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故事梗概的启示一个与教育观的教育观启示
《孟母三迁》故事梗概的启示一个与教育观的教育观启示
导语:《孟母三迁》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一个教育故事,讲的是一个母亲为了她的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三次迁居。但我们在这个故事中能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孩子的良苦用心,同样也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儒家教育论对那位母亲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位母亲对她的孩子的美好期望。这个故事所涉及到的两个最主要的主体,一个是来自于母亲的教育,另一个是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论是这两者之中的何者,都能够体现出来一定的儒家教育观的思想。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这种儒家教育观逐渐产生了偏差,同样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期望,也不再是全面发展,而是做官。这是整个时代大趋势的影响,但是在这个事实上,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更多对我们现当代的教育观的启示,是一个很好的能够帮助我们发展的,历史的智慧。
《孟母三迁》故事梗概
孟子被尊称为"亚圣",是在封建王朝时代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人。现在后世的我们,可以根据孟子提出来的种种学说,以及在当时她提出自己学说的勇气,看到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和敬仰的人物。但是在今天我们是要探讨的,并不是孟子这个人,而是培养出孟子这个人的,他的母亲。
孟轲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只能跟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在刚开始的时候,孟家住在坟场的附近。在刚开始的时候也许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有一天孟母发现孟轲竟然在跟孩子一起玩一些,下葬埋人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不然她的孩子就要成一个哭丧手了,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母三迁》
在第二次搬家的时候,孟母把家搬到了集市上。这一次,孟子虽然没有和同龄人的孩子们一起丧葬游戏。但是在当时,商人的地位被认为是最低等的,所以孟母认为,当孩子生活在这么一个,身边都围绕着追逐蝇头小利的人的环境时,也不利于她个人的成长。甚至因为她们隔壁住着一个屠户,小孟子虽然不去跟同龄人一起玩丧葬游戏,她却跟屠户学习了杀鸡宰羊,没有办法孟母选择了第二次搬家。
这一次搬家儒家的中庸思想及其蕴含的生存智慧,孟母觉得一定要谨慎一点了,她在这次选择把家搬到学宫旁边。在这一次,这确实是孟母做的一个最好的选择。而在这个环境影响下,孟轲果然随着她妈妈的想法,成为了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这也是孟子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儒学大儒的开端。
母教中的儒家教育观
在《孟母三迁》的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位母亲的选择,以及一个环境的影响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教育形式多么重要,那么在这之中我们可以再简单的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母亲,一个是环境,那我们现在这里探讨母亲的作用《孟母三迁》故事梗概的启示一个与教育观的教育观启示,以及让母亲做出这个选择的儒家思想。
母教
在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主人公的典型形象,孟子是一个非常聪明伶俐,擅长去模仿别人,模仿周围环境的一个孩子,而孟母是一个非常敏感,善于捕捉到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的一位母亲。而孟母作为母亲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也体现了一个很典型的儒家思想,身教重于言教。
《三字经》中说着的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在这整一个故事里面,讲的就是孟母身体力行地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这几个字。因为如果我们简单的把故事换一下,如果孟母在发现环境对孟子的影响很大,在之后却没有和她一起换一个住所,而是跟她说,你不要去学,那会有这么大的效益效果吗?
