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蓑雨人生中的东坡思想怡

蓑:蓑雨人生中的东坡思想怡

蓑雨人生中的东坡思想

赵韵怡

【摘要】苏东坡,作为北宋的政治家,历仕五朝,期间可谓宦海浮沉、历经磨难。作为文学家,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本文将从苏东坡的“蓑雨人生”入手,以哲学的角度探讨苏东坡旷达的人生思想,即超脱的生死观、超然的时空观、淡泊的取予观和爱民的从政观。

【关键词】苏东坡;蓑雨人生;东坡思想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曾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尽管一生曲折,但是他那种“一笑置之”的旷达精神照耀着千年的中国历史。本文拟从大文豪苏东坡坎坷人生路入手探讨他丰富的人生思想。

蓑:蓑雨人生中的东坡思想怡

一、超脱的生死观

1.1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古代的臣子,多是非常讲究进谏的方式方法的。伍子胥向昏君进谏被杀,比干也进谏被杀,而当时年轻气盛的苏东坡,初生牛犊不怕虎,直面王安石的青苗法,上书告诉皇帝:“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臣不知陛下所谓富者富民与?抑富国与?”他一步步提醒皇帝:“近青苗之政,助役之法,均输之策,并军搜卒之令,卒然轻发;今陛下春秋鼎盛,天赐勇智,此万事之一时也。”苏东坡反对青苗法的文词可谓有理有据,文章抨击大胆蓑:蓑雨人生中的东坡思想怡,鞭挞深刻,警示清楚。对王安石、对宋神宗,都有所抨击,直言进谏,表现出了苏东坡在为民请命时不顾个人安危,不怕触怒龙颜和权贵的牺牲精神。

1.2乌台诗案,凤凰涅槃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苏东坡一生纯白,绝无心机,更不玩权术。正因为如此,他遭遇了千古奇冤的“乌台诗案”——这场灾难是推行新政的王安石一党强加给他的一场文字狱。面对灾难,苏东坡秉持“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态,被贬黄州时期,写下了名篇《赤壁赋》。此时苏东坡遥想当年,慨叹人生,领悟伟大与渺小,生与死都是一样的——“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暗示自己不能因为贬谪而沉沦,更不能从此一蹶不振,可以说这是他人生思想认识的升华。发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超越老子“齐生死”观的东坡号角声,同时也超越历史,又超越了时代,认为生死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赤壁赋》形象展现的理念是:在历史的舞台上,东坡演出一曲精彩的大难不死、浴火重生的戏剧人生。可见这种辩证的时空观是苏轼“身处穷时”而又不甘寂寞的哲学思考。在《赤壁赋》中,苏东坡显然完成了一次思想精神的转换、蜕变和更新。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佛家思想的顿悟彰显了东坡思想的兼容性。

蓑:蓑雨人生中的东坡思想怡

二、超然的时空观

2.1胸怀豪放,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柳永卑俗的婉约词截然不同,苏东坡采用了独特的散文化语言带我们从人间遨游到明月中,人生如梦?梦可由人?梦总是让人想到逃避,想到无奈,想到虚幻,而苏东坡的“人生如梦”则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激进的感悟赤壁赋中的儒家道家思想,积极的试验。离家的心酸让他情不自禁地认识到时间可亲又可怕,“月”是苏轼内心感受艺术符号的象征,是苏轼内心孤独、寒冷、茫然的外化形式,这时他对时间、对自然、对人生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赤壁赋》中慨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藏也。”因为都不曾以天地的一瞬,更何况是自己的失意时不会长久的,也不过是瞬间的事情,他的这种辩证的时空观是对未来充满憧憬豁达之情的自然流露,这与《贾谊论》中慨叹贾生“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思想是一致的。这是苏东坡思想中入世思想的高明之处。

他的《点绛唇》,正好点破了其中的神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须应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我们在苏东坡的思想殿堂中看到了一个不断战胜悲苦自我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斗士。被贬黄州时期写下的《定风波》可看作是“人生如梦”思想的初步成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处在蓑雨人生中的苏东坡,深刻体会到“如梦人生,人生如梦”,超然物外,这是苏东坡对道家思想的信仰,对人生哲理的界定,也是苏东坡人生哲理的核心。

