣徒的真正繁荣和幸福只有在他们有固定的住所、有规律的膳食和一杯酒时。以赛亚书包含:
永远为我的成就欢欣鼓舞。因为我使耶路撒冷为人所喜爱,我使其中的居民为人所喜爱……他们将建造房屋并居住在其中。种植葡萄园并吃它的果实。他们建造的东西,其他人无法居住。他们种植的东西,其他人无法食用。因为我百姓的日子必如树木的日子。我的选民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的东西将享受很长时间。
幸福包括耕作和集体生活。因为葡萄园只有经过多年的照料才能结出果实,以赛亚书经常使用“种植葡萄园”的意象来指出稳定生活对幸福的重要性。以赛亚书警告说,如果希伯来人背叛耶和华,不遵守他的律法,各种灾难就会来临,包括他们的家园和葡萄园被毁。以赛亚书 24:5-11 包含:
这片土地被它的居民玷污了。因为他们违背了律法,违背了律例,违背了永约……新酒悲哀,葡萄树枯死,所有心中欢喜的人都叹息……没有人可以喝酒唱歌。喝浓酒的人会认为它是苦的。荒凉的城市被拆毁。所有的房子都关闭了,没有人可以进入。街上因酒而有喜有悲的声音。所有的欢乐都变成了黑暗。大地的欢乐消失了。
说明缺乏酒精并不能减轻一时的痛苦,并不是主要的损失。最大的损失是葡萄收获带来的持久幸福和它所代表的集体可持续生活的损失。 “圣人”是一个集体概念。在集体成员中,哪怕是一个人的不幸,也会影响到整个“圣人”的幸福。先知何西阿甚至将他不幸的婚姻比作整个希伯来人的状况。他和他的妻子格默起初是一段纯洁的婚姻,但后来“她变成了一个毫无价值的放荡女人”,从而破坏了他们婚姻的幸福。何西阿把他的不幸比作耶和华对整个希伯来人的不满。希伯来人的不快乐不仅影响个人和社区,也影响整个圣徒与耶和华的关系。妻子的不忠就是希伯来人的不忠。一个人的过错,就是整个民族的罪过。
此外,在希伯来圣经中,除了上述因服从主的律法而在集体现实世界中带来的短暂的世俗幸福外,只有在弥赛亚时期才能达到永久或绝对的幸福可以实现。以赛亚书 65 包含:
狼会和羊羔一起吃,狮子会像牛一样吃草。尘土要作蛇的食物。耶和华说,在我的圣山上,这一切都不会伤害或伤害任何人。
也就是说,圣经中“末世论”的概念含蓄地表示,除非完全消除任何形式的痛苦和暴力,例如疾病、残疾、干旱等,否则无法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幸福。如上所述,一旦希伯来社区的一个成员有缺陷,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意味着尚未达到最完美的幸福状态。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弥赛亚时期,整个宇宙,包括地球上的人类和动物,都将获得重生,获得完美的幸福。
E.说明耶和华赐予喜乐和喜乐,直到弥赛亚时代,从来没有以全面或整体的方式,喜乐是短暂的,没有持久的幸福。例如,耶利米书 31:13 指出:
老少皆宜。因为我要把他们的忧愁变成喜乐,安慰他们,安慰他们的忧愁。
而这种喜悦和喜悦的短暂,取决于希伯来文明开创性地切断与循环时间的联系,开启“线性而直截了当的历史观”,这一概念始于创造,走向“时间。”向着终结的方向继续前进的时间。认识到未来是未知的,现在的选择和行动将对未来产生影响,历史正在被创造,使希伯来人成为第一个活在当下的民族。不同的风风雨雨,才能到达历史的尽头,才能达到最圆满的幸福。那时,希伯来人即将“歌唱到锡安。永远的喜乐将在他们的头上,他们将有喜乐,并会逃离悲伤和叹息。” (以赛亚书 35:10)
总而言之:耶和华与圣徒群体的关系的特点是,无论是否遵守法律,善恶都会受到报应。正如上帝因他的创造而欢喜一样,崇拜他的人也必须因他的创造而欢喜。希伯来圣经对“快乐”或“幸福”有严格的定义。只有通过人与上帝的沟通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幸福,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遵循上帝的心意,就可以获得真正的生活幸福。其用意通常与社会公德的实践有关,如布施活动。以赛亚书甚至认为,只有圣徒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有一定的满足,例如集体遵守法律、固定房屋、耕种、葡萄丰收、有规律的饭菜和一杯酒,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家里的酒。 上帝作为祸福的主宰者,通常会给予全家人或集体的奖赏和惩罚,例如下雨、葡萄丰收、多子、安居乐业的家庭兴衰等等。社会的。但希伯来圣经仍然认为,最终,到弥赛亚时代,这些相对短暂的集体幸福模式将被更充分、永恒的幸福所取代。
三、道教与希伯来幸福的比较
对于古代希伯来人来说,幸福生活有一个神圣的框架。个人没有独立于群体的快乐领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他人。古希伯来文明并不一定将苦难视为正常的生活状态。希伯来人把世界的喜乐或幸福与耶和华联系起来。只有当希伯来人遵从主的旨意时,神才能满足所有对幸福的渴望。由于这种关系正在发展,耶和华不断干预人类活动以创造历史。因此,直到永恒的弥赛亚时期,短暂的快乐和欢乐才会被永恒的幸福所取代。上面提到的幸福与“走向幸福”或“前进”这句话之间的联系含蓄地说明了希伯来人对弥赛亚的渴望。 “穿越时间的运动,穿越空间的运动,这种作为人类呈现方式的运动,是出埃及记叙事的核心隐喻:一群人跟随摩西的带领和上帝的律法走向集体救赎,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国家形成了。埃及的奴隶制被抛在了后面,上帝赐福的土地在地平线上,已经可见,这是一片和平、安宁、富足、流奶与蜜的土地。”也就是说,在希伯来世界,人为了获得“永远幸福”的境界,就无法脱离真正的世俗生活,而耶和华所定的律法,则以入世之灵来成全。耶和华所应许的奖赏是一个经过改造和完善的幸福世界。
道教对幸福的追求与希伯来圣经中的幸福观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像希伯来语一样,它否认享乐主义,并为“幸福状态”引入了严格的哲学框架。正如我们将希伯来的幸福理论理解为世界的存在一样,我们可以将老挝和壮族的幸福理论理解为世界的存在。在老庄理论中,时间是循环的,在道本身面前没有高低、过去和未来之分。道家没有像希伯来的幸福观那样坚定的使命感,那就是到达历史的尽头——弥赛亚时代的永恒幸福状态。因为道家视时间为轮回,其对幸福的追求是“以天地为榜样”的自然观,用以取代传统的“顺从天地”的意志观。道家“无神论”哲学所探索的“道”,是人们可以触摸到的、可以与之合一的东西,即所谓的“道为一”。在“一神论”的希伯来宗教中,“耶和华”拥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可以违背自然规律创造奇迹,而人只能顺从。但在道家哲学中,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与“道本体”一致,才能获得永恒的幸福。因此,道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对历史发展论的,其幸福境界是“想建立小规矩,尽可能的简单和接近世界的本来面目” ”。
