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佛教文化的人生启迪

李霞:佛教文化的人生启迪

李霞,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哲学系教授、博导。出版专著《道家与禅宗》、《中国宗教》、《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道家与中国哲学》(明清卷)、《圆融之思:儒佛道及其关系研究》、《佛语人生》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十余篇被《新华文摘》转载或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宗教》等转载、复印。

昨天下午,省图书馆东二楼报告厅的中间过道都挤满了前来听讲的人们。15:00,本月安徽人文讲坛在大家的掌声中准时开始了。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哲学系教授、博导李霞为大家带来一场主题为“佛教文化蕴涵的人生启迪”的讲座。

文化启迪古今贯通

人类自古以来都会遇到人与物、己与群、身与心、德与福等一系列人生矛盾。在现代化进程日益推进的今天,人类生存更是陷入了诸多困境,如功利主义与情感困境、享乐主义与精神困境、科技至上与活力枯竭、消费过度与文明疾病等。

李霞:佛教文化的人生启迪

“有矛盾和困惑,就会有人去思考、去寻求解决之道,于是便产生了哲学、伦理、宗教等各种文化形态”李霞:佛教文化的人生启迪,李霞说,佛教哲理产生于佛教创始人及历代佛学家对人类生活中共性问题的思考、产生于对人生固有矛盾的解答、产生于对人类生命道路的探索。古人曾经遇到过的某些人生矛盾依然困扰着今人,因此佛教文化中的某些哲理对我们今天的人生实践依然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生活中要止恶扬善

“善恶问题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佛教价值观可概括为四个字:止恶扬善。”李霞说,止恶扬善概括了佛教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佛教文化最根本的道德精神。佛教止恶扬善的价值取向与任何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都具有相融之处,因而在今天也不乏一定的人生启示意义。

佛教鼓励人们勇于除恶,积极向善,为摆脱人生困难而勤勉奋进,永不懈怠。“这种人生态度上的积极进取精神,佛教称之为‘精进’。”李霞说,在佛教看来,人的道德完善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这种进取精神在今天仍值得弘扬。

“从人生实践方面来看,佛教主张通过止恶来扬善佛家思想主张什么4个字,并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止恶方法。”李霞介绍道,这一套具体的止恶方法便是要树立对恶的羞耻之心、要有真诚的忏悔之心以及及时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李霞:佛教文化的人生启迪,人们往往对他人求全责备,对自己自宽自解,“佛教所谓‘止恶’是止自身之恶,而不是揭他人之短,也就是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佛家思想主张什么4个字,这对我们的道德修养具有启示意义。”

做人应怀慈悲之心

慈悲观在佛教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看作是根本。李霞说,佛教慈悲观在群己关系上提倡一种无我奉献的利他情怀。正是由这一宗旨出发,佛教以出世的心态关心世俗众生,在群己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的利他情怀。

同时,佛教慈悲观主张自利与利他的有机统一,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共同觉悟与完善。也就是说,佛教所指的慈悲不是单方面施舍,而是要求将自利与利他、自度与度人统一起来。“这一理论启示我们,促进他人的道德完善,首先自己必须有相应高度的道德素质。要正人,必须先正己”,李霞说。

佛教慈悲观还蕴涵着一种平等精神,它并非指对特定对象的喜好之情,更不是一种占有欲,而只是发自本性的一种真诚的关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市场经济促进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的高度重视,竞争机制又加重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际关系的冷漠与人际矛盾凸显”佛家思想主张什么4个字,李霞说,人们所追求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富裕,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所以要避免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际关系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针的同时,吸收本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在这里,佛教的平等慈悲观念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对我们是有所启发的。”

另外,佛教慈悲观蕴涵着尊重一切生命的观念。佛教认为,所有生命都具有同样的价值。这一理念对于我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保护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有启示意义的。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