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翔:比较中西哲学传统的自我观,您是怎么看的?

彭国翔:比较中西哲学传统的自我观,您是怎么看的?

来源:《重构天鹅——儒学与当今世界》(2013、2018、2019)

注:本文最初是对《人民论坛》杂志编辑的采访。曾题为《儒家也有一种个人主义——专访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文化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彭国祥》。 2012年12月发表于《人民论坛》(上),后收录于作者《重构天鹅——儒学与当今世界》(2013、2018、2019),特此说明。

记者:学界似乎一直有一种观点,中国哲学强调群体优先,自我依赖群体而存在;而西方哲学重视自我,自我的存在并不依赖于群体。最近,美国的安乐哲教授出版了一本名为《角色伦理学》的书。似乎主要论点是儒家自我是由各种社会角色组成的。您如何看待中西哲学传统中的自我观?

彭国祥:比较中西方哲学传统的自我观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即使在中国传统中,儒家、道家、佛家对自我的认识也各不相同,难以一概而论。我想主要谈谈儒家对自我的理解。其实你刚才提到的中西自我观的比较,以及中国哲学对自我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儒家的自我观。

首先,儒家重群轻己,一直是比较普遍的观点。当然,儒家的自我不是单子意义上的个体,不能“单独与天地之灵交流”,而是从家庭到社会,再到世间万物的公关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我是谁与各种人际关系的定义密不可分。例如,对我的父母来说,我是一个儿子;对我的孩子来说,我是父亲;对我的学生来说,我是老师;对我的老师,我是学生,等等。正是这些不同的角色及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构成了所谓的“我”。没有各种人际和社会角色,自我就无法完全实现和完成。安乐哲教授的“角色伦理”,我想我也想强调这一点。事实上彭国翔:比较中西哲学传统的自我观,您是怎么看的?,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理解儒家思想由来已久。这种观察当然是有道理的儒家主要哲学思想,确实可以说看到了儒家的一个特点。

但是,如果我们只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儒家的自我观,尤其是把儒家的自我观与强调个体的西方自我观进行对比,并认为两者是相反的两极,我认为是否西方的儒家自我观和儒家自我观都不能说是全面而深刻的。儒家重视群体,但不像过去所谓的“集体主义”所强调的“螺丝钉”精神,个人本身没有意义,在组织结构中只有自己的位置。一组。事实上,儒家反对将个体淹没在众生之中。从孔子的“三军能夺帅,民不能夺志”,孟子的“富贵不能乱,贫贱不能动,强不能屈服”到现代陈寅恪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强调的是独立的自我。今天我们强调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是儒家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但“和”的真正含义是“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之所以“和”不同于“同”,恰恰是“和而不同”的前提是承认个体差异和个性。这种“和而不同”的精神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不能“服从他人”,即委屈自己,无条件服从他人;压迫他人服从他的权力。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即“和而不同”。

总之,一方面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即“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另一方面认识到自己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有广泛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关系网络中完全和完整地实现自我。它既肯定了个人与社区的不可分割性,又突出了独立人格,在深入社区的同时成就了鲜明的自我。自我与社会构成一种内在的和超越的关系。这就是儒家对自我的理解。

记者:改革开放后,中国人似乎越来越个人主义了。这是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吗?面对这种现象儒家主要哲学思想,儒家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彭国祥: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但是,今天我之所以觉得个人主义越来越强烈,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个性受到了太多的克制和压制。 . 1980年代之前,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得听命于分配的“螺丝钉”,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实际上是病态的,不符合正常的人文和理性。因此,一旦改革开放,人们的个性自然会要求舒展。与1980年代以前的强制服从文化相比,它肯定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事实上,要求个性的发展和自我的实现儒家主要哲学思想,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心同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不能完全归咎于西方文化的影响。

当然,过度的个人主义无疑会引起很多问题。对此,西方文化早已自觉、自省。例如,个人主义往往与自由主义息息相关,而作为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所谓“社群主义”()的主张,可视为西方文化的自我疗愈。就自我观而言,社群主义对当代自由主义最根本的批判是,后者的自我是“前个体化的主体”或“不关心的自我”,而这个主体或自我只不过是一个自我。这是一种先验的虚构,因为任何自我都不可能独立于群体而存在。在这方面,儒家的自我观显然接近于社群主义的方法。一些最近从事儒学与社群主义关系研究的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儒家思想虽然与社群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个可以与自由主义相互支持的契合点。正如我之前所说,儒家虽然注重群体,但实际上并不构成个人主义的对立面。可以说,儒家也有一种“个人主义”,但这种个人主义不是“”和“”,而是“”。因此,儒家思想,从儒孟到宋明儒家,再到现代儒家,都强调个体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这是可以理解的。

根据我对儒家自我观的理解,儒家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让我们看到个人主义过度泛滥所带来的问题,更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重要的。同时,真正的儒家也不会因此而被矫枉过正,而被重塑为一种压抑自我和个性的文化符号。五四以来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即以群镇压个人、以群舍己的传统。因此,在弘扬儒家文化、应对个人主义过度泛滥所造成的弊端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警惕,不能忽视一贯的“独立自由思想精神”和“富贵不能乱,穷不能乱”。儒家传统中,下贱不可。 “大人物”的精神,尤其是历史上儒家“学者”的批判精神,一跃而起。

总而言之彭国翔:比较中西哲学传统的自我观,您是怎么看的?,在我看来,只要能学到儒家传统的精神价值,就不是外在的形式,比如所谓的“汉服”;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在公众中缺乏“知识”,必须深刻理解儒家自我观的真谛。并且从容。我认为,这是当代中国儒家自我观最重要、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