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慧?——佛教学者的见解一智慧是什么?

什么是智慧?——佛教学者的见解一智慧是什么?

什么是智慧?——佛教学者的见解

什么是智慧?

(第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乡下人,第一次来京城。见有人被皮鞭打伤,便将马粪放在伤者的背上,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男子答道:“这样可以让伤口尽快愈合,不留疤痕。”乡下人把这个把戏牢记在心。回到家后,他对家人说:“今天我去了京城,得到了大智慧。”家人问:“这是什么大智慧?”他们把仆人叫了过来,说:“拿鞭子来,狠狠地揍我。两百根鞭子。”仆人怕主人,不敢违抗,抽出两百根鞭子,后背鲜血直流。然后他对仆人说:“去拿一些马粪,放在我的背上,这样伤口会很快愈合,不会留下疤痕。”然后他告诉家人:“你知道吗?这是大智慧。” - 《杂类寓言》

佛陀说《杂喻经》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真是讽刺。这是“智慧”吗?

什么是智慧?

“智慧”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大量使用,以至于各行各业的人都自豪地谈论他们的智慧。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智慧,赞美智慧,向往智慧。智慧确实是人民的财富。有丰富的谚语、警句、寓言、故事、民歌,甚至是各地区、各民族、各语言文字的文学艺术作品。智慧的火花。

究竟什么是智慧?

有些人称之为知识,认为知识越多,智慧就越多。今天,我们无时无刻都被信息包围和轰炸。似乎所有的信息都是事实,好像没有这些信息我们就无法生存。但是你拥有的信息越多,你的知识就越多,并不代表你有智慧。有的人知识丰富,智慧不足,不能大用;有些人一知半解却无所不能,成为天才。

因此,有些人又把智慧等同于聪明。许多词典将智慧解释为“智能”或“智能”。所以,从聪明到精明,精明就是智慧。然而,西班牙当代杰出的哲学家、佛教徒、跨文化研究的先驱拉蒙·帕尼卡(-)先生指出:“智慧说,我不等同于精明。智慧需要洞察力、技巧和聪明才智。然而,智慧体验它并超越它们,到达另一个层次的现实,另一个深度。” (雷蒙·帕尼卡《智慧的居所》,王志诚、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页)

“另一个层次,另一个深度”是什么意思?赫拉克利特曾说过:“智慧就是说真话,听自然,顺其自然。”他在别处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那就是知道引导万物通过它们的思想。”这种说法确实与佛教中的“缘起”非常相似。我仍然不能不提雷蒙德·帕尼卡先生。他对智慧有很多描述,这些描述共同告诉我们“达到另一个层次的现实,另一个深度”:

“智慧是生活的艺术。”

“智慧是一种生活方式(Vivre),而‘我’()并不是指关于生活的知识……没有智慧,谁也活不下去。”

“智慧的特点是喜悦、喜悦()、喜悦()、幸福()、极乐。”

“智慧是个体与现实的和谐,是存在、道、天、神、虚无的统一。” ( ,《智慧的居所》,王志诚、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8页)

在这里我们看到 将智慧与通常所说的“智慧”区分开来。

我们还可以找到两对参照系:一是彼得·A·安吉利斯的《哲学辞典》中对“智慧”的定义:“为了人生最好的目的,去实现他们最好的手段,而对成功运用这些手段的实践理性的正确认识。见-nal。于是我又查了一下这个词。解释说:“希腊文化强调四种美德:智慧()、勇气()、正义()和信仰(Faith)。在这里,“智慧”被道德化,成为四种基本美德中的第一位佛家智慧三境,并与信仰。

其次,在《圣经文学词典》中,“智慧”被审美化了。它相信智慧是一切美的源泉。 (旧约说:“智慧胜过珍珠。”后记说:“智慧胜过日月星辰。”“智慧临到我们,一切美好都随着她而来。”)

这非常接近大乘佛教称“智慧”(般若)为一切佛母。

《辞海》只在解释般若二字时说:“智慧的意思,佛教用来指如实知见一切事物的智慧。以示有别于凡尘。智慧,是音译。”这里,有意思的是:指出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的音译是为了区别于一般智慧。

