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等闲之作之夷也也
《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等闲之作之夷也也
《儒道与现代社会》,方旭东着,中华书局,2022年1月版,375页,48.00元
三年前,笔者阅读了方旭东教授的著作《新儒学的本质解读》,并参加了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的新书座谈会。当时我特意指出,作者将生活经验融入儒学的阐释当中,不只是普通的学术讨论作品,希望以后不要拘泥于死板的模式当前学术论文的数量,将更加灵活、多样和现实。今年年初,当我读到徐东教授的新书《儒家道家与现代社会》时,我深感这本书就是这样一部不负众望的杰作。徐东教授以“分析儒学”闻名学界,此书再次体现了分析儒学的特点。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以礼教道德为核心的文明之地,中国之外是野蛮人。然而,当近代中国世界与西方世界发生碰撞时,中国人开始睁大眼睛看向另一个世界,并逐渐发现西方世界也有文明的元素,这与当时的野蛮人不同。过去的。严复曾说:“今日之夷,非远古之夷。” (《论世界的急变》) 西方世界在神器技术、法律法规乃至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其水平甚至高于中国世界。开始了对西方文明的系统、不断的引进和吸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引进和吸收,最初是器具和技术,其次是规章制度,最后延伸到思想和文化,从而开始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进程。儒家、道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大大小小的传统,要想实现现代的转型发展,就需要与西方思想文化对话、交融。基于这一思想,作者引入西方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女权主义、动物保护主义等理论,对儒家和道家的忠孝节和动物进行了新的诠释,显示出作者既有温情又有情怀。沉重的传统关怀也有现代视野的反思和批判。正如他所说:“作者对儒家不是‘道歉’,而是分析或推测。这种分析或推测,本质上是一种对儒家和道家的重新诠释,也是一种思想实验,也是一种思想实验。是实现当代儒道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唯一途径。” (“前言”")
中国传统社会是由君臣、父子、夫妻、长子、朋友五种基本社会关系支撑的。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忠孝节,这三个核心价值观对应着君臣、父子的关系。子、夫妻,是五种关系中的前三种,正如作者所说:“‘忠’包含‘君臣’的道德,‘孝’包含‘父子’的道德。 ’,而‘节’涉及‘婚’的道德。”(《前言》)西汉时,为了突出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的重要性,董钟书将这三组关系命名为“三张牌”,并站在天上对此进一步阐述:“凡事相得益彰。 . . 妻子是丈夫的结合;儿子是父亲的结合;大臣是统治者的联盟。 . . 子与父,君与臣,臣与君。君臣之义,父子之义,夫妻之义,皆取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阳不独独,其始不应奉献,其终不应分功德。两者皆有之意。”“王道三义 《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等闲之作之夷也也,可从天上求。”·奇艺)
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为阴阳。阴阳虽分,却相含,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是的,虽然君臣、父子、夫妻是分开的,但它们也相互包容,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纲是五缘前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古代,三纲与三缘是可以互换的。义。父子相亲,夫妻相和。”朝鲜王朝编纂的《三证行史序》中说:“有五通天下,三引为先。 ”作者还指出,“天下五道”是指君臣、父子、夫妻、昆帝、朋友五种关系,“三正”是指君臣、父子、夫妻、昆帝、朋友的五种关系。 “君臣父子夫妻”。(《前言》)
但另一方面,自董仲舒以来,三本主导又有另一层含义,即阴阳不完全相等。君、父、夫在主,臣、子、女在从。又阴贱,为天之治。”(《春秋番录:天辨人》)“子为父命,臣妾为王命,妻为夫命。 。”(《春秋番录:遵命》)东汉班固在编《白虎通》时,也介绍了魏书的说法:“何谓三义?他们是君臣,父子,夫妻。 ……故《汉文·贾》曰:‘君为臣之君,父为子之君。 “夫为妻导”(《三卡六志》)“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特别强调了君子的主体地位。君、父、夫,凌驾于臣、子、妻之上。一方面,近代以来,它已成为反对公民权利平等的根据,正如张之洞所说:“所以,如果你知道君臣之道,公民权利论是行不通的;若知父子之道,则父子同罪,避丧祭之论行不通;知夫妻之理,则男女平权之论行不通。 。” (《励学·内章·明纲》)因为这句话与现代平等社会格格不入,因此饱受诟病。现在很多人把三张牌理解为统治者、父亲、父亲的单边统治秩序。夫对臣、子、妻,却忽略了君臣、父子、夫妻相互包容合作的意义。
面对受“现代性”洗礼的青年学生,如何将“忠孝节”这些散发着“陈腐”气息的“老字号”变成他们所应有的“新字”开心又容易接受?成为作者思考的焦点。 (《前言》)作者的做法是把“为什么忠诚”换成“政治义务怎么可能”,“为什么孝顺”换成“成年子女对父母有什么义务”,“贞操的现代意义” 什么是“什么”被“儒家女性观”取代,使这些古老的问题呈现出现代的风格,本书的主体部分也随之展开。
