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心灵出现疾病时需要重视,需要积极对治

济群法师:心灵出现疾病时需要重视,需要积极对治

济群法师 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济群法师:心灵出现疾病时需要重视,需要积极对治

当身体出现疾病时,我们都会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损害健康。而当心灵出现疾病时,同样需要重视,需要积极对治。据有关资料显示,因心理问题致病乃至死亡的人数正在逐年上升,不容忽视。

而在佛法修行中佛家的空性智慧,不仅要解除负面心理,同时也要重视正面心理的建立。在佛陀成就的三德中,断德是由断除烦恼而成就济群法师:心灵出现疾病时需要重视,需要积极对治,是对负面心理的彻底解脱。而智德和悲德分别代表大智慧和大慈悲,是人类潜在的良性心理品质的完全展现。其中,智慧偏向自利,而慈悲偏向利他,它们共同构成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内涵。

济群法师:心灵出现疾病时需要重视,需要积极对治

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与人沟通也是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但仅依靠技巧,未必就能真正走入对方的内心。比如“共情”的运用,要求治疗师从病人的视角看待世界,以此进行沟通。但正如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所说的那样:“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感受是极端困难的一件事情,太多的时候,是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其他人身上。”

障碍这种“共情”的,正是我执,是强烈的自我重要感。这就使得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标准和好恶看待问题,无法做到真正的共情。而大乘佛教的慈悲,则是以强烈的利他主义愿望为前提,这是走近对方、接纳对方、包容对方的首要条件。在修习慈悲的过程中,要在空性见的观照下不断克服我执,摆脱自我中心感,这样才能消除自他双方的隔阂,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达到真正共情的效果。

济群法师:心灵出现疾病时需要重视,需要积极对治

大乘佛教有一部《入菩萨行论》,由寂天菩萨所造。这部论典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自他相换”的修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认识到我执的过患和利他的利益。具备这一认知,进而将对自我的重视转向一切众生,把对众生的漠视转向对待自己。换言之,就是将自我和众生在心目中的地位进行对换。这种修习可以帮助我们舍弃自我的重要感,建立利他之心,也是达成共情的善巧方法。

常规的心理治疗,往往是通过某种外在疏导帮助患者。这种方式确实也能解除一些心理问题,但未必能从根本上斩除病根。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这将不断制造问题济群法师:心灵出现疾病时需要重视,需要积极对治,使我们永远处在被动状态,疲于应付。

而佛教修行不仅是以正见解除病态心理,同时更重视正面心理的建立。这种正面心理,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正念,慈悲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然,普通人的慈悲也具有化解嗔恨等其他负面心理的力量,但作用毕竟有限。大乘佛教所说的慈悲,是建立在空性慧的基础上。这种空性慧代表心灵内在的觉醒佛家的空性智慧,也是生命本具的自我解除烦恼的能力,是佛菩萨所以能解脱自在的根本所在。也正因为空性慧有如此威力,建立在空性慧基础上的慈悲,自然具备化解一切心理问题的能力。就像有着超强免疫力的身体,本身就能应对一切病毒的入侵佛家的空性智慧,使之没有可乘之机。即使原本已经发生的病变,也能随着免疫力的提高而自我调节,恢复健康。所以说,这种力量才是化解心理问题的根本。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