《慈元》中对“智慧”的解释直截了当:“佛教是指意识克服迷惑,验证真理的能力。

丁福宝的《佛教大辞典》和陈冰教授的《新佛教大辞典》都对“智慧”给出了更具体的解释:“智慧,梵文是若那,(Jnana),意为决断。智慧,梵文名曰般若,(),意为选择。”他又引述《大乘易章》第九卷的解释:“见者谓智慧,悟者谓智慧。二者不同,知世间真理者谓智慧。义人说思智,通则为义。”引用《法华经》第二卷:“经典中常说智慧门在空中,智慧门在空中。”上面对智慧的解释,准确、简洁、全面。这里明确区分了佛教的智慧和世间的智慧。智慧就是决定(化解疑惑和疑惑),智慧就是选择(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智慧即观,智慧即知。看什么?知什么?知世间法即是智慧,观世间法,即悟佛第一谛(究竟谛,悟一切法真谛)是智慧。简单来说,观空见有,知空,就是智慧。这个定义已经切入了佛教所有教义的核心。我不认为雷蒙帕尼卡先生是巧合。指出“到不同层次的现实,另一个深度”?

佛家经典禅语静境_佛家智慧心语_佛家智慧三境

佛法拥有无限的智慧宝藏。对我们认识生命、认识宇宙、认识身心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智慧是照亮漫漫长夜的灯塔。佛陀以他的智慧照亮无始无明的人类。可以说什么是智慧?——佛教学者的见解一智慧是什么?,没有智慧,就没有佛法;没有佛法,就没有智慧去破妄、断妄、开悟、解脱,也就没有智慧了。所以,佛是智者,佛是学智慧,佛是教智慧。小乘佛教用智慧帮助自己觉醒;大乘佛教用智慧有意识地觉悟他人,救度他人。证悟和修行的圆满是无上菩提(智慧)。因此,无论小乘大乘,智慧是核心。解脱一切众生,就是让一切众生成佛,拥有足够的佛智,成就无上菩提(智慧)。

智慧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头上没有头发,头骨光秃秃的傻瓜。有一个捣蛋鬼,他用犁打他的光头,一次又一次,直到他的头流血。这个傻子,默默忍受着,不知道如何逃跑。别人看到他,就问他:“你怎么不跑?怎么站在这里挨打?你看,你的头也断了!”傻子答道:“这人靠自己的力量,真是愚蠢。没有智慧,看到头上没有头发,我以为是石头,其实这不是石头,但我的头。我用犁和棍子打它,它怎么可能不被打破?对方道:“你笨,凭什么这么说?别人不聪明?你不笨,为什么站在那里,让他被打得鲜血淋漓,不知道怎么逃跑?”—— 《百个比喻》

傻子总是聪明的。他们不仅不会承认自己的愚蠢,还会指责别人的无知。智慧和智慧有区别吗?

(第三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愚蠢的无家可归者,过去常常在街上走来走去。很多人喜欢取笑他,用各种方式捉弄他。

一个常见的方法是把一个五元硬币和一个十元硬币放在他的手心里让他挑,而他每次只挑五元,他永远不知道怎么挑十元硬币。大家看到都笑了,连五块钱和十块钱的区别都分不清,都在嘲笑他的愚蠢。

每次他经过时,都会有人以同样的方式取笑他。

过了一会儿,一个好心的老太婆终于忍不住问他:“你真的能分清五块钱和十块钱的区别吗?”

没想到傻子说:“如果我拿了十块钱,他们下次就不让我再捡了。”……

有一句流行的巴西谚语说:“傻瓜付学费学习,聪明人用傻瓜的学费学习。”在这个故事中,谁在支付学费?取笑傻子的人自以为很聪明,没想到却被傻子“骗”了。

究竟什么是聪明?智慧和智慧有区别吗?

不要问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不讨论佛教的智慧观,而是讨论佛教的智慧观?这不免谈及智慧与智慧的区别。

有人试图区分聪明和智慧。有人说:智慧是反应,智慧是思考。有人说:智慧是形式,智慧是思想。也有人说,智慧是知识的积累,智慧是认清事物的本质。他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意见。那么我说,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

1.聪明可以使自己受益,也可以伤害自己。

智慧可以有益也可以有害。当然,杨修很聪明。 “黄帛少妇与九九孙子”的故事,让曹操着实费了不少心思。曹操却在梦中杀了人,然后请官员去参加死者的葬礼。杨修在葬礼上哭了:“不是丞相在梦里,而是王在梦里。”聪明,以至于他最终会杀死灾难。

苏东坡也有过聪明的经历:“大家领养孩子,都想聪明,我却被聪明误认为是我的命。我只希望孩子愚蠢鲁莽,能达到大臣无灾无灾。”中国有句著名的谚语,“聪明误聪明”。智慧可以欺骗自己和他人。但错误终究是错误。

