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陈兵教授将儒家心性修养四个层次
现代人多把读书人当成儒家,其实这有很大的误解。儒,在古代是渊博意义,不但知识丰富,各种技艺也是专家四川大学陈兵教授将儒家心性修养四个层次四川大学陈兵教授将儒家心性修养四个层次,而且还是修行者。周礼之中就有明确记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但是,也别把儒家看成文武双全的俗人,儒家对于心灵的修炼,也是非常深刻的。四川大学陈兵教授将儒家心性修养分为四个层次。
1.儒家心性修养第一个阶段:知中和。
具体是《中庸》所讲心性论——道。
《中庸》开篇即解释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那么这个率性的,是顺应天道之性,也一种平和、中正的天性。并不是随便释放自己的情绪和性格。
《中庸》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因此,中和才是本性。而修养内心,找到中和的本性,才是儒家修行第一步:悟道。
这个“中道”也可以归结为:诚。
《中庸》说: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儒家身心修养的智慧,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个“诚”是回归本心之诚,不是顺应当下情绪的诚。这个心是没有被烦恼染污的心儒家身心修养的智慧,但也并非是出生之前,或者婴儿时候的心,这个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经常说,性本善,这个性,也不是性格。是当下心性之中被掩盖的真心。
第一个阶段是知有个真心,是喜怒哀乐未发时心,但并不一定能应用。
2.儒家心性修养第二个层次:明德。
“明德”是知心性之“诚”需发挥其光明、中和之性,需要长期地修行锻炼。
《大学》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即君子之学,成就人道“至诚之学”。“明德”指人性中本来具有的光明的一面,明了这一面,让它更加光明,叫“明明德”。
《大学》接着说: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时时做明明德的工夫,最终到“止于至善”——能够随时发挥本性中光明、善的一面。心安定于当下。
《大学》又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样,就达到孔子所说:“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3.儒家心性修养的第三个层次:无思无为。
《易传》曰: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这种境界是明德修行到一定程度后,心性到“诚”的境界,可以与天地共鸣。“无思”是无人私情欲念之思,“无为”是无利己的目的。内心非常平静,因此可以无限趋于天道。“中和”之心理状态相续不断。
4.儒家心性修养的第四个层次:坐忘。
陈兵教授认为,儒家心性修养还有第四个层次,这个是与道家共通的层次:坐忘。虽然儒家经典里没有记载,但道书《庄子》里有。
《庄子大宗师篇》叫做“坐忘”,说是儒家贤人颜回的修养之道,方法是: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儒家身心修养的智慧,此谓坐忘。”
堕肢体,像是把肢体去掉,完全忘记身体感受;“黜聪明”,耳朵听而不闻,眼睛视而不见;“离形”,是忘记身体的存在;“去智”,停止任何思考活动,念头止息。这样就与“道”相和。
由此,可见,儒家追求的最高层次也是“道”,并真正所谓“天人合一”,与天地同参。无我而与大道同。
以上内容根据陈兵教授所讲整理有修改。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培训线上开展
- 2024-08-02安徽大学思政课善用网络,破解高校思政难题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2智慧思政 2022 年 4 月 8 日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副董事长于春迟一行到访央视网人工智能编辑部
- 2024-08-01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跟随时代革新,增强教学效果
- 2024-08-01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新时代的创新模式与发展机遇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