2.2大江东去,生命永恒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放歌《念奴娇·赤壁怀古》,认为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应该摒弃“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不应以成败论英雄、论历史,他延续了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宇宙观。他虽为流放罪人,仍追慕英雄事业,不改匡时济世的政治初衷。“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超然物外,东坡演奏着生命永恒之欢歌。伟哉苏子,生命永恒。

蓑:蓑雨人生中的东坡思想怡

三、淡泊的取予观

3.1胸怀大志,不慕少女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俗话说少年男子善钟情赤壁赋中的儒家道家思想,妙龄女子易怀春。苏东坡青年时代,也有春情萌动,儿女情长的雨季和花季。他年轻时曾有一段真实的故事,被广为流传:邻家王小姐被他朗朗上口的读书声吸引了,恰逢两家的院墙倒塌,王小姐循声来到他的书房向他表明心迹,含羞地说:“我一定等着你!我……非君不嫁!”事后,苏东坡又把心思全用在读书学习上,专心攻读,早已把年少时许下的诺言忘到九霄云外。当得知她终生未嫁,他百感交集,提笔写下一首《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他的一生,居然为歌妓写了一百八十多首诗词,但是苏东坡乐而不淫,歌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心态让苏东坡敬佩。在宋代这个多情的社会中,对女色淡泊的取予也是东坡思想的重要内蕴。

3.2坚持己见,君子不党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对于两党,苏东坡在个人感情上并无偏爱,他同司马光交往很深,关系很好;对王安石,他们同出欧阳修之门,两人也能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但是在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中,苏东坡做事有着自己的原则,不趋炎附势蓑:蓑雨人生中的东坡思想怡,也不感情用事,选择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两种变法,这种不为个人私利的为国的赤子之心,是难能可贵的。

3.3君子坦荡,无惧流言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与谈笑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才高惹来众多的非议,舒擅、李定、王珪、李宜之无一不是中伤苏东坡的小人,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说:“东坡何罪之有?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有名声了,引起一部分小人酸溜溜的嫉恨。[]苏东坡反对不爱约束的舆论,可谓有先见之明,这种旷达的胸襟与超脱是东坡思想的精髓。

3.4韬光养晦,知足常乐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知足常乐,是苏东坡的大智慧。苏东坡顺利通过考试,却落得个史官任闲职。但是他根本没有在乎职位的大小,而是希望在皇家图书馆工作,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和学识,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使他被后人称作“乐天派”。一生中虽遭多次贬谪,但是他的“旷达之心”依旧。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也认为:就黄州而言,苏轼在美学追求上是一种朴素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赤壁赋中的儒家道家思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高度。

爱民的从政观

4.1走入人间,与民同乐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为官一任,惠民一方,这是为官者职责所在。在凤翔,苏东坡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冷暖。他常常在公务之余,走到百姓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帮助人民解决困难。当凤翔发生灾荒的一年中,他和凤翔知府等人斋戒沐浴,一起去城外迎接龙水,凑巧之下,枯萎的麦苗焕发了生机。一时高兴,写下《喜雨亭记》,足以代表他与民同乐、为民造福的精神。

4.2对待国事,兢兢业业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身遭贬谪,心忧国君。苏东坡在遭受党人四面围攻的时候,依旧关心国事,为国分忧,为官正直,实事求是,赈济灾民,兴修水利……他在政治上的突出成就,与他的文化成就一样,永载史册。虽然一生仕途坎坷,但是他终究还是坚持儒家入世的从政思想,这是与“曾点之志”和“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儒家思想吗?

蓑:蓑雨人生中的东坡思想怡

五、总结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这看似幼稚的提问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苏东坡用自己的蓑雨人生向我们诠释了他旷达与超脱的东坡思想。《左传》中提出: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那么,笔者认为纵观苏东坡的蓑雨人生,他属于最上层的人或者说是最高境界的人,能够洞悉通达社会所普遍认定的规则法度,甚至可以超越它的束缚而不受拘泥——圣达节。

研究儒家的入世、佛家的济世、道家的出世使他的诗文关注于内心世界的描写,更多的是对人生真谛的感悟——“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一生跋涉,朝暮万尺只成半蓑雨;万里行来,古今千年不苏三径雪。的确,苏东坡是千古难得的奇才,尽管已过去数千年,但是我们与祖先的精神纽带却是无法隔断的,笔者真诚地希望借助本文去一窥我们东坡居士的心灵历史。

【参考文献】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