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的缔造者·梁武帝萧衍的前世今生

汉传佛教的缔造者·梁武帝萧衍的前世今生

一个人的生命的活力,其源头不只是今生今世的经历,还与个体生命的流转的过程紧密联系。

举例子,同父同母的七八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但是成年以后,每个孩子的人生却完全不同。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与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们,虽然继承了父母的血缘与基因,但是每个人的生命的流转过程,却完全不同。对于这一现象,现代的科学技术是完全无法解释的,也在拼命地进行遮蔽这一普遍的现象。

因此,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有没有经历生死考验,却是十分重要。经历生死考验,只是一个缘,要造成果的改变,还在与生命流转过程中的因。

对于这一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特别是古典小说描述的十分精彩、细致,红楼梦、潘金莲、太平广记等等都有详细的文字。

===========================

要从传统哲学思想论述,‘华严金狮子章’以及‘圆觉经’‘大乘起信论’‘楞严经’表达的十分清晰。近代的思想家,梁启超、熊十力等人,也论述的十分清晰。这就不展开。

还是读读小说。

汉传佛教的缔造者·梁武帝与神明成佛 梁武帝萧衍的前世今生的故事 - 知乎 无心道人无耻之徒:汉传佛教的缔造者·梁武帝与神明成佛 梁武帝萧衍的前世今生的故事

梁武帝年轻时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又信仰道教,后来作了皇帝时受戒舍身,笃信佛教。多种文化素养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也使他的佛学思想具有独特的内容。他的佛学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三教同源说,一是真神佛性说。

三教同源说。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梁武帝在宗教信仰领域把佛教置于最高地位,同时又认为三教同源,三教一致,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实行三教并用的政策。梁武帝在《舍事道法诏》中把道教鼻祖老子和儒家的两位圣人周公和孔子说成是佛陀的弟子,实际上是说道、儒二教发源于佛教。在宗教信仰领域,佛教是“正道”,儒、道二家是“邪道”,认为它们不能使人从所谓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成佛。但在现实生活中,道、儒二教让人从善,仍应提倡。

梁武帝称老子、孔子和佛陀为“三圣”,主张三教并用。沈约也说“孔释兼弘”。梁武帝一生又以振兴儒学著称,曾亲临国子学讲经测试,并著有大量儒学著作,如《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周易大义》、《尚书大义》、《毛诗大义》、《礼记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春秋答问》等。梁武帝在解释佛教教义时,往往吸收儒家思想。例如他在《赦答臣下神灭论》中,主张有神灵存在,说主张神灭论就是“违经背亲”,一副儒学经学家的口吻。

另外,梁武帝“舍道归佛”,只是表明他信仰中心的转变,他对道家、道教仍十分崇信。他曾为臣下讲《老子》、《庄子》,并著有《老子讲疏》六卷。他与道士陶弘景也有密切关系,不仅供给陶弘景炼丹所需之黄金、朱砂、雄黄等,还使陶弘景造年历,甚至“国家每有吉凶征讨之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陶弘景)山中宰相”。

总之,儒家讲治国平天下,建立封建纲常,其内容既有社会政治理论,又包括伦理道德学说,被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统治思想。道教、道家中关于统治方术、谋略的内容,又讲节欲及养性、修炼成仙,既可满足统治者追求不死的幻想,又可以愚化民众。佛教用因果报应论来解释、掩饰社会上的贫富等级差别,又以升天、解脱成佛的教义给人以幻想寄托。三教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维护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这是梁武帝,也是其他统治阶级代表人物主张三教一致,推行三教并用政策的现实原因所在。

以灵魂为佛性的真神佛性论。梁武帝在《立神明成佛义记》和《净业赋》等文中对真神佛性论做了全面的阐述,他人对梁武帝的论说也有所转述和发挥。综合这些著作,荣武帝的具得佛性论王要有四点。自元,认为神是众生异于木石的本性。梁武帝认为:“心有神灵不失之性。如是心神已在身内,即异木石等非情物。”神是和木石等无情之物不同的,是有情众生先天具有的。神灵不失之性,梁武帝认为这就是众生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基本原因和根据。

其次,梁武帝还详细论述了神的性和用两个方面。认为两者是有区别的。心是精神作用活动的本体,本体只有一个,而作用是千异万殊的。这些不同的作用有兴有废,本体是不迁移变化的。性用之间又有所联系。所谓本,就是无明神明,即和无明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无明的本体的神明。

