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典《云笈七签》:清静为天下正
道教经典《云笈七签》: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无为”,其中“清静”指清心寡欲;而“无为”则指的是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清静无为是春秋时期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同时也是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
道家思想的早期来源和主要内容之一,形成于西汉初年。由于当时经过了多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所以统治者就达成了共识,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方针。当时的道家学派被称为黄老学派,该派尊奉黄帝、老子为创始人,认为统治者施政需简单,不应多生事端,实行统治的前提就是尽量不要惊扰百姓,只要做到凡事顺应自然,老百姓自然会安分守己,社会就会稳定。而当时的道家学派则因此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其主张是心灵虚寂,坚守清静,消极无为,复返自然。
所谓清静,根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的解释: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家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所谓无为,就是应该顺从自然发展而自化,不加以人为的影响和干预,来源于《老子》里的说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另一部经典《庄子·天地》也说: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意思就是说,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础,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宣扬治理天下要顺乎民意,与民休养生息。总的来看,把二者结合起来解释,所谓“清静无为”就是克制外欲什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什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不加强制。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就是说人若清静,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在老子《道德经》中“清静”、“无为”是两个颇相类似的范畴,同时,它和“寡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道”的部分表现。在后来的道教中常以它的“无为”或“寡欲”作为一个连用的术语,如道经中所说的“清静无为”或“清心寡欲”。
人来到凡尘世界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希求、奢望、情感等,这就是欲望。对于修道之人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修道的绊脚石。所以道教强调“清心寡欲”“遣欲坐忘”,追求物我两忘,摒弃智慧和思绪,澹泊无思,无忧无虑的超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从忘形、忘利,以致于忘心。
庄子曰:“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见《庄子·则阳》),即是达到无知无欲,无染无秽,无他无我的状态。这时人的心情十分平静,没有丝毫杂念,即清静寡欲。达此地步,人体纯静,“慧心明鉴,智体无疵”(见《道德义枢·法身义第二》),若能常清常静,“天地悉皆归”(见《清静经》),即与道合真。《盘山云栖王真人语录》曰:“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就是说人若清静,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
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个与它相对的名词,那就是“浊”,并且还有着相生相化的关系,老子曾说过: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于万物之中道教经典《云笈七签》:清静为天下正,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道教经典《云笈七签》:清静为天下正,和光同尘,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谁能除尽后天的七情六欲,荡尽尘俗的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炁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虚明体性,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其性顺物而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据《道德经》第十五章文意译。这段话说的不仅是道教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清静功夫,就是说,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如何去避开尘世,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更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会见到光明。老子认为这都是“道”的表现。对此,《清静经》则说得更直接了当,它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指出“清”和“浊”是“道”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侧面。
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态;在人生观中,“清静”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就清与浊这两个方面而言,后者必须服从于前者,因老子是本着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宗旨来阐述大道的,所以修炼生活也必须与自然相协调,这样才能以万物养育群生。故而《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说明“道”的“清静”,不但要“清静”,而且要“常清静”,要“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应常静”就是“清静”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修炼的最高境界。“常清静”在道经中又叫“真静”,就是要“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能够“唯见于空”,并且“观空亦空”,最后达到“湛然常寂”。
然而,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其意与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相对,指遵循自然,按照天道的法则办事,不妄作为。简而言之就是天道自然无为什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人法道也应当无为。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治”才是“无为”的真正的宗旨。《老子河上公注》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可见“无为”既是修身处世的原则。又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修炼的角度看,“无为”就是道教人生哲学的主要原则,也是做到返本还原的主要方法。《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为者,因物之所为。”进而《淮南子·诠言训》又举例说:“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患,可谓无为矣。”并且强调“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莫从己出也”(见《淮南子·主术训》),指出“人无为则活,有为则伤。无为而治者,载天地,为者不能有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见《淮南子·说山训》)。所以圣人内修其本质,而不外饰其华表,保养精神,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淡然无治而无不治。据《淮南子·原道训》意译。从以上所言可以看出,《淮南子》修身思想中的“无为”就是顺应天道自然而不妄作为。前面所说的“寡欲”是与“无欲”、“不欲”相类似的名词。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在老子的思想中,对于“人欲”的节制,是非常重要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的这一认识,是从他的“道”中体现出来的。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说: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它化生万物,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而不加以宰制;它不求名利,无私无欲,可称它为“小”,万物归附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可称它为“大”,由于它从来不自大,所以能够成就其伟大 (据原文意译)。他说,“道”的伟大是说不完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万物归焉不辞;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无欲”,但圣人务小而不务大,而结果却能成其大。他认为“道”的本来面目就是“无欲”,“无欲”的后果是成就了“道”的伟大,所以他主张“寡欲”。可见老子认为“少私寡欲”是修真的起码基础。
而“清静无为”对于现在的社会上的人来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屈指可数啊!清静无为被很多人所追求,可是却没有人能达到“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不加强制。”的清静无为的境界。因为现在的人充满了太多的欲望、自私、自利,金钱、权力、荣誉等对他们的诱惑力太大了,以至于太多的人早已经迷失了自我。所以老子所提出的清静无为,假如可以让所有的人都可以读懂的话,并能够作为自己最大的追求的话,那么清静无为就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正面效果了啊!可惜的是目前为止,这个希望也只能是一种奢望了啊!然而老子的无为的思想,在今天看来客观上也有它的负面影响,但不能被无限夸大,如其所提倡的“愚”常被今人理解为愚民政策,对“为道”、“为学”的区分也常背后人理解为对科学知识的否定,“无为”有常被今人消极的理解为“不为”等等。
所以作为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中的积极成分,继承和发扬对时代发展,有所启发、有所创新的成分,造福现代社会。摒弃那些在现在社会中已经落后的,过时的思想。因此我要客观的、综合的去评价老子的“清静无为”的思想。以便更好的去应用老子的思想,造福于社会!
随便看看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7-25道家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道德经与庄子南华经
- 2024-07-24老子其书:传统文化专题讲解教学培训课件,丰富汉语内涵的经典之作
- 2024-07-24道家学派思想:老子与庄子的自然无为之道
- 2024-07-11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领悟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
- 2024-07-10老子的道:自然规律,不可改变,只能认识和利用
- 2024-07-01老子管理思想: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
- 2024-06-22道家思想: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考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 2024-06-01老子与孔子:道家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 2024-05-31老子:蕴含哲理与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 2024-05-21道生一,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 2024-05-15老子雕像道家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哪几点?(值得一看)
- 2024-05-142500年前,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经》先河
- 2024-05-13南怀瑾老师:《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
- 2024-05-12不二和尚: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本化进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2024-05-06(培训讲师)李清泉:如何应用道家思想修炼企业家商道智慧?
- 2024-04-22道德经老子(约前580—前500)
- 2024-04-21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生平事迹详细描述
- 2024-04-21老子的真实姓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
- 2024-04-11(每日一题)《老子》的法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