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综合儒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各有特点

【知识点】综合儒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各有特点

“儒学”最早由孔子提出,指掌管教育和文化的职业,后来成为文化的总称。后人称孔子创办、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学派为“儒学”。综合儒家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德为本,正于天下”。

墨家创始人墨翟曾入儒家,但不满儒家麻烦的“礼”和合唱式的声乐,不赞成儒家厚葬长丧,反对儒家命运论,所以他成立了一个新的说,聚集弟子讲学。墨家不仅是一个独特的学术派别,而且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

当时儒墨两派又名仙学,两派弟子遍布各地。但这两个派系的阶级立场明显不同。孔子旨在维护衰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而莫迪则反映了崛起的“农民和工人”小生产者的需求。彼此的利益是对立的,所以两派形成对立面。由于儒家和墨家的立场不同,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也相互对立。儒家主张“有爱有别”,墨家主张“普爱”;儒家信“命”,墨家信“非命”;儒家鄙视生产和劳动,而墨家则强调“不靠实力者不生”;儒家是节俭的;儒家严于义利,墨家崇尚“义利”;儒家格言是“穷人自利,成功则天下大事”,墨家的格言是“上上下下,以利为利”。世界做到了”等等。因此,这两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各有特点。

(1)关于教育的作用

儒家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教育是一种统治手段,同时凌驾于政治和法律之上,它可以影响和征服人心,产生一种道德信仰,从而达到“以德治国”的效果。 ”。 “道为治,以治其治,民自在无耻;道以德,以礼为耻。”与此同时,提出了“人性论”。尽管这一时期对善恶本质尚无共识,但儒家都一致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为“仁政”和“德政”提供了基础。理论基础。而墨家则从人性平等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教育的作用。墨斋说:“行于世间的人,知之甚少,而世间传道者,功德多。”对社会而言,教育通过使世人“知义”来实现社会的完善,即对人的教育是一种对社会的利除弊;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反对命运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宿命论”。

(2)关于教育目的

儒家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君子具有忠勇的品质,这体现在教育上“为官而学,学则为”。你将成为一名官员。”这说明学习是做官之道,并且特别强调只有“优秀”才能成为“官”,也就是说,只有学习优秀、德才兼备的人才可以当官,体现了儒家的唯贤论治思想。 “培养人才”的主张使老百姓参与政治成为可能。这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是官本教育模式。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为各类官员培养人选。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将教育与政治结合起来。

墨家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圣人”或“君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为承担治国利民的责任做准备。作为一个圣人或一个学者,必须能够“德高望重,言语辩论,道教博学”。在这三种美德中,美德是第一位的。这与儒家所说的“学者虽有学而行之本”颇为相似。但墨家强调的是“强者助人【知识点】综合儒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各有特点,富者助人,道家劝教”,这与儒家不同。关于言说,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的时代,一个论点能否有道理,能否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的权力兴衰。能够到处跑讲道,改变社会风气。君子也要“好学好学”,所学的不仅是墨家的中心思想,还包括对技术的掌握。总的来说,墨家要培养的圣贤,必须有“普爱”的精神,善于辩论,明辨是非,通晓道家,利于天下。

(3)关于教育对象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平民普及教育的人。儒家认为“性相相近,习相相远”。人的性情本来是相似的,只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人的不同。否定人的等级差别,首先提出“没有阶级”的教育思想。孔子不仅提出要求,而且还付诸实施。孔子弟子构成复杂,人数众多,来自社会各阶层,被称为“三千弟子,七十智者”。

墨家代表“工农”的利益,说明“工农”是墨家的主要对象;但墨家所倡导的以“普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却表明墨家的教育对象是全社会的。

(4)关于教育内容

先秦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道德和文化知识,其中政治道德教育是重点。子教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行、忠、信”都属于道德范畴。 “文”一部分属于德育,一部分属于文化知识。可见,德育在整个儒家教育中占有首要地位,文化知识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德育服务。儒家教的四大教材分别是《诗》、《书》、《礼》、《乐》。

墨家讲授“博爱”和“不攻”,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技能的传授。墨家弟子大都出身于“工农业”,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积累了各种经验,增长了许多科学知识。 《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缺》、《小缺》等篇章,大概是墨家后学在百家争鸣中的结晶思想流派,讨论辩论,不断总结和改进。涉及认识论、名学、几何学、力学、光学等,其造诣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也丰富了墨家的教育内容。

(5)关于教学方法

“学知”是儒家教学的主导思想。学习是求知的方式和唯一的途径。从学习开始,通过学习思考和行动。启迪引导,因材施教,好学,实事求是,也是儒家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法。比如“不生气就不发,不生气就不发”。另一方面,墨家在教学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关于知识的来源,墨家提出:“知:听、说、亲”。在这三种知识来源中,“知”“知”中的“亲知”和“听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因为“知道”往往只能知道一部分,而“传闻”往往不可靠【知识点】综合儒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各有特点,所以要重视“知道”,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的认识。关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和检验认知正确性的问题,也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方法,即“有原创者、有原创者、有用者”。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注重逻辑概念的启迪。墨斋善于讲道。除了谈论诗歌和书籍,他主要借鉴他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经验。被别人接受。墨棣还特别注重“强人”的积极教育态度,这与儒家“闻之学,不闻之教”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6)关于德育

在儒家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道德观念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来进行的。在德育过程中,首先是道德知识,即能够辨别善恶、是非,进而形成道德信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儒家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德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儒家德育的主要原则是:决心、克己、实践、中庸、内省、改革。

墨家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的首位。他高度重视劳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一些思想道德品质。他主张“靠实力的人会活,不靠实力的人不会活”。他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崇敬节俭而崇尚简朴,贪食怠惰”。德育的进行在于言传身教,在感化中。

总的说来,先秦儒家是一个教育、道德、政治的教育体系,教育是基础。 “不厌学则治己;不厌教则治人。”自治就是修身儒家思想的核心,属于道德的范畴,是通过学习来培养的。即道德教育转化为政治范畴,从教育中得到培养,政治教育也在转化。儒家希望通过德育达到治理的目的。作为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体现了美国政府积极加入世贸组织的理想。墨家的德育、论证教育和科学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积极因素,那就是重视实践,联系实际。墨家强调言必信,行必有果,言行一致,言必成。墨家反对“说多而无为”,认为多说多说,不付诸实践,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只有“以身作则”,也就是引导实践,付诸行动,才能成为“有同情心的学者”,以实际行动教人。

标签: 儒家国学墨家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