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图文|史奇怪谈

编辑|史奇怪谈

“生命教育 ”(Life )理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James· )在 1968年提出,澳大利亚、德国、日本、英国等国紧随其后也进行了一系列推广生命教育理念的实践。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对比国外,国内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可看作是生命教育的萌芽。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理念的提出试述儒家和道家的哲学观点对后代文化生活的影响,教育界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教育改革盛行,生命教育相关话题发展迅速,尤其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将儒家、道家等思想与生命教育相融合,在生命教育领域独树一帜。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国内最早关注生命与教育内在联系的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认为,孔子所施行的教育可以称作是富于生命化的范本教育。《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挖掘《论语》中的生命教育思想对理解孔子思想内涵、弘扬传统文化底蕴、关注生命教育价值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贵生慎死的自然生命观

《论语》全文直接对生死问题的论述并不多,但其中对“生”之珍视、对“死 ”之敬重,对生死智慧之独到体悟,都体现了孔子对生命意识的觉醒。孔子将珍视生命视为人生审慎之大事。“子之所慎 :齐,战,疾。”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斋戒、战争、疾病是孔子小心谨慎对待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无一不是关乎人类性命的大事。孔子自小重礼,他对斋戒的谨慎是对于礼的谨慎。古人祭祀神明是出于对神明、对天命的敬畏之心,孔子亦不例外。认真谨慎地遵守斋戒之礼,既是对神明敬畏的体现,也是对生命呵护的表征。孔子对战争也持审慎的态度。“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卫灵公是“无道之君”,“志于战伐之事”,因战争之事请教孔子,遭到拒绝。孔子不愿与其探讨战争军事,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孔子对于战争的审慎是出于其仁爱之心,因为他知晓战争对人的生命的损害。孔子对待疾病同样持审慎的态度,因为疾病关联人的身体健康。孔子重视生命健康试述儒家和道家的哲学观点对后代文化生活的影响,他有强烈的养生意识。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他提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应有不同的戒律,并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这些都能体现孔子对人的生命健康的重视。

《论语·乡党》记载 :一次,马厩失火,孔子得知后,首先关切地问“伤人乎”,至于其他物品、财物,孔子自始至终没有询问。有人认为孔子问人不问马有“贵人贱畜”之嫌,殊不知,在宇宙万物之中,唯有人是最珍贵的。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孝经·圣治章》云,“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当面对人和物需要作出抉择时,人最宝贵。当人和物并不冲突时,孔子也将对于生命的珍视推及到其他生物。“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的“礼”之论

之所以不用大网捕鱼,不射杀宿鸟,正是因为孔子对动物亦有怜爱之心。可见动物的生命在孔子心中亦占有重要的地位。敬畏亡灵是孔子慎死意识的体现。对已经逝去的生命怀有敬畏之心,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亦是珍视生命的一种持续和延伸。孔子主张慎丧葬之礼。“丧事不敢不勉”,即对丧事不敢不尽礼而为。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人活着时,我们应以礼待之,人死去后,对其丧葬问题,也要约之以礼,严格按照礼制要求去办,这是对其亡灵敬重的一种表现。“朋友死,无所归,曰 :‘于我殡。’”按礼制要求,人死后一定要办理丧事。孔子帮其朋友办理丧事既能表现他与朋友的真挚友谊,也能体现他对丧葬之礼的遵循。

《论语·先进》记载,孔子对其最得意弟子颜回的丧事的办理非常不满,原因在于颜回家穷,但门人选择厚葬,与礼不合,孔子因此与门人划清“责任界限”,这是孔子主张“毋过礼”的表现。约之以礼,可不及但不可过之。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重礼但不唯礼,比遵礼更重要的是生者发自内心地对逝去亡灵的哀戚之情。对待他人生命的逝去,孔子表现出足够的真诚和敬重。孔子因遵礼制反对厚葬颜回,但对颜回逝去的悲痛之情毫不掩饰,多次哀叹“天丧予!天丧予!”哀戚之情尽显。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敬畏亡灵不仅体现在孔子慎丧葬之礼试述儒家和道家的哲学观点对后代文化生活的影响,尽哀戚之情,还有他对服丧之人怀有深深的敬意。“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孔子遇到家有丧事者,或站起身,或快步经过,表现他对服丧之人的敬重。

随着时代变迁,丧葬方式的繁文缛节逐渐简化,但孔子传递给后世的对亡灵的敬畏之心,对逝去生命的哀戚之情,对服丧之人的敬重却亘古不变。孔子对生死智慧的独到体悟集中体现在他对待“生”与“死”的态度。伯牛有疾,孔子去看望他,从窗户外面拉着他的手说 :“亡之,命矣夫。”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孔子认为伯牛得了这样的病是命中注定的,生死背后的掌管乃是天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万物生死都受“天”“命 ”的制约,无人可挡,故生死乃人之常态,应坦然接受,顺天命而行。当“死 ”无法掌控、无可避免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要让“死 ”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朝闻道,夕死可矣。”