愚痴,并不是无心无情,如太虚木石一般。众生修持道行未满,心识随外部境界而动,神明也不免随之受感。神的本性蔽于无明,神而不明,成为无明,从而流转不止,前灭后生,刹那不住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表现为前心与后心先后相异,其实这都是心体的作用。就心体本身而言并无生灭,是不改不变的。人的天性由于内抱特殊的妙气,是湛然清静的,天性缘感外物而活动不止。心静则心净,心动则心垢。如果心不感物外动,内心就明,也就是由无明转变为明,进而就可成佛。

============================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兰陵萧氏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二十五世孙,南梁朝的缔造者,以勤奋节俭、政绩显著、尊崇佛教而著称后世,其在位的四十八年是南北朝历史上最为稳定富足的时期,同时梁武帝也以寿八十六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长寿命汉族皇帝(仅次于满清乾隆皇帝)。

梁武帝博学多才,本人就是一名学者,主持编纂《通史》,亲自作赞与序,共六百卷(宋朝时已失传)。著有《春秋答问》、《孔子正言》、《周易讲疏》等儒学道学方面著作200余卷。文集20卷。《涅萃》、《大品》、《净名》、《三慧》,《佛典论述》数百卷。《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等多篇书法理论著作。又有当皇帝之前及之后、写的奏章、诏书等一百二十卷。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中,营造了一个思想自由、学术繁荣、文化昌盛的社会,涌现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学者,为后世留下累累成果。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推行佛教的皇帝,在佛教发展史上地位极为重要。

他不但自己勤修不辍,还热衷于弘扬佛法。和尚戒荤吃素的戒律汉传佛教的缔造者·梁武帝萧衍的前世今生,就是他提倡并大力推行的。僧人头上留戒疤,也是渊源于梁武帝。他也邀达摩祖师来京城见面,但因意见不和,达摩祖师到崇山少林寺,宣扬佛法。佛教徒超度孤魂野鬼的盂兰盆节也是源自他的带头作用。萧衍著有《孝经义》、《中庸讲疏》、《涅盘》、《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等书。他为了超度其下了地狱的妻子(皇后郗徽,高平金乡今济宁邹城人。祖父郗绍,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亲郗烨,太子舍人,早卒。母亲寻阳公主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女儿)而写下的《梁皇宝忏》,后世称之“恩惠大千,德被千秋,忏悔功德,赞不能尽。”,萧衍也被后世赞誉为“菩萨皇帝”。

现在我们将梁武帝萧衍的前世今生叙述如下:

一、听经三年蚯蚓投胎为人

东晋末年,济南泰安的兴国寺(今济南千佛寺前身)里,大通禅师修身房间的墙角边上,有一条有灵性的白颈蚯蚓。禅师每日诵《法华经》,诵了三年,这只蚯蚓也听了三年。终于有一天禅师闭关期满出来,忽然看到房间前面杂草丛生,就叫唤小和尚锄草。小和尚在锄草时无意间把墙角的这只蚯蚓砍成两段死了。小和尚连声说:“罪过!罪过!今天伤了一命,无故去杀生。蝼蚁虽小,也是生命。”

投胎作人,在佛家的六道轮回是非常难得,这只蚯蚓因为听了三年佛经,与佛有缘,所以能以转生为人。

他转生于徂徕山(在今江苏)附近一个姓范的穷苦人家,叫作范道,他刚长大时,就父母就双亡。于是他出家到徂徕山西南光化寺中做伙夫,与空谷法师修行,取法名普能。普能虽不识字,却把一部《法华经》背得滚瓜烂熟,一有空便诵经修行,30余年不断。一天听说兴国寺有个叫大通的禅师将坐化往生去了,自己也动了转生的念头,在师父空谷禅师面前磕头说:“普能在寺多年,一直吃斋念佛,不敢有一点贪欲,也不敢大吃大喝。今天来敬拜师父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请师父大慈大悲,指点我往后投胎的地方。”师父说:“你起来,我与你说。你虽也跟着修行,但还没摸到门路。”于是给普能指导。

师父道:“你要内心纯净,不要有一丝邪念,去投个好去处。将来在轮回转世,你就有机会当上大官,甚至于皇帝,若继续不断修行,就可来到西方的极乐世界。”于是普能便坐化投胎去了。

二、再次考验

贫苦、无知识的考验过去了,范道这次转生到一个富贵人家。转生到几十里外盱眙县(江苏省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的一个叫黄岐的大员外家里。这个员外夫妇一生积德行善,在40多岁得了这么一个容貌挺拔的儿子,自然如珍宝一样爱惜。可是这孩子一生下来就一直的哭,连奶都不吃,俩口子心急如焚。有人告诉他们说:“20里外光化寺的空谷法师能知过去、未来,你去拜求一下,看这孩子这是怎么回事。”