所以孟母很好地用一位普通的母亲的身份,来践行了儒家思想影响在她身上的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观念。但其实在这之上的儒家教育观念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更为宏大的目标。它的教育目的实际上是一个面对全体百姓的全民教育,它希望能够营造出一个本就长幼有序的社会氛围,而一个人从生来就能够生活在这种氛围里得到教化,这就是它的目标。
"子不学《孟母三迁》故事梗概的启示一个与教育观的教育观启示,断机杼"
《孟母三迁》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固化认知。
在我们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可能第一感觉就是,默默为自己孩子付出了多大的良苦用心,做出了多大的努力,让他成为一代杰出的伟人,让她能够更好的在这个社会上生活的孟母,但是在这里,我们其实能够看到更多的是行业上的分化,以及它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别。
在这之上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在现如今的社会里我们还是带有一些偏见,对某些职业,我们没有真正的做到现在所倡导的平等的观念,但是在这之前,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希望将来能够塑造这样一个,人人都能平等生活的世界。
商市
在孟母第一次迁居时,她看见她的孩子学哭丧手,第二次搬迁是因为她看到她的孩子在学一个屠夫,那在这之上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整个历史长河下我们对于教育对于学习的看重,以及认为学习是一个最好的出路的看法,在这个故事中同样也体现出来的是在当时的社会之中对其它职业的鄙视和不认同。
环境影响论中的中庸调和思想
中庸思想实际上是一直贯穿于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儒家思想看来,不应追求简单的调和,也不应该追逐简单的折中,而是应该寻求两方之间的平衡。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只有在中间才是最好的,这就是中庸思想的一个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
我们在《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能够看到的中庸调和思想,就涉及到教育观方面了。在这个故事之中我们能够看到的,其实是人和环境之间如何调和,才能够形成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这是我们能够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得到的。
中庸
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的非常显著的一个调和的思想,就是人和环境的调和思想,人都是在环境和细节中造就的,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都能够从这些古语,还有生活中感受到人生活在一个环境之中,就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个环境对自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么在儒家教育观这件事情上的人地调和,是儒家所希望的能够在人和环境之中寻求一个调和的地方,来帮助这个社会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人,获得一个能够生活在这其中就能够得到教育的一个环境,就是儒家教育所希望的。不仅是想要直接通过"有教无类"的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及其蕴含的生存智慧,而它们同样希望能够塑造出一个,人人都把教育蕴含在环境中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够从环境中学到自己。
时代发展后儒家教育观的偏差
儒家教育观在刚开始就提现出了一个全民教育的思想,不论是孔子的"有教无类",还是刚刚的环境影响论,它们都想通过一个全民教育的环境来培养出人人都可以被教育,人人都可以成为学术思想者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之后,这样的教育观逐渐出现了偏差,尤其是当科举制度出现的时候。
科举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为一些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为自己博取出路的通道,而它也打破了士官贵族对于官职的垄断,它让整个朝廷,整个社会能够带来更多底层人民的声音,让政府运作得更为合理,这是我们无可否认的,但是在这之上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教育功利化的出现。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而这也透露出了一股心酸,一个读书人没有办法靠自己的学识,靠自己的学问来博得这个社会对他的敬仰,博得自己的更好的一个出路,他只有通过做官这一个方法能够光宗耀祖儒家的中庸思想及其蕴含的生存智慧,而这也成为了很多家庭对他们教育孩子的毕生的目标。
有教无类
也就是说,儒家本来所倡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教育,孩子的目标逐渐被替换成了,你一定要为自己的家族光宗耀祖,振兴门户。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这种历史潮流存在的原因,因为它当时改变了很多读书人的目标,改变了很多寒门子弟生活和生命的一个东西。但是我们需要从这里面学到的,是它能不能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做一个规避和启示。
儒家教育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在刚刚所讲到的科举制度出现,大家教育孩子的变成做官的功利目的来看,我们今天教育孩子,其实跟现如今差不多,我们从小就接受着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之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找个好工作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好家庭,这样一个略显功利的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精疲力竭的活着,从来没有再去想过,为这个世界为这个社会去做点什么。
孟子
这当然没有错,因为我们每个人光是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已经精疲力尽了,那为什么还要再去关注这些东西呢?那其实笔者想说的是,在儒家教育观这个宏大的教育体系之中,它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可以去学习更多对社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眼前的这一方小世界,我们可以为了眼前的生活奔波,但同样也可以在心里怀着一个对社会,对世界一个伟大的梦。
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看到很多熊孩子,看到很多熊家长,会看到很多校园霸凌。我们格外注重对孩子的专一项,比如说语数英等专业学科的培养,希望他们能够拿到一个好成绩,但是忘记了对他们个人素质的培养,这是笔者认为儒家教育观能够对我们当代生活最产生一个重大影响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在这之前我们还要学会的是如何做人。
教育目标
结语:经过这一篇文章我们能够知道,在《孟母三迁》的故事里,儒家教育观主要体现在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影响的重要性上,而同时在这两个影响的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儒家的中庸调和思想,不论是人地之间的调和,环境影响论还是人人之间的影响,都能够向我们展示一个,贯穿于整个儒学教育观甚至是整个儒学思想之中的中庸思想的一部分的展现。
但是随着古代王朝的不断更迭,科举制度的出现让教育带有了更多功利的目的,全才逐渐被功利所取代,而这个专才也不再是学术上的,思想上的巨人,而是功利主义的盛行。作为后人我们不能对此苛责什么,是那个时候人们的追求,而我们能够做的是从过往的一系列历史之中,看到能够对我们现当代的教育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启示的部分,也就是我们要看到以前的儒学教育观的精华,同时摒弃糟粕,不论是言传身教的实践思想,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都应是现在的我们所学习和汲取的。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