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就其传播的路线而言,它可以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就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形成的教理和仪轨的不同强调重心和特征而言,可以分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乘佛教。佛教在传播至亚洲各地之后,很快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既有其世界性大宗教的同一特性又不失各民族自身差异性的宗教文化体系。

佛陀及教义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本名是悉达多·乔答摩。他在获得证悟之后,被人们称为佛陀,简称为佛,即觉者的意思。通常又被称为世尊——为《向妇女传道的佛陀》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一切天人所尊崇。乔答摩生活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吠陀宗教文化,而社会结构则是种姓等级制的。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中下层种姓有了新的政治要求。社会上酝酿着对婆罗门传统宗教的批判思潮。佛教当中的法、业、轮回和解脱等宗教观念都直接来自婆罗门教。但乔答摩根本拒绝天神和灵魂自我的观念,对于人生的现实状况及价值目标作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在于恶业,而恶业又是人内在的缺陷,如贪欲、瞋惑和愚痴造成的。要摆脱这不合理的一切只有修道。修道的根本点在端正认识,保证善的伦理动机。人的解脱,最终在于进入涅槃,而这取决于自身,既不是神意,也不是宿命可以造就。乔答摩29岁时放弃王子的优裕生活,弃家求道,经历了6年的艰苦探索,在35岁时才获得正觉,并在之后的45年间跋涉于恒河中下游,宣说他的教义。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向妇女传道的佛陀》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

佛陀教说可以认为是原始佛教的核心和后来大乘佛教理论发展的基础,它包括所谓的四谛、八正道和缘起、无常、无我等。佛教认为:世界充满了痛苦,人生是痛苦经验的集合;痛苦有其必然性的原因。它源于贪欲一类的根本烦恼;痛苦得到消除,要靠能证得入涅槃的真理;存在着一条依据个人修行而趋向涅槃脱离轮回痛苦的道路即八正道。八正道强调了修习佛教的人,从内心到行动,从修行手段到生活方式都不能失去道德性和正当性。可以认为缘起论是佛教学说的核心,由缘起而生出的相待性可以说明佛教关于无常无我的教义;由对缘起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引出大乘空宗关于中道、实相和二谛的一套理论;由对缘起本质的探究,可以看到大乘有宗关于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缘起的教义;就是大乘密宗佛教也遵循了缘起性空的说法。它的特征表现在更多地以象征手法和灌顶之类的密仪咒法来追求即身成佛。当然,佛教教理在各地区各宗派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佛家的思想核心,但它的解脱理论,它对于世界和人生的基本价值判断是一贯的。

分裂及传播佛教是一个包括创教人佛陀、宗教理论和教团组织在内的体系。佛陀最终只是作为理想的人格或神圣的偶像存在于世,而作为理论的佛法只有依赖僧伽教团才得以保存和发展。僧团组织的初衷是逃避世俗社会佛家的思想核心,其成员最初是一批具有共同誓愿准备实践佛陀言教的弟子。但僧团仍得由社会供养,僧伽成员仍然曲折反映出社会的要求。佛陀在世之时,僧团便存在种种歧见。佛陀去世之后,关于他的教说,关于他给僧团制订的纪律,内部的成员们自然更会有不同的理解。佛陀涅槃百年,围绕戒律的适合性和修行者的精神特征,爆发了一场争论,结果佛教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个根本部派。之后的又一个百年,两大部派中又就戒律问题或与修行解脱有关的哲学问题一再争论佛家的思想核心,一再分裂,最终形成了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到了公元前后,佛教中具有菩萨信仰的一部分人逐步分化出来,他们在所宗的经典、理想和修持实践上都不同于以往的佛教信徒,他们自称为大乘而将以前的佛教徒称为小乘。这一时期的印度佛教中出现了以般若经类为中心的许多大乘经典。依据这些经典而阐发出来的“空”和“中道”的思想,成为了新出现的大乘空宗的核心观念。思想家龙树和弟子提婆系统地发挥了般若学说,创造了中观学派。这一时期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继续构造完善他们的理论。公元4世纪之后,从说有部中出来的无著和世亲批判了有部学说,也批判了空宗学说,创造了瑜伽行派。它又称大乘有宗。有宗的基本命题是唯识无境。理论核心是赖耶缘起和三性三无性。7世纪之后,佛教日益转向了秘密乘的途径。密教在9世纪盛极一时。其后在印度逐渐衰微。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传入斯里兰卡。4~6世纪,传到了缅甸、扶南、马来半岛和印尼的爪哇、苏门答腊等地。14世纪时,以锡兰大寺为宗依的上座部佛教终于确立了它在中南半岛各国的统治地位。后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广大地区一直信奉南传佛教。从印度西北部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东进的佛教称北传佛教。佛教进入中国在公元之初,7世纪之后达到极盛。4世纪晚期,佛教传至朝鲜半岛。6世纪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朝鲜和日本各佛教宗派的形成深受中国佛教的影响。19世纪以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加强和东方民族主义的觉醒,佛教又随亚洲移民和传教团体传至欧美各地。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印度著名的玛文拉普拉姆精美的佛教浮雕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泰国曼谷的托钵僧侣

