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上的第五个世纪之初佛教及其哲学的宗教特点
佛教史上的第五个世纪之初佛教及其哲学的宗教特点
佛教史上的第五个世纪之初,佛教及其哲学的宗教特点都有了很大变化。完全消失在无余涅槃中成为阿罗汉的作为人的佛陀理想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成为充满生命的涅槃状态中的神的佛陀的理想。
它不再只追求个人的解脱,与此同时,哲学上它从极端的多元论转变成一元论。这种转变似乎是同该时代婆罗门教的发展同步的,后者在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上,也在同一时代开始发展和确定了对于湿婆和毗湿奴的民族神的崇拜。
新佛学作为出发点的基本哲学概念是一种真实的、真正的终极存在或真实的观念,一种不具任何关系的自在的独立无相待的真实。既然早期佛教多元论所主张的一切物理及精神的元素被认为是相互依持的或者相互配合的力量。那就不能看成最终的真实。它们是相对的依赖的,因而是非真实的。
离开被视为统一体的,被视为唯一真实实体的宇宙本身 佛教史上的第五个世纪之初佛教及其哲学的宗教特点,离开那一切整体之上的统一体
佛教史上的第五个世纪之初佛教及其哲学的宗教特点,这些元素只能看成是最终不真实的。这些元素的整体集合,被视为统一体的法性,此时被等同于佛的法身,等同于他作为世界的唯一实体的方面。前一阶段建立起来的元素分类,诸如五蕴、十处、十八界,这些人身的集合成分并未完全受排斥,但仅仅被当作自性不真实的晦暗存在物,是缺少终极实在性的元素。前一时期,一切人身和一切持续的物体,亦即灵魂之我及物质之法被否认具有真实性,而现在,它有的构成部分感觉材料,基本的心识成分,甚而一切道德性的势力,都在辩证的否定过程随灵魂我而被勾销了实在性。
早期佛教称作无我论和无实体论。新的佛教则称作自性空论。根据自性空论,一切存在物被分析为基本的元素材料,由于其相对性从而便是虚幻的。
新佛学引人注目的特点首先就是:它否定了以前的佛教所认可的诸元素之真实性。
佛教特有的相依缘起论,即法与法相互依持而不是由一法而出他法的理论,不但在新佛学中保留下来,而且更被宣布为整个佛教大厦的基石,虽然其含义略有改变。
原始佛学中的一切元素相互依存俱为真实佛家智慧故事,而依据新佛学的真实性标准,诸元素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们是相互依赖的。诸元素仅仅“相依缘起”的一面得到强调,而“俱为真实”则被抹杀了。从最终真实着眼,世界不过是亦无生起亦无消
灭的不动整体。既不是像数论所认为的有什么从同一自性中流出;也不像胜论所说,事物从他物生成;也不像原始佛学宣布的事物诸元素仅仅刹那存在。而是根本无物生起。新佛教的第二个特点是:将真实性消融于不动的整体中,从而完全排除了真正的因果性。
不过,新佛教并不绝对排斥经验世界的真实性,它只是坚持经验世界并不具终极的真实性。因而存在着两种真实,表面的和深层的。一是实在的虚幻面;另一则就是实在自身。新佛教中两种真实或“二谛”代替了早期佛学的“四正谛”。
涅槃等同世间,即经验界与绝对者的等同是新佛教的又一特点。以往认为诸元素在世间生活中是活动的能量,只有在涅槃时才休眠下来佛家智慧故事,现在诸元素被宣布为本来就处于静止状态,其活动性不过是一种幻觉。
既然经验世界对于普通人的有限理解力说来仅为绝对者展现自身的一种虚幻现象,那么,说到底,二者就没有根本的差别。绝对者或涅槃就仅仅是世界。而绝对真实者的这一方面不可能为普通的经验认识手段所揭示。所以推理性的思想方法和结果在认识绝对者时是无济于事的。
从而一切逻辑连同早期佛教的所有设置,诸如佛学、涅槃、四谛等都被毫不留情地斥为欺骗性的矛盾的人为构造。唯一的知识来源是圣者的神秘直觉能力和新佛教经典的启示,后者唯一的主旨便是一元论的宇宙观。新的佛教的另一显著特点在于它无情谴责一切逻辑 , 而将神秘主义及启示置于首要地位。
以后佛家智慧故事,从这些相对主义者之中分裂出一个不太过激的派别,称自立量派,自立量派尽管也主张以辩证手段来摧毁认识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但却承认以逻辑捍卫自己论点的论辩作用。
解脱之道从前一阶段的小乘转向了大乘,前者的理想被认为是自利的,后者的目标则不在个人解脱而着眼于人类的,甚至一切有情的解脱,大乘解脱之道被认为与它的一元论思辨倾向是一致的。
经验世界所以被看作实在的影子,是因为它给超越性的利他的德行和普遍的爱提供了实践的场所,而这又是达到绝对者的准备阶段。构成圣者诸元素之一的无垢智现在获得了最高智的名称并等同于佛陀的智身,后者的另一方面即是本体世界。
以享至福的受用身的名义,佛陀成为了真正的神,不过还不能说就是世界的创造主。这一点是从前期佛教接受过来的。佛陀仍旧要服从因果律,或者按新的说法,服从世谛。
唯有智身就其真假两面言都超越了虚幻世法及因果律,至此佛教已经成为宗教,成为某种高教会。如像印度教一样,佛教表现了公开的多神论背后的秘密的泛神论。就其崇拜形式言,则取自盛行的所谓“密咒主义”的法术仪式。为了以雕塑表现宗教理想,它一开始时便利用了希腊艺术家们的成就。
不过,这个新的高教会派并不排斥以前的低教会派,因为已经形成了这么一种说法:每一个人各有禀赋,他将依照自己心中的佛性根器,选择大乘或小乘作为解脱的合适手段。两个教派的僧侣仍然居住在同一个寺庙中。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小六壬预测术:中华传统数术文化的瑰宝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60 甲子:天干地支的独特文化与计时方法
- 2024-08-05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问询函的详细内容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8-04地方特色小吃:传承地域文化与代表当地人情风俗的美食瑰宝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海派文化新论:梳理海派文化脉络,领略独特内涵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