见到空谷法师说明情况后,法师知道,是徒弟范道今生想求得师父指点迷津。于是法师赶到黄员外家里把手摸着小儿的头,在小儿的耳朵边轻轻说了几句,小家伙就再也不哭了。看到这种情况,众人都很惊异,那黄员外恭敬地对法师说:“等到满一岁时,就送到贵寺寄名出家。”小孩满一岁的时候,就抱到空谷法师那里,取了法名叫“黄复仁”。到了6岁的时候,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是光化寺里范道转生来的,日后必然富贵。

这个县里,有个童太尉,他有一个女儿与黄复仁同年,两家自幼便许下媒约,将来长大要成为夫妻。而这聪明过人的姑娘也是很喜欢读佛经,一心出家。到了十五、六岁,两人皆一心只要出家修行,不愿嫁娶。双方家长一看这样不行,于是就把两人的婚事给办了。这两人结婚后,只是名义的夫妻,实际上却不履行夫妻之道,他们一起把家当作佛堂,每日念经打坐修行。

三年后,一日两人在静坐。黄复仁忽然看见一个美女,飞过来要与他相爱。他刚开始有些动心,但马上定下心,可是就在犹豫的瞬间中,突然听见声响,并出现火光,他马上惊醒过来。于是就对妻子说自己几乎着魔的事。

童小姐比他悟性好,告诉他,说:“最好我们一起去见空谷法师。”见到法师后,法师说:“一直抓住情欲不放,就会被缠住。你应该再转生,从另外一个地方解脱,最后才能达到圆满,你们俩都去转生吧!过去的修行真是太不容易,但是因为忽然有这么情欲的念头,就得再遭受轮回的折磨。”

师父又告诉他们说:“丈夫也死了往生,妻子也有了福田。寂静的同泰寺,荷荷声中往极乐的世界。师父就是师父,你哪辈子什么时候会产生情欲念头,什么时候会遇到灾难,上天早作安排,给你们这一生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俩人拜辞师父回到家里,对乳娘和两个婢女说:“我们要跟你们告别了,要去转生了。”乳娘就着急地说:“我跟你们俩这么多年,也一起修行,怎么就不带我一起走呢?”黄复仁说:“恐怕你的缘份还没到?”于是两人就一起坐化了。而那养娘回到屋子里,自己也坐化了。

三、故人相聚心意合

贫而不移汉传佛教的缔造者·梁武帝萧衍的前世今生,富而不骄,那就有更大的福德在等着。五月初五,黄复仁坐化的时候,正好是世胄之家,兰陵萧顺之的妻子张氏分娩的时候。萧顺之与齐高帝是同宗族,辈份较小。他的妻子张氏夜里梦见一个身长丈余穿着龙礼服,带着帝王帽的金人。一群红衣人,车从簇拥,来到萧家堂上。这个金身人,独自进到张氏房里,望着张氏下拜。张氏惊慌之下正要问,迷迷糊糊之间,就醒来,就生下一个儿子。

这个孩子自生来便会发出高亢宏大的声响,体行高大雄伟,老虎的眼睛,龙的面貌,颈项有一道圆光,右手有一个武的纹印。将他取名为萧衍。八、九岁时,身上有奇特的香味不散。非常聪明,思考敏捷,写的文章,人们都不上他。也善长用兵,推算敌人的动态,打败敌人。萧衍稍微长大时,博学多通,好谋略,有文武才干,大家都对他十分推崇。他的房间上方,经常有云气,见到他的人都不由地肃然起敬,连长辈都不敢随意和他开玩笑。

当时他与沈约、谢朏、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七个好友被称为“八友”,其中萧衍最有胆识。黄复仁化生之时,原来奶娘转世为范云,二侍女一个转世为沈约,另一个转世为任昉,与萧衍同在竟陵王西府为官,既然有这么大的缘份,自然义气相合。后来范云在萧衍手下任咨议,任昉为参谋,沈约为侍中。萧衍称帝后沈约写了《宋书》、《齐纪》等书,而谢朏则是当时有名的诗人。