The of pays more to the of , and all its is the of the the as the and the Lord, and none of them is . The Bible sees the as part of the human whole, and that the of the is from the of the many, which is woven with . , on the other hand, that do not need to play any role and have no at all. In order to all human , that can also , and they can the level of by " as one". In , that "small with few " and " by ", "self-" and "mind-fast and " in to in the and man, only can all in , to build a life like an ideal . that only when the for and in an of and no can they in the soul. This is the realm of " to wait" that "·" to "the has no self, the gods and have no merit, and the have no name".
, in the of , the of one's self-, who are with or can be as a state of and . from , or is not a the Bible. , , , and even are from the . The poet in "Psalm 42" said:
My heart longs for God, the God. When will I have to meet God? I eat my tears day and night. keep to me, Where is your god? I used to go with all the , and I led them into the of God with a voice of joy and , and the . I think about these with great .
What the for most when they were in a was a . , in the Book of we find the germ of .
the fully of "" in the , the has a more , as above, the "" of the is still to . The Book of that in the age, is by , will still your own land, your own house and in that house, the land, Home life, a realm of well-being, and in the time of bliss, all forms of and , such as , , and , are .
To sum up, the Bible, Laozi, and all the idea that man has a to . In , the for is to to the realm of "Tao and Tong are one", while in , the for "" is to the and moral norms by into all of real life. . As a " ", that only has the final to , which be by . that , it is for to the of the body and and pure . The of or not is in the hands of the . In , the of is more and ; while the of some of , and even in order to seek . The the , but does not the value of the . The to the and has and to the , to the , and to God. Under the of these two , the East and the West on two paths of . Today, we this , which will be of great to 's of .
: " Life " is the of Life , which aims to and .
For all works first on this and by the but not first , the to the . For , the , and keep them . For paper media , from this or the .
随便看看
- 2024-08-12婚姻大事需谨慎,庚帖交换看八字,如何分析是否适合?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小六壬断婚姻口诀:速喜赤口留连辰时断婚姻能离吗?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2紫微斗数中四化星的含义及对命运的影响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小六壬起局方法全解析:月份、日辰、时辰推算技巧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1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及特质研究
- 2024-08-11属猪天蝎座女生性格特点解析:极端、自虐与忍耐的交织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12024 年 1978 年出生人的运势,77 年属蛇清明节宜拜祖吗?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10十二地支:纪时纪月的常用工具,你了解多少?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Java 实现干支纪年法:中国传统纪年方式的代码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