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五常之说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国学常识:五常之说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儒家的明理、尚德、崇伦理、重生命的文化始终注重仁、礼、智、信。儒家将此视为“自然”的美德,是社会和生活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规范,故称之为“五常”。"正义、智慧和信仰& # 34;是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五常之说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五常前四德,即仁义礼智,最早是孟子用的。孟子说:
“慈悲,仁也;耻而恶,而义;心之听天由命,礼之终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离娄》),“慈悲,仁也;耻而恶,义也;敬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和智慧,不是来自外界,是我与生俱来的。”(孟子-告子)
也就是说,慈悲是仁的开始,羞耻是义的开始,谦卑是礼的开始,是非是智的开始。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面说”。在孟子看来,人有恻隐之心,所以能产生仁;人有耻感,所以能产生仁义道德;人有尊重,所以能产生礼貌;人有是非儒家文化做人的智慧是什么,所以能产生智慧和美德。这些美德是人之常情,不是外人给我的。虽然孟子没有把“信”与仁义礼智结合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孟子不重视“信”。在《孟子》中,“信”出现了近30次。更重要的是,孟子把与“信”意义相同的“诚”字,上升到“天”的层面加以印证。“诚者,天道也”,这也叫。此外,他还把“信”、“仁、义、忠”作为天道的称号。孟子说:
"仁、信、善、不知疲倦,此天绝也."(《孟子-告子上》
所谓“天绝”,就是天的称号,代表着最高的地位,最高的原则,最高的本质。于是,孟子把“信”和“仁义忠”的地位上升到了最高的位置。这为未来“仁、礼、智、信”的定位提供了原则和标准。
孔子都谈到了仁义礼智信
在孔子那里,虽然我们看不到五常和四德一起用,但不代表孔子不重视这些德。在《论语》中,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孔子说仁、义、礼、智、信。据统计,在《论语》中,仁出现了109次,义出现了24次,礼出现了74次,智出现了25次,信出现了38次。孔子把“仁”作为儒家的核心范畴,孔子把仁定义为自己的爱人。是孔子把仁和礼结合起来,形成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认为“无礼,无道而立”(《论语——姚岳》)的是孔子;是孔子把“义为最高”、“义为质”确立为君子的标准,主张“不义之人,富贵之人,于我如浮云”(《论语——旁白》)。孔子把“信”和“文、德、忠”一起称为“四大宗教”,极力“崇信”,强调“人无信而不立”(《论语·颜渊》),“人无信而不知其能”(《论语·治国》)。
仁义礼智信五常成形于汉代
最早把“仁、礼、智、信”五德放在一起,统称为“五常”的,是西汉的大学者董仲舒。汉代董仲舒传曰:“辅仁李逸知五仙之道,君当修之。”在这里,董仲舒明确地把五德融为一体,抽象为“五常之道”,并把它作为修身养性、匡正社会、教化民众的恒常之道。西汉的另一位思想家杨雄在其《法眼-修身》中也论及了五德的运用,但并未具体说明“五常”概念的出现。他说:
“仁,宅也;义,道也;着装也;智,烛也;信,傅也。房、道、务、烛、签国学常识:五常之说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君子不动,动则成。”
如果把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仁、礼、智、信”这四个字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且还称之为“五常”,更重要的是由官方权威正式确定,那么应该就是东汉时期产生的白虎依桐了。文章说:“什么是P5?仁、义、礼、智、信。”至此,孔孟和儒家所重视的仁义礼智信五德最终被确立为儒家文化整体的核心价值观国学常识:五常之说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并持续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
对仁、义、礼、智、信诸德的实质及功用的概括总结
如前所述,孟子把“仁、忠、信”视为“天爵”,把“诚”视为“天”。他说,“仁、信、恩、忠,使此天爵”(孟子-高子尚),“仁、天爵”(孟子-公孙丑商),“诚则天道也”(孟子-离娄商)。也就是说,仁、义、信是天的高贵称谓,诚是天的本质属性。最高的原则和最大的本质是仁、义、信。
孟子不仅从天的高度界定了仁等美德的地位和属性,而且通过一些比喻说明了美德的作用,还以直接的方式揭示了美德的本质。孟子说:“仁,人之家也;义,为人之正道”(《孟子-离娄》)儒家文化做人的智慧是什么,“仁,人心也;义,人之道也”(《孟子-告子》),“仁也,人也。总之,道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仁是人居住的房子,义是人行走的正道。仁是一个人的心,义是一个人的正道。
所以,“正”是做人的本质。这是孟子对仁、义、德作用的总结。至于仁义礼智四德的精髓,孟子也从多个方面、多个层面进行了揭示。在孟子看来,人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逆来顺受之心、是非之心,是产生仁义礼智四德的根本“种子”。
按照孟子的理解,恻隐之心所体现的仁的本质是爱,耻所体现的义的本质是义,逆所体现的礼的本质是敬,是非所体现的智的本质是善。孟子对仁和礼,以及仁、义、礼、智的本质也作了具体而明确的阐述。他说:
“仁爱人,礼敬人”(《孟子-离娄》),“亲,仁也;尊为长,仁义也”(《孟子·尽心上》)
“仁即真理,物亦近;义之真理,从弟是也;智、识、智,二者皆是也;礼之实,节文思既也”(《孟子·离娄》)。在这里,孟子把仁和礼的本质属性分别定义为“爱人”和“敬人”,尤其是仁者爱人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对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
而侍奉父母被视为仁的本质,服从兄长被视为义的本质,此外,智慧被视为仁义两德的保证者,礼被视为仁义两德的捍卫者。可见,孟子对“仁义”的实质性规定,实际上是落实在“孝”之上的。通俗地说,仁就是孝,义就是悲。
所以这显然是孟子对“仁义”特殊含义的揭示儒家文化做人的智慧是什么,并不能代表“仁义”的全部本质属性。同样,“礼智”的作用也绝不能仅限于保护和维护这种特殊意义。也就是说,孟子仁义礼智的实质性揭示,要按照由悲(惧、忍、同情)、耻、逆(敬)、是非而自然产生的各种德性来进行。换句话说,这是包括孟子在内的所有儒家思想的终结,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展现仁、礼、智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许小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