作者首先考察了儒家和道家对政治义务的看法。政治义务来自西方,相当于传统儒家和道家的君臣关系。然而,在西方,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关联的。在中国传统中,权利意识相对较弱。基本上,义务问题只是从一个维度来考虑,重点是君臣之义。作者以孔、孟、荀为代表,探讨了儒家的政治义务观,认为孔子所说的“长幼之分不能废”、“鸟兽不能同归于一”。群。”在政治哲学中,属于“自然责任论”和“群论”。这意味着人与生俱来对一个社会群体负有政治义务,而在中国古代,君主是国家或政府的化身,这使得君臣之义成为普遍的、合理的存在。孟子也肯定了君臣的义,但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的政治义务观类似于“契约论”,其“不召臣”的教导表明,臣没有义务服从。统治者无条件。这个条件是国家为他提供保护。荀子从人的自私会导致战争的角度来解释孔子的政治义务观。只有服从统治者,人们才能生活在一起,彼此和睦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显然认为荀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这可能颠覆了孔孟相呼千年的说法,人们不禁担心孟子的命运。不过,作者也指出,“契约论”的含义也可以从孔子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中得到解读。互为因果已经更接近于“契约论”的思想,所以孔孟也可以是孔孟。由此可见,孔子不愧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后人的许多思想都可以追溯到那里。儒家、孟子、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儒家。当然,没有问题,但它们并不完整。宋代以后出现了新的儒学,即宋明理学。宋明理学门类庞大,流派众多,思想多样。笔者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将其浓缩提炼为“万物仁于一体”。 “仁”就是“人”,即一个人对他人有义务,他的政治义务是沿着孔子思想的方向发展的。实践“万物仁”的主体是“大人”和“君子”,所以在这种“一统论”的背后是一种“精英政治”。通过以上概括和讨论,儒家的政治义务观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于道家的政治义务观,笔者以老庄为代表,将老子的基本命题概括为“不争”,而消除“争”的根本途径是“无知欲”,即,不要有欲望,在政府的情况下,政治应该尽量不要有任何积极的作为,也就是“不作为”。国家越小越好,政府越无所作为越好。作者还念出了老子的潜台词,如果可能的话,不要国家,不要政府,不要做国王,这就引出了庄子的政治义务观。庄子否认有所谓的“政治义务”,无论是改变当下的黑暗政治,还是实现个人愿望,都不构成从政的理由。积极参政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感悟于对比,履行所谓的“政治责任”最为重要。下贱的事,人应该做的就是好好照顾自己的生活,也就是“完全的健康和幸福”。儒家圣人尧舜,其实与盗贼无异。他们不认为生命是宝贵的。与“禁用”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除老庄外,作者还将《论语》中的隐士作为道家进行了讨论。孔子时代,道家还没有形成一个学派,老子只是一个传奇人物。 《史记》中,有老子、李二、老来子、太师丹三人,司马迁并不能完全确定是谁。老子只能感叹:“老子是个隐士。” (《史记·老子韩非传》) 作者将《论语》中的隐士归类为道教,显然不是以流派为依据的。在笔者看来,儒家道家和道家其实代表了人类两种不同的理想或冲动。前者希望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享受高度发达的文明,而后者追求孤独,希望独处,拒绝过度的文明。 (《前言》)也就是说,儒家和道家的意义不仅限于学术派别,而是实际上代表了人类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华文化。 ,可以说“进是孔孟,退是老庄”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两个方面。
如果说政治义务讲的是政治哲学,那么作者所讨论的孝道就具有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双重性。孔子提出“孝仁至忠”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感悟于对比,从子对父的“孝”,衍生出臣对君的“忠”,孝政学由此建立。 之所以能这样推论,是因为“孝”的本质是“对上级的尊重”,可以培养顺从的习惯。对此,“孝”造成了不平等的关系。在这个扩展之后将形成一个权威的社会。由于孝道的双重性,“孝”与“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 “父藏于子,子藏于父”尤其受到现代人的诟病。作者指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提倡一种对亲人的忠诚和爱,“隐”是保持沉默,不主动暴露,不暴露。作假证据,别人可以揭发,但儿子不应该揭发。这是儒家所强调的人生底线。诚然,如果近亲互相揭发防备,社会就会彻底崩溃,发生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关于“孝”的实践,笔者对“三年丧”引发的孝道争议进行了多次探讨。载我试图从结果论中提出反对意见。 “公平游戏责任”理论被用来论证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孝道的义务,这一理论在近代受到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自由意志”理论的挑战。