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讲究“行善积德”,正如《易经》中所说

儒家思想讲究“行善积德”,正如《易经》中所说

儒家思想讲究“行善积德”,正如《易经》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但是道家思想并不主张人们主观地去做善事,因为这样都是刻意作为道家的无为思想是什么意思,与“无为”和“道法自然”相违背。

就如老子《道德经》第2章所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儒家思想讲究“行善积德”,正如《易经》中所说

道家思想更加辩证看待人类社会所理解的善恶、美丑,它希望人们少一点傲慢与偏见,多一点理性与平和,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大道

儒家思想讲究“行善积德”,正如《易经》中所说

因此,老子在第3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五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曾几何时,儒家创始人孔子去拜访老子,向老子请假关于礼方面的知识,却被老子泼了一盆冷水。

老子说道:“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儒家思想讲究“行善积德”,正如《易经》中所说,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

既然老子如此不看好儒家思想仁义道德的那一套做法,为什么在《道德经》中多次强调“善”以及“善人”的说法呢?(善字出现了50多次)

而且,《道德经》第79章更是说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即: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那么请问:老子眼中的善和善人,到底指什么呢?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道家的无为思想是什么意思,老子口中所说的善不是“善良”的意思,因为老子压根儿就不信儒家思想那一套自欺欺人的把戏。

其实,老子眼中的善更多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而善人就是指善于顺应大道的人。

儒家思想讲究“行善积德”,正如《易经》中所说

所以老子才说“上善若水”,即:最擅长顺应大道的人,就像水一般,滋润万物,但是不与万物争名夺利。

为了让大家知道“善”是善于的意思,老子专门总结了7个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即:大智慧的人儒家思想讲究“行善积德”,正如《易经》中所说,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解释也应该是:天道没有任何偏爱,但天道经常帮助那些善于顺应大道的人道家的无为思想是什么意思,正所谓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道德经》第27章也谈到了: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这里所说的“善人”和“不善人”,也可以理解为:善于顺应大道人,以及违背大道的人。

在老子看来,懂得“道法自然”,顺应大道人,便是真正的“善人”;

反之,不懂道理,逆天而行,违背天道的人,便可称之为“不善之人”。

中国人脑子里面往往都有两套思想:一个是儒家思想,指导我们高情商做人;另一个是道家思想,指导我们高智商做事。

儒家思想强调“善”,是为了行善积德,凝聚人心,在“人道”上占据主动;

儒家思想讲究“行善积德”,正如《易经》中所说

道家思想强调“善”,是为了让大家做人做事符合“天道”,继而得道多助,事半功倍。

可见,儒家的“善人”和道家的“善人”是不同的:前者指心地善良,后者指善于顺应大道。

这一点是我们在读道德经,学习道家思想的时候,也特别注意的。

要不然,我们就会感觉很矛盾、很困惑:

为什么老子说“天地不仁”,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呢?

大家眼中的“善人”是如何呢?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