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林安梧:儒家的修养工夫论用“静”字吗?
作者简介林安梧:儒家的修养工夫论用“静”字吗?
关于作者
安武林是台湾台中人。当代新儒家第三代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创造性思想家。台湾大学首位哲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特聘访问学者、儒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台湾慈济大学理科。林先生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有:王船山《人性史与哲学研究》、《当代新儒家哲学史》、《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哲学回顾》、《中国宗教的意义疗愈》、《道的错位:中国政治哲学的根本困境》、《新道家与治疗学:老子的人生智慧》等
(本文选自林安武教授的《21世纪儒道佛与人类文明》一书)
在比较儒、道、佛三家的时候,有必要把握一些重点。比如,相对而言,儒家强调主体的自觉上善若水的思想表示了儒家道家佛家,道家强调场域的自然,佛教讲的是自在、法与空的自由。儒家崇尚修炼时间,道家是守空寂,佛家是清净无染。儒家能用“静”字吗?
恐怕你可以!在宋明理学的语录中经常可以看到“静”字,有的甚至教你静坐。但相比之下,儒家可能用“敬”二字更贴切,“敬而不偏”、“敬动静”。
佛教讲清净无染。你说它在道家中是纯洁和污秽的,你说不太合适,在儒家中也不合适。再者,儒家讲究立志,道家讲究静心,佛家讲究明理。
我们把无念的重要性带到道家是不恰当的。道家讲“成虚、静”,重在心静,心静如池水,“上人志如镜”,一字“镜” ”也应该是清净无染,清净无染非常接近佛教的“清净”。但道家会说“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这在佛教中很少使用。
你会发现他们使用了相似的比喻,有些人使用相同的比喻,但指向不同的方向。如道家以水为喻,讲“心善于深”,心静如湖。儒家讲水,就是“原泉混人”、“未必能驾驭”、“山下泉水蒙蒙。君子以果修德”。相比之下,儒家以水为比喻,强调水的力量,而道家则强调水的柔软和包容。
你可以看到水的含义非常广泛。当然,如果你是一位自然科学家,水就是 H2O上善若水的思想表示了儒家道家佛家,而二氢氧构成了水。通过双氢一氧理解水是一种方式上善若水的思想表示了儒家道家佛家,通过“原泉混杂”和“控制之能”来理解水是另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看出,对水的理解可以是多维度的。
自然科学其实是一套认识世界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所谓的最好的。理解自然科学的方法是试图将存在与主体分开。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谁做实验,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当我们说“从山脚下,蒙古人,君子修德”的时候,这个比喻其实是在谈论人们的意识,强调你的经历和思考是什么。
这涉及到我们经常从价值和存在的角度思考的问题。价值与存在是一体的,这是一个真实的事实,自然科学的真理就是将它们分开,价值属于价值,存在属于存在。存在作为认知的客观对象,通过我们话语的断言在操作过程中运作。
但你说“原来的泉水乱七八糟”,“沛然控制不住”,“泉水从山下来,萌。君子以果修德”,这种思维关乎价值与存在的融合,可以吗?当然,事情就是这样。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
所以我经常说,当我们对一个存在的事物进行所谓的客观描述时,它不仅释放了我们试图传达的意义,而且在一定的规范下通过这个规范说话。所以不要错误地认为自然科学真的是那么自然或客观。事实上,这只是笼统地说。这是我自己对存在的理解中特别强调的一部分。
中国哲学实际上强调对存在的事物的理解。从一个完全无法区分的整体中,慢慢地把它分开,然后去理解它,而不是主体和客体同时存在作者简介林安梧:儒家的修养工夫论用“静”字吗?,主体控制着客体。
这种理解的结构不会追溯到源头。追根溯源,就是回到源头。借用佛教唯识的话,就是回到环境和意识都完全消除的状态,也就是现有的情况和你内在的精神意识完全融合为一个状态。
在我们的汉字中,一些用于表达认知活动的最古老的汉字仍然存在于闽南语中。闽南话讲认识就是讲“八”,“八”就是分离的意思。福建人问“你知道吗”,意思是“八不”。闽南语是日常用语中使用最多的汉语,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文言文的语法。
古典和白话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这里的同学对语言学和哲学感兴趣,不妨做一些有趣的解读。例如,在“存在”这个词中,“zai”只能从地里听到。 “宰”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植物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所以“有”和“生”是连在一起的。
“存在”是指“孩子”参与“存在”,所以“存在”是指人进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融合,进而扩展认识。不仅仅是理解,其中还隐含着实践和辅导活动。你可以做很多有趣的解释。
当我们谈到恭而不骄、空而静、清而不染时,“敬”、“静”、“清”三个字的对比就已经很明显了。我自己在研究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时候,经常用这种方法进行比较。有人说,王阳明的思想充满了禅意。我不认为这是准确的,因为阳明思想和禅思想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禅深深植根于佛教的“缘起空”思想,而儒家思想是“生生不息”的思想。儒家是“有生法”,佛教是“无生法”或“有生法”。佛教讲“缘起空”和“无生法忍”。你可以真正看到一切存在都是空性,你可以坚持而不失去它。即使你一直坚持下去,你也不会失去这个基本原则。理解。
我们对比了阳明的《列传》和《六祖传》中的句子,有些句子确实很相似,所以你说阳明从根本上来自禅,这是错误的。他的表情很相似,但完全不一样。就像猿猴长得像人作者简介林安梧:儒家的修养工夫论用“静”字吗?,但又不是人!
您可以在这部分进行一些比较。佛教有佛理,儒家有儒家,道家有道家。当然,它们是兼容的,但也解释了它们的区别。
儒家强调有意识的辅导者对主体的教育和承诺的精神。儒家有句谚语:“天行健,君子自强。”
道家强调回归天、地、田、地。都说“不失其位者长存”、“晨风不休,日雨不休。这是谁?天地。天。地球不能长久,人呢?”这是道家的说法。
佛家说虚空有妙,诸法皆空。
所以佛教说“我现在是空的”,道家说“我回到天地”,儒家说“我在这里”。
—
林安武 讲故事
王炳亚 张 贝 整理
山东人民出版社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