王熙凤可谓是大观园里最能干的人。晚辈怕她,长辈让她,祖宗(贾母)宠她,谁不夸她?然而,“经纪公司太精明算计,丢了青青的命。”每个人都知道结局。

智慧是不同的。智慧是认识生命和宇宙真理的能力。有了智慧,你就能断除虚假,明白真理。对于智慧来说,唯一的价值就是回归宇宙的本性、本体、本性。因此,智慧是一种洞察力,一种观察力,它不会伤害自己或他人。害人害己,不是智慧。

2.智慧是个人意识,智慧是超个人意识。

佛家智慧心语_佛家经典禅语静境_佛家智慧三境

人们解释说,聪明就是用眼睛和耳朵聪明。 《尚书·太甲》:“看远才明,听德才好。” 《尚书·顺典》:“清四目,达四合。”耳不能两听,有良心。”这些似乎是基于生理机能到位,生理机能出众。

后来有一种说法,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外之明,知内之明。这从生理功能到“知识”层面。看看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征服韩家的淮阴侯韩信。他对刘邦说:“君能率十万大军,字越多越好。”可以说,他认识人,也认识自己。然而,他没有“飞鸟已去,良弓已藏;奸兔已死,奴才已熟”的意识,未央宫难免遭殃。

《三国志》中,“小乔初嫁,羽扇长围巾,秀发威武”的周公进指挥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的三个王国。可以说,他认识曹、刘、孙。 但他对别人没有宽容,对人才嫉妒。柴桑感叹:“生而生,何必生?”,郁闷而死。

有些犯错的人和犯罪分子不能说他们不聪明。恐怕他们的想法、策略、技巧和漏洞都非常“聪明”,他们只是太聪明了,制造了一个大错误,违反了“天规”,导致“一个错误成为永恒的仇恨”。

这可以让我们产生两个想法:

第一点,智慧可以作为武器,作为达到一定目的的工具,但是智慧不能,智慧不能被主人当奴隶,也不能被当成资本来谋取利益,在经济术语,智慧不能大写。

第二点,智力与智商有关。智慧只能属于智者,不能属于愚者。换句话说,聪明的人智商很高。智商低,称不上“聪明”。但智慧不是。智慧不是圣人的专利,也不是属灵贵族的特权。智商高的人当然很聪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很聪明。智商低的人被认为是愚蠢的,但不一定没有智慧。

在我看来,智者是智者,愚者是智者。六祖惠能曾说:“下有上上智,下有上上智”,即指出了这个意思。大家一定会记得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正传。他很愚蠢,被视为傻瓜,似乎智商很低。但他从不以消极的态度看待人。他认为所有人都是好人。只要是好事,对人有帮助的事,他都会去做,而且会一直做到最后。所以他倾向于一次又一次地做好事,奇迹总会发生在他身上。你说,这是什么原因?

可见,智慧不属于那些想利用它来达到自私目的或达到自己的欲望的人。如果你能忘记自己,做到无私,无论你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每个人都有智慧。聪明的反义词是愚蠢。智慧的反面并不愚蠢。如果非要给智慧找一个反义词,我会认为是“误解”或“困惑”或“迷信”。不迷惑,离惑,信义,迷惑,这就是智慧。

比如犯错的人可以改正,犯了罪的人可以忏悔悔改。一旦开悟,就可以“放下屠刀,当场成佛”。 “放下”就是智慧,“放下屠刀”就是改正、破除妄想、破除妄想、纠正信念。 “在地上成佛”就是觉悟(顿悟),也就是悟道。

可见,智慧比智力高一个层次,而且高出很多。高在哪里?有智慧的人可以超越自我,也可以无我而无我。无私无私,头脑清醒,这就是超个人意识。这就是雷蒙德·帕尼卡先生所说的,“到另一个层次的现实,到另一个深度。”所以:智能就是智能,属于个体意识。智慧就是启蒙——去了解、去领悟,是超越个人意识的。

3.智慧即世间法,智慧即世间法

在2000年的中国思想史中,儒家讲成圣,道家讲成仙,佛家讲成佛。是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但是,在人间,有一个词是最真实、最活跃的:这个词比火还热,比铁还强,比丝还硬,比海还深,比喜马拉雅山高,比雅鲁藏布江还要长。此言能动天下,能哭鬼神,能震风雨,能贯古今。这个词创造了人类的文学、艺术,一切精神文化创造,甚至美学和心理学都离不开它。这个词是什么?不用我说了,大家都懂的。

鲍姆加顿(1714-1762)),被誉为“美学之父”,曾简称为美学“情感科学”( )。心理学认为知识()情感() 在意志()的三个心理要素中,“情”是最能动的。它可以忽略认知,控制意志,几乎成了主人。也就是说,知识和意志在情感面前往往是格格不入的。有用。 “爱”的能量很大! “人生唯爱不死”。

对于“爱”二字,唐显祖说:“生者可死,死者可生。” ” 李清照为此惊呼:“这一次,真是一个伤感的字眼!曹雪芹“读了十年,增删五次”,书没写完,她就死了。你看佛家智慧三境,谁能把这个词解释清楚?