轮回转生中,恩也好怨也好,大家所遇到的其实都是故人。

汉传佛教的缔造者·梁武帝萧衍的前世今生

四、师父看护避大祸

公元493年,齐武帝病重时,当时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后立自己喜欢的皇帝,以便控制,掌握政权。后来事情败露,王融被入狱赐死。对于王融的如意算盘和悲惨结局,萧衍原来就已经推算出来了,他的好友范云因此对他异常敬佩。齐武帝去世后,新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理政务,对大臣的劝谏也不接受。掌权的大臣萧鸾很生气,打算把他废掉,另立皇帝。

在和萧衍几个人商议时,萧衍表示反对,他说:“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轻率从事,现在废立难免会遭到众王爷的反对。”萧鸾则说:“现在的众王爷没什么才能,只有随王萧子隆文武兼备,而且占据荆州。如果把他召回来,就万事大吉了。但怎么才能让他回来呢?”萧衍说:“这个随王其实徒有虚名,并无甚么真才干。他的属下也没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赖武陵太守卞白龙和另外一个,这两个也是无能之辈,贪图金钱富贵,到时候只要一封书信许诺高官厚禄,就可以把他们轻易地召回来。没有了左膀右臂,那个随王到时候也会跟着回来的。”

萧鸾对萧衍的分析很赞同,于是照他们商议的执行。先是废立了皇帝,自己掌握朝政大权。三个月之后,这个萧鸾又干脆自己做了皇帝,这就是齐明帝。萧鸾做皇帝之后,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把他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

齐明帝萧鸾在位只有五年就病死了,他无能的儿子宝卷即位,只知道吃喝玩乐、荒淫无度。宝卷治国无术,却很残忍,做皇帝后杀掉了很多大臣,对一些功臣也大加杀戮。当时担任雍州(在今湖北襄阳)刺史的萧衍逐渐和他对立起来,暗地里招兵买马、屯粮积草,砍伐竹木,以备造船之用。宝卷听说萧衍的举动,便派郑植到雍州要刺杀萧衍。

此事惊动了光化寺空谷法师,就托梦给萧衍。梦中,法师拿着一卷天书,书里夹着一把利刃,递与萧衍。萧衍醒来,思忖一个僧人拿夹刀的书卷给自己,莫非有人要来杀我?

次日有人来报,朝廷使郑植奉诏书要加爵。萧衍心里全明白了。先不与郑植相见,使人安排酒席。宴会上萧衍对这名刺客说:“朝廷派你来杀我,今天的酒席上可正是下手的好机会啊!”参加宴会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把郑植弄得十分尴尬。萧衍又说道:“朝廷使卿来杀我,必有诏书。”郑植赖道:“没有此事。”萧衍喝一声道:“与我搜看。”立刻就把郑植拿下,搜出一把快刀来,又有杀萧衍的密诏。萧衍道:“我不负朝廷,如何要杀我?”宴会以后萧衍陪着这位刺客参观所有的府库和军备,看得郑植心灰意冷,失望回去了。

五、因果报应从未错

萧衍于是策划起兵。这时一些大臣已听到萧衍起义的风声,他们带兵夜入皇宫,杀死在醉生梦死、歌舞不断的宝卷皇帝,然后将他的头颅送出,献给萧衍。宝卷死的那一天,一个叫侯景的人出生了。

天监二年,有一天,梁武帝萧衍问宝志法师说:“国有难否?”宝志法师用手指指喉和颈(暗示侯景)。后来侯景在梁作乱,攻占建业,梁武帝萧衍被囚禁,后死于台城。梁武帝的宗族子弟几乎全部被侯景所杀。当时的人都说侯景是东昏侯(宝卷皇帝)的后身。武帝杀东昏侯是天意,可是不该枉杀其它无辜族人;结果侯景不杀武帝,却几乎杀尽其族人。天网恢恢,因果报应看来是真的。

萧衍登得帝位之后,改国号为梁。他一心修佛,并且受了戒。他很喜欢寻找那些得道高人。当时有个叫榼头的僧人,梁武帝非常敬佩他。一天派人下诏书请榼头晋见,当榼头来时,武帝正和沈约下棋,这里使臣连禀3次,他完全没有听到,口里说:“杀掉。”使臣以为要杀榼头,马上就把榼头推出去杀了。武帝下完棋就说:“叫榼头师进来。”使臣回答:“已奉旨杀了。”武帝大惊,才明白是杀棋时,无心说出的口,问:“他临死前说甚么没有?”使臣说:“他说:‘我没有罪,前世做小沙弥的时候,用铁锹锄草,错送了一条蚯蚓的命,梁武帝当时是那只蚯蚓,现在是还他的命。’”武帝听了流泪悔恨,不过也没用了。虽然那僧人欠他一命,可是榼头此生已经是一个修行的人了,杀修行的人罪大恶极。