既然父母选择生孩子,那么他们就有责任抚养孩子,直到孩子长大独立,而孩子作为自由的个体,在长大独立后没有义务赡养父母。从西方权利和义务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孝道建设确实面临着很大的理论困难。关于“丧三年”的期限,笔者做过很详细的调查。儒家在坚持其基本理念的同时,在不失灵活性的情况下,在现实中进行了一些适应和调整。后世将其实际长度缩短至二十。五、二十七个月,也采用“改日为月”的方法进行改换,或者用“心丧”来补充甚至代替实际的丧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感悟于对比,这样这种丧系统就更合适了民心相传,其中所体现的“忠”“孝”价值观也深入人心。如此看来,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并不是冷死法则,而是还是很温暖的。佾”)这不能简单地用“食人之礼”来概括。
道家不认同孝道,所以很少有正面的讨论。笔者以《庄子·盗志》为代表,探讨道家对孝道的批判。孝道与儒家所倡导的其他道德一样,被批评为虚伪。一方面在道德实践中脱节言行,欺骗自己和他人,另一方面又以道德为追求名利的工具。道家以保全身体、维持生命为根本,任何为了追求道德而牺牲生命完整性的选择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它对孝道的批判并不直接指向单纯无私的孝道。孝顺成为社会评价机制,与利益分配挂钩,导致虚伪和道德败坏,扭曲人性。正如《庄子·人间》所说:“德有名 《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等闲之作之夷也也,知无争”。这种指责并非空穴来风,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在“孝道”盛行的东亚国家,也存在着反人类的孝道事实。
如果作者所讨论的政治义务和孝道问题分别对应于传统的儒道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那么接下来讨论的女性问题对应于传统的儒家和道家。夫妻之间的道教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女性获得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和提高,女性问题也越来越重要。 儒家对女性的理解是建立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服从阳的模式之上的。第一个美德,在一夫多妻制下,构成了女性对男性忠诚的事实上的义务。道家也用阴阳模型来理解男女之间的关系,但认为女性的东西比男性的东西更有力量。老子对女性的仰慕是建立在承认女性地位低下的前提下,他并不觉得卑微有什么不好。儒家的女权观不符合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自然不受女权主义的欢迎,而道家的女权观其实也不是女权主义。作者认为,理性健康的女权主义要求男性尊重男女之间的差异,同时要求男性不要以男女差异为理由歧视女性,以及儒家的差异观可能提倡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后天建构的人,将其视为一种“本质主义”的性别观,导致本质的存在,尤其是个体的存在。近代以来,儒家的女性观饱受诟病。尤其是程毅“饿死是小事,不听话是大问题”的说法,更是被指责为“杀人不眨眼”。就程毅本人而言,他并不以再婚为忌讳,儒家也从来没有在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追求过死板的贞操观念。而且,儒家的道德不仅针对女性,也要求男性遵守道德,更多体现在对臣子的忠诚度上。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深,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动物保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基于对传统儒家和道家的现代诠释,作者也需要面对和回答这个问题。在动物的使用上,儒家和道家都诉诸“自然论”,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儒家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使用动物的理性,而道家认为动物天生自由,人类对动物的使用不符合其自然本性。对此,儒家还是可以面对现实,而道家则过于理想化。儒家从孔子的“伤人,莫问马”,孟子的“君子远离厨房”,到朱子的“爱物”,即对动物的爱,即看得见、听得见、深沉的爱。浅薄,而“仁爱之人”是动物之爱。人的爱不受知识的限制,“心”无所不在,“情”无所不能,再到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唯有真情自有厚度”,无一不重视。以人的伦理道德去培育仁爱。同时,它并不否认热爱事物的合理性,更不将其视为死板的教条。古代社会的生产相对简单,环境问题和动物保护问题并不突出。这是由历史和“我所见所闻”形成的,但儒家的同情和同情一定会反思这些问题,并激励现代人。
作者的个人兴趣和研究专长主要在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推动了对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和阐释。它的现代改造体现了作者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本书是在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并没有以教科书式的方式教授儒家和道家,而是想强调儒家和道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影响力,避免成为博物馆式的展示。这就需要努力用儒家和道家去思考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使儒家和道家能够从理论到方法,从知识到能力,从而能够用儒家和道家来思考和应对实际问题。 . “变旧为新”。例如,孟子的“性善论”导致“以信为前提,胜于猜疑”,可以启发人们思考是否可以建立一个以人的善为基础的信任社会。自然。虽然“三年不改父道”、“父母在,不远行”等字面意思已经过时,但今天可以理解为“父辈所形成的优良传统,继承良好”,“孩子在选择职业或父母在制定个人计划时应适当考虑。”