若能早上知晓真理,晚上死去也不觉遗憾,“生”之作为决定“死”之价值。“未知生,焉知死。”还未知晓好好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只有重“生”之过程,尽人之能事,当死亡来临,方可坦然面对,尽显孔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不惧死,不轻生,努力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生命走到尽头,顺应天命,坦然面对,这是孔子在生死态度上智慧的体现。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忠恕爱人的社会生命观

孔子作为一位智者,他为人处世的人生信条和洒脱智慧也体现了其忠恕爱人的社会生命观,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对亲人及对他人的态度。与己和谐。孔子不仅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强烈的养生意识、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完善,坚持修心修德、谨言慎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君子心中考虑的是德行,是规则,小人心中谋划的是私利,是占便宜。孔子强调要成为君子应该胸怀仁德之心,坚守道德底线,方可成全君子人格的修炼与锻造。不仅如此,从行为上还要“言忠信,行笃敬 ”,言行举止忠义诚信,才能得到别人信任,也会受到他人敬重。《论语·子罕》记载,孔子年少时,家庭贫苦,因此会干很多粗活,后来不被人重用,为了谋生又学会了很多技艺。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面对困境,不妥协,不怨愤,而是积极努力地提升自己本领与社会相适应,这也是与自己和谐相处的现实基础。与亲人重孝。孝,德之本也。《论语·为政》记载,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需要担心别的就是孝,所以珍爱自己身体不使其有所损伤就是最基本的孝顺 ;子夏问孝,孔子说,侍奉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最难,可见为人子女践行孝道仅仅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让父母感到愉悦,对父母始终保有耐心恭敬的态度,这是最大的孝顺。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健在,不出门远游,倘若必须远游,则一定让父母知晓去向,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在爱自己的基础上方能行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践行孝悌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关爱身边的其他人。与他人忠恕。忠恕是施行仁道的途径。“仁 ”在《论语》中出现了109 次,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仁”之道

“仁”的本质是爱人。爱人首先要做到爱自己,其次要爱父母,最后推及他人。爱人即施行仁道,践行途径有两个 :忠、恕。《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对曾参说,我的学说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曾参说,是门人不解,纷纷问曾参,曾参回答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解释“忠恕”之意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其实“尽己”与“推己”是可以转化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有所作为、飞黄腾达,也要努力让别人有所作为、飞黄腾达,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忠”,即待人忠厚、衷心之

弘道成仁的精神生命观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长久以来,关于《论语》的核心,有人认为是“仁”,有人认为是“礼”,学者徐春林概括出了“一体两翼”的思想体系,即《论语》的核心是“道”,“仁”和“礼”是其两翼。徐春林认为,“道”是生命的终极关怀和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道”在《论语》中出现了大约100 次,“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任重而道远”,可见,“道”在孔子思想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探求《论语》中的生命教育思想,要厘清“道”和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从根本上说乃是弘道成仁的精神生命观。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弘扬道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坚持“仁”和“礼”,才能领悟生命的终极关怀,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弘道成仁的精神生命观具体体现为践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心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追求生命价值的丰盈。孔子始终抱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表现出的豁达潇洒正是孔子自身积极的处世态度的体现。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孔子始终心态平和,积极乐观,并将这种快乐和力量传递给身边的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因长相和阳虎类似被匡人监禁,子路等弟子知道阳虎的恶行后非常着急,孔子则抚琴唱歌劝慰大家,使大家的心态渐趋平和,最终成功获救。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无独有偶,在陈蔡边境,孔子及弟子被困数日,弟子们纷纷抱怨,而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并询问子路、子贡、颜回等弟子问题,进行教导。“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是孔子积极的人生态度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孔子豁达的日常生活状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孔子好学进取的心态。

孔子始终豁达乐观,不断学习,创造精神的愉悦、心灵的平和、自我的和谐,是孔子与己和谐的体现,也是他忠恕爱人的践行。

小结

从贵生慎死的自然生命观、忠恕爱人的社会生命观、弘道成仁的精神生命观三个维度阐释《论语》中的生命教育思想,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生命教育在当下,在人们的生活、思想、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正视生命、珍视生命、敬重生命,如何与己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是当下要重视的问题。重温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进入文本,汲取智慧,能助推我们在生命旅程中走得更稳更远。

史奇怪谈“生命教育”(Life)理念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徐春林.《论语》的生命观与生命教育思想[J].江

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05):56.

[3]( 汉)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