六、寂静的同泰寺,荷荷声中往极乐世界

因为榼头的事情,武帝一连好几天都闷闷不乐。沈约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派人四处探访高僧。听到京都10里外就有一个法号叫“支道林”的高僧在结庐修行,于是赶紧报告给了梁武帝。武帝听了很高兴,就坐上皇帝的轿子,盛大旗队和鼓吹浩浩荡荡出城到去那茅草的佛堂去迎他。

支道林已事先知道了,佛堂里面都收拾干净准备跟着皇上进京。武帝与沈约到佛堂里,武帝屈尊下拜,尊敬支道林为师父。行礼完已毕,支道林就说:“陛下请坐,受小僧的拜。”武帝说道:“哪有看过老师拜徒弟?”支道林答说:“也不曾看过妻子凌驾在丈夫上面。”听到这句话,武帝好像一桶冷水,泼到身上,全身冷飕飕,但马上豁然开朗,悟到前世黄复仁、童小姐之事。

原来那童小姐投生在支家,又出家修行。二人一起会心的笑。武帝就请支道林一同回朝庭,支道林住在便殿斋阁里。武帝每日退朝便到阁中与支道林切磋。支道林对武帝说:“我在此终是不便,与陛下别了,仍到我的佛堂去住吧。”武帝道:“离此间30里,有个白鹤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个寺刹,请您到那里去住。”支道林应允了。武帝差官资费百万督造这个山寺,极土木之美,殿刹禅房数千百间,僧人千百余。取名为同泰寺,同泰寺的意思是夫妇同登佛地之意。

东魏的叛将侯景因为东魏的追杀,投奔梁朝,可是不久之后又举兵反梁。这时江陵地方有一居士叫陆法和,在侯景遣将进攻江陵的时候,陆法和与他的弟子800多人,把侯景击败了;欲协助武帝讨伐侯景,武帝恐怕他作乱,不听他的意见,陆法和便对武帝说:“我是一个修佛的人,怎么会垂涎你的王位?只不过与你有缘,知道你正在遭宿报,所以才打算救你。既然你不相信我,那你和侯景之间的因果报应,是不会改变的。”

侯景杀进了南京时,侯景自称丞相。梁武帝那时已经86岁,他被困于台城。一日武帝梦见榼头笑眯眯地向他走来,醒来后懊恼地说:“唉,真是报应啊!我如果不是误杀了榼头大师的话,佛祖将让我活到百岁以上的,区区侯景又有什么可怕?我既已经修佛,就不应该沉迷在围棋,这是对佛最大的不敬!”

一日武帝觉得嘴里极苦,极想喝蜜,可是四周都是侯景的部属,他们不愿意把蜜给他,武帝口中已经不能说话,于是在“荷荷”声中死于文德殿。同时那支道林法师也在同泰寺中坐化而去了。

=========================

梁武帝儒佛的统治思想 梁武帝与神明成佛 四萧与江陵焚书 太平广记报应25 羊聃 刘毅 梁元帝与宇文泰 - 知乎 无心道人无耻之徒:梁武帝儒佛的统治思想 梁武帝与神明成佛 四萧与江陵焚书 太平广记报应25 羊聃 刘毅 梁元帝与宇文泰

太平广记

李昉

卷第一百二十六 报应二十五

程普羊聃刘毅张和思梁元帝窦轨武攸宁崔进思祁万寿郭霸 曹惟思邢璹万国俊王瑶陈岘萧怀武李龟祯陈洁

--------------------------------------------

刘毅

宋高祖平桓玄后,以刘毅为抚军荆州刺史。到州,便收牧牛寺主,云藏桓家儿庆为沙弥,并杀四道人。后梦见此僧来云:“君何以枉杀贫道?贫道已白于天帝,恐君亦不得久。”因遂得疾不食,日弥羸瘦。当毅发扬都时,多有争竞,侵凌宰辅,宋高祖因遣人征之。毅败后,夜单骑突投牧牛寺僧,僧曰:“抚军昔枉杀我师,我道人,自无报仇之理,然何宜来此!主师屡有灵验,云天帝当收抚军于寺杀之。”毅便叹吒出寺,因上大树,自缢而死。(出《还冤记》)

