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孔子的“仁”与“道德原则”

(李向东)孔子的“仁”与“道德原则”

一、内涵:

1、“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 迈气概儒家思想中礼的认识,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李向东)孔子的“仁”与“道德原则”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李向东)孔子的“仁”与“道德原则”,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 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 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 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 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 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李向东)孔子的“仁”与“道德原则”,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

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 了实现其政治抱负儒家思想中礼的认识,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 奋斗的“志士仁人”。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儒家思想中礼的认识,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 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 “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 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 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

(李向东)孔子的“仁”与“道德原则”

二、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