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我们对于传统的传承执着于其外
坤鹏论:我们对于传统的传承执着于其外
我们总是执着于传承传统的外在,却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传承的能力和知识。这些无形无形的才是真正的宝藏。
——鲲鹏理论
在研究现象学的过程中,鲲鹏伦对我们儒家和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有很多经验,今天就分享一下。
而且,了解一些儒家和道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反省自己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好处。
一、为什么道教在西方更受欢迎?
在西方哲学界,道家比儒家更受欢迎。
为什么?
因为道家强调智慧的觉醒和解脱,更符合西方哲学的追求。
而且,他们甚至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不是哲学。
黑格尔曾直截了当地说:“孔子只是世间实践的智者,在他身上没有思辨的哲学——只有一些好的、复杂的、道德的教训,我们不能从中得出什么特别的东西。”
南宋理学之前的儒家思想缺乏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判断宇宙的真理和本体,解释宇宙(自然)与人的关系。
西方哲学依靠对这一本体论的解释来区分哪个哲学流派属于哪个立场,如:还原论、活力论、唯心论、唯物论、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
而道家则符合西方哲学的定义,因为老子提出“道”而不是“天”,是宇宙起源的结论。
行动和反应是贯穿宇宙和人类的规律。
在道家思想中,“天”降与“地”同位,“天地”一词主要是指自然界。
老子虽然说“天长地久”,但他通过观察发现,“早雨不下,雨下不下”,“天地不灭”。久”,即大风不吹一上午,暴雨终日不降,天地之作未必长。
所以,在老子看来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自然也有它的局限,不能承担至高无上的存在。
这与西方哲学主导的超自然理论(超自然理论将在以后的坤鹏论文章中详细讨论)结合在一起。
对于更愿意探索无限、崇尚自由的西方哲学家来说,儒家是伦理学,过于正统和严肃,让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压力,而只要相信它,这种压力就会伴随着人们一生一世。
二、儒家什么时候变成哲学了?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000年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的黑暗时期。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废百家,只尊儒。从此,儒家思想固化为一种民族文化。
同时,源于汉末的道教,与道教的初衷也未必有关系。
道教逐渐堕落为一种炼金术和迷信。《易经》的注释和补充成为惯例。人们用神秘的八卦来预知未来,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伪科学。
就这样,转眼就是宋朝,儒教成为国教1000多年。
然而,它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只剩下了形式。
而且,在道教和佛教的不断挑战下,儒家尤其需要理论武装。
如前所述,儒家对宇宙的真理和本体、人与宇宙的关系缺乏解释,始终关注人类社会。
(注:佛教的大理是:万事无常)
因此,即使西方哲学界承认它是哲学,它更多地定位于伦理学。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当一个新的因素闯入封闭的精神境界时,往往会有两种结果。一是旧传统在新思想冲击下瓦解;如果生命力足够强大,外部因素也会成为驱动力,促使人们深刻反思现有的文化传统,主动增加生命力。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宋儒家朱熹肩负着阐释宇宙与人类关系的重任坤鹏论:我们对于传统的传承执着于其外,重新诠释了儒学,开创了史称朱子学的新儒学。
朱子学自古以来就囊括了阴阳五行,以及道教、佛教等思想,确立了理气二元论。
1.管理
朱熹采纳了道家中道的概念,并将其发展为原则。
所谓理,就是上天所定的自然规律,是万物成为万物所需要的理。
礼,蕴含万物之精髓,礼在万物之中。
人之道是人为成为人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和秩序——仁、义、礼、智、信,统称为五常。
武昌是怎么来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仁和礼,仁是内在的道德,礼是外在的态度。
后来,孟子提出了四种方式:
仁 - 对他人的同情;
正义——以不义为耻的正义感;
礼——尊重他人的心;
智慧——合理的判断。
汉代儒家董仲舒认为,若天因五行而动,则人亦应有“五常”。
于是他把这封信加到了四大美德——对朋友诚实。
2.齐
指构成所有物质形状的微小气体状粒子。
朱熹认为,世界充满了类原子的气体状粒子,不断重复着凝固和扩散的过程。
气聚集在一起形成个体的品质,即“物质”。
所以在物质层面上,万物都是由气形成的,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着原则和原则,决定了个体的本质,这种本质应该是好的。
同样,人也生来有礼,礼,决定了每个人内心的本质,这个本质叫做性。
在朱熹看来,自然(本质)=理性,这是他的自然理论。
他认为,心是自然与情感(欲望和情感)结合的产物,人性源于理性,人必须按照理性所决定的性别生活。
但是,造我们身体的气会被扭曲而隐蔽,所以情绪就会异常,作用于心脏,产生欲望(情绪产生欲望)。
为了不让气产生欲望,为了爱儒知实,我们可以抑制气的不良行为,抑制欲望。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万物的原理,并且全面地掌握了它们,那么他就达到了原理的高潮,这样的人被称为圣人。
3.鞠婧琼礼
这是朱熹提出的修炼方法。
既然人的恶行找到了根源,问题就必须解决。
因此,朱熹借鉴道教和佛教的修养,还提出了去除性“坏气”的方法:
鞠婧祎:时刻保持专注,心静。
它是世间修行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从事社会活动的同时修心。
因此,鞠躬是一种能够维持社会生活的内在修养。
朱熹认为,道家隐居山中的修行(修仙修行)和佛教的出家出家、放空思想坤鹏论:我们对于传统的传承执着于其外,都不利于社会发展。
而且,他们都没有真正摆脱人际关系的桎梏,只要生活在地球上,就永远无法脱离人类社会。
就像佛教要出家,逃入佛教,但他们在寺院、师徒、弟子之间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
儒家也批评佛教,佛教的僧侣害怕轮回,证明了他们的自私;逃避社会责任是懦弱、懦弱、有失尊严的行为;声称衣食无忧,一切外在的生活必需品都是虚无的,但他们自己每天都离不开这些东西……
因此,儒家认为佛教的出离心和无欲教义是站不住脚的。
从以上论点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人生观根深蒂固,即人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人的本质与世界不脱节。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发现,朱熹所提倡的《居经》的两大要点,是非常明确地针对道教和佛教的。一是活着;
穷尽原则:在学术研究中一一穷尽除自己以外的个人的原则,这样,在某一刻突然领悟万物共通的原则,从而也能了解自己的内在原则.