在散文中,作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包括细密的典故考证、细密的故事案例分析、生动的诗剧。都是真实的亲身经历,读起来充满兴趣,没有普通学术著作的昏昏欲睡感。与美国法律中的沉默权一样,作者引用了美国电视剧《侦探猎人》的经典台词,并从1966年美国最高法院“米兰达诉亚利桑那”的判决中进行研究。为阐明孟子的“契约论”政治义务观,笔者以“不召臣”这一颇具戏剧性的故事为例,逐字分析。又如通过分析莎士比亚的《奥赛罗》的情节和诗人北岛的“我不相信”的呼喊,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很脆弱的,而“善性论”只是一个前提充其量是相信别人。 ,要相信人是好的。通过引用鲁迅的《诺拉走后会发生什么》和英国作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来说明女性独立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地位。作者对“仁者合一”、“仁”与杀生、孝道为何而立、现代社会面临的困难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都是建立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现实生活经历的基础之上的。对同事和未来的学生都会起到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作者运用西方诸多理论对儒家和道家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未来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女性问题、动物问题等前沿话题可以继续深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儒道与西方相关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运用这些西方理论进行理解和评价时,难免会出现恰当性的问题。例如,笔者认为孟子的政治义务观类似于“契约论”,并用“契约论”来讨论孟子关于君臣双向关系的理论,从而引出一些后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比如孟子的“契约论”与西方的“契约论”有何异同?中国的“契约论”是在孟子之后消亡了,还是继续发展下去了?西方“契约论”的起源和形成其实很复杂。既有罗马法法律意义上的契约,也有基督教中的神人契约,还有近代以自然法为基础的社会契约。 “契约论”虽然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当今西方契约社会的基石。用“契约论”研究中国思想,一方面要面对西方“契约论”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要注意中西方“契约论”的差异。 通过比较中西“契约论”的异同,梳理中国“契约论”的起源和发展,进而建立现代中国“契约论”。市场交易和商业信用都是以合同为基础的。
另一个例子是“性善论”。作者认为,充其量只是一个前提。要相信人是好的,在现实中未必能证明。它主要是一个位置或设置,这对人们来说可能更合理。 这显然是基于西方哲学立场的结论。熊十力和冯友兰当年就这个问题争论过。冯友兰说良心是个假设,熊十力大吃一惊:“良心是个陈述,你怎么说是个假设!”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牟宗三,他一直记在心里,并用它来证明人类有理智的直觉,这是道德的基础。形而上学的实现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如果“理论“善性”只是一个更合理的设定,儒家的功夫理论是如何展开的?是否有必要知道至善的本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键区别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介绍了西方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理论,并将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另外,如果能介绍一下阮极、嵇康等在道教中非常突出的魏晋玄学人物,那就更充实了。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东汉以后,为了应对外来佛教的挑战,道教与求仙、炼丹、医学、占卜、星象炼丹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道教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无疑是“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道教不仅存在于遥远的江湖之中,而且存在于庙宇之中。朝代也受到许多皇帝的崇拜,成为“伟大传统”的一部分,这使问题更加复杂。道教门派众多,思想多样,也吸收了儒家和佛教。如果也纳入讨论,恐怕会超出这样一本书的容量。
随便看看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