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以在线方式举行(组图)
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以在线方式举行(组图)
小i指南
5月14日,第五届经济与历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网上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哲学中的现实主义与道德”。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哲学系教授王波出席会议并讲话。王博教授首先结合李存山先生的著作,阐述了他对中国哲学独特精神和中国哲学研究的思考和体会,对李存山先生表示敬意;从边界和视野两个维度理解经典诠释与经验与中国哲学建构的辩证关系。
以下是王博教授的演讲内容,和小爱一起来看看吧~
王博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本文约2500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哲学系教授王波致辞
今天的学术研讨会也是向存山先生致敬的会议。存山先生是我的学长和老师。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开始阅读李老师的作品,受益匪浅。我们曾与朱伯坤先生一起工作,经常见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存山先生学业踏实、诚恳,光辉不断。他不断探索新的学术领域,提出新的学术理念,为大家所钦佩。他的精神品格受到同事们的钦佩。
李先生的学术规模、特点和贡献被学术界同仁很好地概括。我想先写一篇文章儒家哲学的新认识,谈谈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精神和中国哲学研究的看法和体会。这篇文章是《宋学与宋论》——兼论余英石《朱熹史》。在我看来,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大家都知道,余英石先生的书一经出版,风靡学术界,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该书一开始就直接评述了哲学史家的研究方法,“ 虽然哲学史家对道家的现代解读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哲学传统的理解,但就整个宋儒学而言,至少已经经历了两个抽象的过程:一是提炼二是从儒家中提取道家,二是从道家中提炼出道家。至于道家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从一开始就从未见过。进入哲学史家的视野。”于英石特别强调道教的主题是重建秩序,因此道教和道教被重新置于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中。哲学史家则大相径庭。李存山老师的回答是“ 作为六种思想流派正在“统治”的证据。六家如此,宋代道家亦然,但更强调道家的治理必须以内圣为基础。这种回应显然也代表了李先生对中国哲学特点的理解,自然也影响了他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我想从李先生的思想和本次会议的主旨“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谈两点经验。作为六种思想流派正在“统治”的证据。六家如此,宋代道家亦然,但更强调道家的治理必须以内圣为基础。这种回应显然也代表了李先生对中国哲学特点的理解,自然也影响了他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我想从李先生的思想和本次会议的主旨“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谈两点经验。这种回应显然也代表了李先生对中国哲学特点的理解,自然也影响了他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我想从李先生的思想和本次会议的主旨“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谈两点经验。这种回应显然也代表了李先生对中国哲学特点的理解,自然也影响了他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我想从李先生的思想和本次会议的主旨“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谈两点经验。
一、边界和视图
中国哲学史的叙述始于学科界限的划定。谈中国哲学史,必须从哲学和西方哲学说起,这当然是由于哲学的异国情调。冯友兰先生的发言最具代表性:“哲学是一个西方名词,现在我要谈中国哲学史,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其中挑选那些可以称为西方所谓哲学的东西。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学问,叙述一下。” 因此,边界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西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不难发现,随着我们对西方哲学认识和认识的变化,中国哲学史的叙述也将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庄子对虚、影、形的隐喻,必然会导致中国哲学史叙述中的“特练”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哲学史的叙述必须有两种意识,一种是哲学意识,一种是中国哲学意识。从逻辑上讲,要建立中国哲学史学科,首先要强调哲学的自觉性。这种自觉,必然伴随着冯友兰所说的“选择”,或者于英石所说的“抽离”。然而,“爱之故,道之故”、“选择”或“提取”的哲学成就,给人的感觉是中国哲学精神的失落。因此,在哲学的自觉之后,还有中国哲学的自觉问题。中国哲学的自觉意味着中国知识不应该脱离哲学的清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用中国知识丰富对哲学的理解,在中国建立真正的中国哲学。两者之间的互动。以此为基础的中国哲学史叙事,既能满足呈现中国文化独特精神的要求,又能满足引领中国文化走向现代世界的目标。就前者而言,中国哲学史的叙述应突出中国文化的视野,自觉地意识到“选择”或“提取”所带来的刻意遗忘或冷漠,从而充分呈现其特色。中国哲学. 就后者而言,借助哲学的视角,中国哲学史的叙述可以让中国学中所蕴含的理性思维和价值理想在现代学术形式中得到更清晰的表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理解。.
当然,这不是取消边界,甚至取消中国哲学的名称,而是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更合适的边界。更重要的是,中国哲学应该有意识地界定哲学与中国学之间的界限。但这种定义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无法形成单一的边界。事实上,中国哲学的丰富性可以通过对多样性的尝试和探索来更好地呈现。
二、经典与体验
经典既是与历史时间相关的经验性的,也是与先验理想相关的普遍性的。作为文字游戏,经典是经验中产生的模型。经验与历史有关,是事实;模型是对历史的抽象,用空话表示。前人说过,五经或六经都是历史,也就是说,经与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经书重在道,对历史的描述在事;经文的价值世界显露,历史指向事实世界。但是,这种观点不能是绝对的。中国文化的特点,恰恰是道与物、价值世界与历史世界的统一。李存山先生声称,他与当代新儒家的区别之一是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以在线方式举行(组图),儒家哲学不主张两层存在,而只主张一个人界或生命界。这样一来,经文和历史都建立在这个世界之上,它们的侧重点可能不同儒家哲学的新认识,有张力,但绝不分离。历史虽然是事件的安排,但也是道在时间上的展开;经文虽然是道的铺陈,但也是经验中呈现的秩序。有张力,但从未分开。历史虽然是事件的安排,但也是道在时间上的展开;经文虽然是道的铺陈,但也是经验中呈现的秩序。有张力,但从未分开。历史虽然是事件的安排,但也是道在时间上的展开;经文虽然是道的铺陈,但也是经验中呈现的秩序。
对于中国哲学史的叙述,经典是最重要的哲学文献。历史上,经典的典籍过程往往伴随着解读经典的活动。经典解释必须平衡经典的经验性和普遍性。因此,阐释活动一方面是对经典意义进行梳理和系统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通过对新体验的开放来实现意义更新和转化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旧体验与新体验之间的张力,让经典不断获得战胜时间的生命力,让道在人间继续得到贯彻。宋代的新体验,不仅改变了旧经(六经),而且创造了新经(四经)。然而儒家哲学的新认识,当张力太大而无法缩小差距时,经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晚清民初的新体验,颠覆了传统经典的地位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以在线方式举行(组图),终结了经典时代。李存山老师之所以特别关注恒与变的问题,就在于此。这从他对民本和民主的一贯思考就可以看出。哲学史更应注重揭示经典的经验性方面,以及经典与经验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呈现常与变,
随便看看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7道家管理思想:揭示事物本质的恒道,朴散为器,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