这就是西方哲学所说的归纳逻辑。如果你放眼世界,你可以看穿世界,看到本质。
然而,朱熹并没有像西方哲学所提倡的那样通过实践和实验进行归纳。
他认为,在古人所著的《四书五经》中,可以找到个体原则的线索。
这种2000多年前吃古人不改的观念,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
看看我们现在所谓的传统,不管是武术还是艺术,都是保守的,创新的太少了。
比如:民乐就是几首名曲,翻来覆去,甚至说这是珍品。
我们总是痴迷于传统传承的外在方面。但是,我们最应该继承的还是创造能力和知识。这些无形无形的宝物就是宝物。
结果,爱诗的不会写诗,爱武的不会打架,学音乐的不会创作,学美术的不会创意.
为实现万物共通这一时刻而进行的探索,朱熹称之为“以物求知”。
可见,聚精琼礼对应道家的斋戒、坐忘,而考证则对应于道家的空性。
而这种重视探究论的哲学,为自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阳明学校
朱熹认为,人之道是人为人所应遵循的规律,是贯穿万物的自然规律。
原则从一开始就客观存在(性即理性)。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是朱熹最大的对手。
他批评朱熹理气分离,主张心为理,创立阳明学(或阳明心学)。
朱熹说,如果你充分了解了世间个体的道理,就不仅能明白万物共通的道理,也能明白自己的道理。
王阳明去修炼了。他一直在想院子里的竹子的原理。即使他生病了,他也没有发现竹子的原理。
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法则不存在于他的身体之外,不是竹子的法则,也不属于自然规律。
他认为人与物与我同生,心与理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不能模糊本心,人心中总有道理,对心的理解就是天理。天道,所以人人皆可尧舜,人人都是圣人,修行心法,才会生善。
这个怎么理解?
你现在可以开始关注自己的思想,看看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当你看到一个东西时,你的思想普遍出现,如何去做这件事是正确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好的,而不是坏的。
那么仁、义、理、智、信,就是做我们认为是仁、义、理、智、信的事。只要把理性转化为行动,善就可以产生。
朱熹认为,心是自然与情感相结合的结果,理性存在于自然之中,通过专修知识和抑制身心的冥想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王阳明认为,道理存在于心里,把人的思想改正,就能明白道理,知行合一,就能实现自己的道理。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正心能懂理性:因为神给我们的心带来了与万物状态融为一体的良心,所以人心里有良心,才能懂理性。
就像人们知道偷盗、抢劫、贿赂等都是错的,这就是良心(鲲鹏伦认为良心多半是社会灌输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王阳明号召人们发挥良心,以良心整正一切,即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将心中的善行修炼。
二、知行合一:朱熹重视知识,而王阳明则认为,知识再丰富,不去实践,就是没有意义,不是真知。真知与行相伴,相得益彰。
朱子学、阳明学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对日本知识分子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川幕府为了维持封建统治,直接将朱子学视为官学,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精神成为了余波运动(江户幕府)的内柱——不仅是说,而是去喊,也去行动。
三、道家为什么提倡放弃名利?
在《心斋坐忘,唯道聚虚》中,鲲鹏讲道教,尤其是庄子的心斋坐忘,唯道聚虚。
同时强调,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随道”的核心是弃名利,还有一些朋友对此存有疑问。
这个核心也是老子通过缜密的演绎逻辑推导出来的。
儒家从积极的角度肯定世界上所有的价值观。
相信只要教育与政治配合,人的善性就能够因势利导,最终达到“义、用、善”的幸福境界。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自从有了社会,世界上的混乱和冲突就从未消除过。
这是什么原因?