但在生活中,人不能理性,不能任性。一旦情绪化,肯定会出现问题、大麻烦,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后果。在人类世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情与理的斗争,而情总是无法战胜情的。为什么?大家会说自己有见识,讲道理,很多人有备而来,“讲道理”只是半个道理。而“智慧”的另一半,也就是“智慧”,也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那些在情感面前被一一打败的英雄英雄、权贵、学者、专家、才子佳人,不是因为不懂“道理”,恰恰是因为他们只懂理性,缺乏“智慧”。没有智慧和理性,我们怎么能克服顽强而执着的情绪呢?

世界上的爱是什么?什么是爱?爱的果实是什么?只有佛教最清楚地揭示了这一点。佛教绝不是无情的,它从不否认情感。佛教是最感性的宗教。 “菩萨”(),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悟的众生”,即觉悟的众生。修菩萨道,修菩萨行,就是帮助众生开悟。佛教讲慈悲什么是智慧?——佛教学者的见解一智慧是什么?,慈悲就是爱。佛教教导说,如果你超然,你就会快乐,如果你超然,你就会快乐。佛教讲救度众生,救度众生是情。但如何解脱众生?这与“智慧”是分不开的。慈悲与舍,乐舍是慈悲,乐舍是智慧。离苦得乐的前提是离惑,证悟真理,这就是智慧。如何解脱众生?佛教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耐、精进、禅定、般若)。第六般若是指导、课程、掌舵者。所以,六度的核心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

另外,佛教的智慧也叫“如实观照”,即如实观照人生,如实观照世间真情,如实知世间生命的真谛。是。这种智慧来自前五个层次:持戒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树立高尚的道德,增强人格的力量。定起于戒,慧起于定,所以这种智慧来自于修行,来自于修行,来自于禅定。戒、定、慧的关系也可以简述:戒是心的防卫,定是心的修,慧是明的心。可见,智慧是心的证悟,是心的知识,是通过学悟而得的。这样的智慧,当然是在这个世界之外,在这个世界之外。在这里,有什么复杂无法解决的?有什么是你无法克服的吗?怎能与世间的智慧相提并论?

“智慧”这个词,很多人都用过。在新闻媒体中,我们经常看到所谓的“政治智慧”、“军事智慧”、“外交智慧”,何况“智慧”还被运用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和工程。当然,这个词有其特定的含义,也可以指其杰出的成就、杰出的贡献、值得模范的人格,我们无需进行语义上的区分。

至于哲学家、神学家、宗教学者、思想大师、文化名人,他们的手中似乎变成了“智慧”的化身,或者手中似乎有一把珍贵的钥匙,可以打开大门到智慧宫,是的,苏格拉底有苏格拉底的智慧,耶稣有耶稣的智慧,穆罕默德有穆罕默德的智慧,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也有自己最动人的智慧。

然而,我在这里,不可能把智慧放在东西方文化史和思想史中泛泛而谈佛家智慧三境,更不能用粗俗的方式把“智慧”当成理发椅。它适合任何人坐在上面。尽管哲学家雷蒙德·帕尼卡( )有句幽默的说法:“今天的智慧概念与其传统形式相比有些扭曲……它在这个时代的技术统治中被扭曲了,被科学的世界观……我们不再熟悉智慧的真面目,智慧的真面目隐藏在智慧的浓妆之下。”但是,我认为读者已经能够理解“智慧”这个词的各种用法。使用,搞清楚,语法和修辞中的“智慧”,以及人们日常口语中使用的“智慧”,尤其是我将在本书中介绍的佛陀的“智慧”,它们既有联系又有本身的内涵,三者绝不相同。这就像是说女性和男性根本不能等同于女性和男性。

先生。南怀瑾曾指出:“世间法为富贵至上,故为五福之一,财为其中之一。神法是悟道智慧成就,故佛法依般若(智慧)解脱。”这是极好的比较和概括。

标签: 智慧聪明佛教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