佛教的经典佛教的经典统称三藏。藏,本意为筐箧等容纳物件的用具。三藏,指佛经中的经、律、论三个部分。经是佛陀本人的言教;律是佛陀针对僧团集体因时因地所作的纪律规定;论则是就经、律中要点进行的阐释解说。佛陀去世后立即组织的佛陀遗教会诵称第一次结集,但当时只有经藏与律藏两个部分。论藏则是部派分裂后逐步形成的。各佛教部派大约都有自己的三藏经典。早期佛经三藏因各地区各部派不同而采用不同语言。公元2~3世纪逐步采用了梵语。大约公元前1世纪,佛经才以文字形式写定。随着佛教在亚洲各地传播,也就有了不同语系的三藏。大致说来可以分为南传巴利文系和北传当中的汉文及藏文两系。三藏在南北朝时称为一切经,隋代以后又称为大藏经。此外也还有据汉、藏大藏经译出的满文、西夏文的大藏经;也有据南传巴利文大藏经译出或转写的缅文、僧伽罗文、泰文和日文的大藏经。

僧伽制度及仪式佛教僧团称僧伽。早在佛陀时代甚而之前,东北印度便有许多修道沙门的团体。一群弃家修行者追随某位导师并在每年7、8月份雨季时会聚到一起。佛教的雨安居便同这种情形一样。当时在安居地,佛弟子们各自结茅为屋分别居住,但却有共同的归属感,每逢月圆和新月的时候便聚集背诵戒经,相互忏悔,这是布萨日的来由。佛陀去世后百年,固定寺院建立起来,雨安居也逐渐地放弃了。到了阿育王时代,具有寺产固定收入的大寺增加了不少。到5世纪甚而有了那烂陀这样的寺院学术中心。中国汉地和藏地的许多大寺庙也都具有相同的讲学和传教的功能。相同的寺院制度也随来往僧人传到了东南亚、日本和朝鲜,但有了稍微的改变。如寺院塑像中吸收了各地的神祇作护法神;寺院布局中随僧伽需要建了禅堂、弥陀堂等。在中国,以往寺院分十方丛林和子孙庙两种,前者是规模较大的讲学中心,后者则是分布在农村的村庄文化中心。僧伽内的仪式有沙弥戒和比丘戒: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是大小乘佛教共有的。大乘中还有菩萨戒,适于发心学佛求三皈依的在家佛教徒。密乘佛教中则有灌顶仪式。此外,僧伽也以宗教仪式为社会提供服务,中国汉地有忏法、水陆法会、瑜伽、焰口、盂兰盆会;藏地也有转经说法等;南传佛教诸国俗信众常有延请比丘至家中念诵护咒经以禳灾避祸的。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守护北方的佛教护法神——托塔天王(洛阳白马寺)

佛教伦理与文化佛教伦理从一开始就遵循了不走极端的中道原则。佛教徒以公开宣称皈依三宝进而实践佛陀指出的生活方式。佛教将慈悲和乐善好施视为必要的品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被认为是佛陀所说佛教的基本宗旨。佛教认为人除了领悟能力的差异,在善良和最终能觉悟(见佛性)这点上是完全平等的。佛教对生命的敬畏感极强,这表现于不可杀生的信条。它主张慈悲应该泽及一切众生,爱心的显示不仅在施舍物质,更在于以佛法教导人(法施),以功德分享于人(回向)。

作为意识形态的佛教深刻地影响了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行为方式。同时佛教借以表达和宣扬其观念思想、神话传说所借助的不同艺术手段: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美术包括绘画、雕刻、塑像等,精彩地体现于亚洲各地的佛教石窟、寺庙和佛塔之中;佛教的寺院建筑群和各种佛塔,随着不同国家民族的艺术风格和气派表现了迥异的特色;许多佛教经典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佛经直接影响了各国文学创作中的文体、意境和词汇。总之,当佛教完全渗透到亚洲各国人民生活的精神层面时,它便不再只是宗教,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了。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