老子认为,先找出天下乱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世界为何陷入混乱?
一切问题都出在人的认知和欲望上。
当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承认万物并加以区分时,这种区分也带来了高贵与低劣的区分,从而引发了人们的欲望。
比如:路边的石头一文不值,人家连看都不看,金子却让人着迷。
人是有道理的,既可以知道,也可以选择。
如果认知仅限于“区分”,难免会被“物以稀为贵”的观点所引起,人们怎能不迷惑呢?因此,他们会选择抢劫,与他人进行各种竞争、斗争,甚至战争。
在这个过程中,人消耗生命能量,因为缺乏,要么得不到,要么得到的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就有烦恼和痛苦。
因此,对于人来说,世界有灾难、罪恶和痛苦。
然而,就像所有事物一样,我们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都是相对有限的现实。
纵然是皇子,天下首富,到头来,还是要放下一切,空手而去。
如何解决?
老子认为,本源来自于人的认知,解决的办法自然是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超越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不是站在“人”的立场去观察,而是升华到一切的法则。和法——道的位置往下看。
因为万物都在变化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而道是永恒的,所以道不是万物,但道在万物之中。
老子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个层次:
以知识区分;
以知识为避难所;
知道就是开悟。
首先,认知水平要从“辨别”提升到“疏散”。
因为人的认知能力首先表现为“辨别力”,如果你发现“辨别力”不合适,可以从个人经历和历史故事中吸取教训,可以尝试将自己的认知能力提升到“避难所”的水平, 都说求利避害,关键不是先求利,而是先自保,先避难。
如果你了解了吉凶的真相,那么你就可以避免所有的灾难。
厄运的原因是什么?
“小诺言少信”、“爱多花大钱、积蓄多损重”、“祸福靠;福祸在祸”……
既然好与坏是相互依存的,何必为世间的名利权势而烦恼呢?
老子主张“无烦恼,无特殊”,“知足而不辱,知而不危”,“长寿远见”(远见:不老,耳目不衰)。
那么,认知能力就可以更上一层楼,从外分内量,到主客合一,不再执着于自己,站在“道”的角度观察一切。
这时,“觉悟”就出现了,即觉悟。
启蒙就是从“道”的角度看待一切,道与我一致,从道看一切,了解一切,各归其本,无为胜于有为,无为即是一切。
庄子称其为“以道观之,无贵贱”。
这成语叫赛翁失马,怎知非福。
老子教我们至少从两个方面看事情,看错,看坏,看高,看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上自由自在。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能从容应对。即使在最糟糕的时刻,我们也能有意识地发现它好的一面并享受它。
总而言之,道家从减法出发,从本质出发,从“损毁”到世间一切相关事物,使人的心灵回归本源,从而找到道并与之结合。
四、切换到概率视角
鲲鹏伦结合概率规律研究道家思想,认为许多道家思想都与概率有关。
例如:
第一,效果与反应,幸运与不幸相互依存,极端会逆转……这些其实都是概率;
第二,宇宙能量是守恒的,概率之和只能是100%,这里多一点,那里少一点;
第三,除了死亡,任何一方都不可能100%出现,因为这意味着没有概率;
第四,概率越高,反转的可能性越大。
它最好的体现就是不亚于万有引力的均值回归定律(强烈推荐重温一下《我这辈子不知道均值回归,一切到头来都是徒劳的》、《如果你想人生和投资要想成功,就必须回到相反的方向。“做事平均”),它告诉我们,从长远来看,顶级公司和投资大师的年增长率或投资回报率不能超过20%;
第五,如果说宇宙有道,鲲鹏理论认为概率就是道。
随便看看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14今日头条、百家号精选十部必读国学经典,领悟古人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 2024-07-06朱熹:中国宋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理学思想家
- 2024-07-02品读十句最具智慧的国学精语,领悟中国人的品质与内涵
- 2024-06-24100 句朱熹诗词句子摘抄,领略理学大师的智慧与才情
- 2024-05-15安徽三祖禅寺住持上宽下容大和尚出席旃檀禅林讲堂
- 2024-05-10(国学讲堂)国学百家讲堂,希冀站在历史的高度、21世纪的视野
- 2024-05-08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
- 2024-05-05周易预测摇卦准吗 古代读书人从小必要学习“四书”、“六艺”
- 2024-04-30秀美的武夷山脉,拥有千余年历史文化的小城建阳
- 2024-04-30擦亮文化品牌擦亮朱子文化学术品牌学院三玄湖畔
- 2024-04-30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与启示
- 2024-04-29“朱子与闽南”文化论坛暨第五届海峡两岸朱熹陈淳学术研讨会在漳州举办
- 2024-04-29朱熹第26代裔孙、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 2024-04-29朱熹与其集大成地考亭有什么渊源呢?——朱熹
- 2024-04-29“道南理窟”朱子理学文化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 2024-04-28朱熹理学文化 《温江道中》有多少人被“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