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

教师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

孔子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体会,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如果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不正派,就是发命令,学生也不听从。

孔子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自身不端正,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孔子的学生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早正以待。”(《荀子·儒效》)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 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他认为可以同学生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去同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言语。一个聪明、合格的教师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应该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

“言教”在于说理,以提高学生的认识;“不言教”在于示范儒家人生哲学与教师修养,实际指导学生的行动。在处理二者关系方面,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作出榜样,教师提倡要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教师所说和所做的一致,证明所说的是正确的,所做是合理的。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才能发挥作用。孔子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他的学生说:“您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就是通过暗示、榜样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这是说教师对自己则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教师对学生则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论语·述而》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他的学生公西华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这正是我们学生所难以学到的啊!

《吕氏春秋·尊师》载:子贡问孔子,后世将怎样称道您老人家?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一定要说时,算做好学不满足,好教而不知疲倦,大概就这样吧!

教师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

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

3. 爱护学生教师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无隐无私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孔子说仁者爱护人、关心人、把人当人对待;智者善于了解人,识别人。

孔子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和他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爱护他能够不叫勤劳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论语·述而》)

学生们以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孔子对学生位学与为人毫无保留,做到了“无隐无私”。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对于年轻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这里包含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发展观点,包含有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

教师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担当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即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孔子很重视学生的特长,并且虚心向他们学习。据《论衡·定贤》载,孔子曾说,颜渊的仁德,子贡的口才,子路的勇敢,子张的庄重,都胜过自己。但他能够吸取学生们的长处而避免他们的短处,所以他能够做学生们的老师。

可见不断地虚心向他人学习,也包括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以众人为亲,以众人为师,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品德。

就《论语》上记载的材料看来,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尊重,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的关系,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

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少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质量,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4.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教师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多方面的知识,又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规范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这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它像一块磁性很强的吸铁石,把学生紧紧吸在自己的周围,弥漫着一种强力磁场,导发出诱人的魅力。

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技巧,讲究教学原则方法,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质量,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这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的乐事。

孟子充分肯定教师的地位,认为当教师是君子的责任,他把国君和教师并列:“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他甚至把教师凌驾于君之上,所谓“是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孟子·离娄下》)认为道德修养高、有才智的教师不断以自己的德行、才智培养、影响他人,社会就会有更多的贤才。突出了教师的育才作用。

教师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教师教导学生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他在正确道路之中站住,有能力的便跟随着来。

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他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认为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儒家人生哲学与教师修养,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引路人的作用。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儒家人生哲学与教师修养,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其身正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由此出发,孟子主张教师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用正道教育学生,“教者必以正”。(《孟子·离娄上》)

孟子“正己”的标准是仁义道德,如果自己不能按仁义道德行事,就会威信扫地,更不用说教育别人了。他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还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孟子指的是那些自己懂不了多少却偏想摆教师架子的人。

孟子是尊重教师的,是乐于当教师的,他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