【译文】

汉传佛教的缔造者·梁武帝萧衍的前世今生

南朝宋高祖平定了桓玄后,用刘毅做抚军荆州刺史。刘毅到荆州,就杀了牧牛寺的寺主。说藏匿桓家的儿子庆做和尚。并杀死四个僧人。后来梦见这里的和尚来说:“你为什么屈枉地杀死我们!我们已经禀告了天帝,恐怕你也活不多久了。”刘毅因此就得了重病不能吃东西。一天天瘦弱。当刘毅发兵扬都时,有许多争论,刘毅侵犯凌辱宰辅,宋高祖因此派人讨伐他。刘毅被打败后,夜里独自骑马突围投奔牧牛寺。和尚说:“抚军从前屈枉地杀死了我们的师傅,我们修道人从无报仇的道理,可是你来这里干什么?我们主师多次显灵,说天帝要处死抚军,在寺院杀掉。”刘毅便慨叹地走出寺院,在大树上,上吊死了。

备注

刘毅(东晋北府兵将领)

元兴三年(404年),随同刘裕、何无忌等举北府兵消灭桓玄之乱,拜豫州刺史,封南平郡公。刘裕北伐南燕时,刘毅攻打卢循,大败而回,声望大跌,请求出镇地方。历任卫将军、江州刺史、荆州刺史,占据长江中上游大部分地区,开府设置百官,雄居一方。内心忌妒刘裕,不肯屈居其下,暗中勾结建康朝中的谢混、郗僧施等大族联络,扩充势力,欲以荆州为本,举兵反叛,攻打建康。

义熙八年(412年),刘裕抢先讨伐荆州,刘毅兵败自杀。

当初,刘毅在家遵制守孝服丧, 等到刘裕初举义旗,便身穿黑色丧服从事征战。

至此,战事稀少,天下逐渐安定,于是刘毅上表朝廷请求返回京口,以终结丧礼,上奏说:“以大道治国者, 其义理的核心在于仁孝。诉说对归天者的悲哀,莫过于对自己的亲人了。愚臣也是平庸之人,本无什么大志,不能超凡脱俗,因此情感和常人一样。往昔年月国难深重,为此愚臣尽忠报国,惭愧苟活于世。去年春天虽然圣上回京复位,而狂妄狡诈之敌未灭,虽奸凶首恶已除,残贼逃匿,但圣上的威望和恩德还未能传布四方,文武将士依旧辛劳疲敝,愚臣微薄的心愿未得伸展,使愚臣不免顾影悲愤。如今皇威远扬,海内清平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愚臣深切的悲哀和艰难的困境,圣上都已知晓。又兼风湿之疾更加严重,且并发多种疾病,如今已衰败到无法履行人臣之责。愚臣的本心,本不甘于苟活偷生,倾吐了心事,也就可以去死了。请求圣上允许愚臣辞职还乡,终老于亲人坟前,希望能符合忠孝两全之道以得到天下的谅解和宽恕。”朝廷未许。

三月,诏令刘毅为都督豫州扬州之淮南历阳庐江安丰堂邑五郡诸军事、豫州刺史,持节、将军、常侍等职号不变,且本府文武官佐全部跟随刘毅西赴豫州。

义熙二年(406年),朝廷追论兴复晋室的功勋,封刘毅为南平郡开国公,兼都督宣城军事, 配给鼓吹一部。

义熙八年(412年)四月,刘毅迁都督荆宁秦雍四州及司州之河东河南广平、扬州之义城四郡诸军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持节、开国公不变。刘毅上表朝廷认为荆州编户居民不满十万,器械荡然无存。广州虽凋残衰败,但还能出产可用的丹漆,请求依照先前的标准。于是朝廷加封刘毅都督交、广二州。[7]

刘裕因刘毅存心背叛他,便上书奏报朝廷。晋安帝下诏说:“ 刘毅傲慢骄纵凶狠残暴,长期行走霜上而不警惕严寒冰冻将至,中间招致覆灭惨败,早应明正典刑处决示众。但晋法宽大仁厚,依旧受到宠信并授予要职。而刘毅不引咎自责,心怀不满日甚一日。幸赖宰相包容宽恕,使他随其心意而不加遏止,又推荐并帮助他经略西方重镇,使其光宠荣耀增长到极点,希望他能感恩戴德洗心革面,改过自新。而刘毅不思悔改,立志做行恶奸徒,欺上凌下,放纵无度。既已解除都督职任,江州不再归他统辖,而他竟擅自迁移部众,带走全部军资,指挥命令过去的部下,大树亲信党羽。豫州西府二局,文武将佐一万有余,刘毅将其全部强行留用,不曾向朝廷回报片言只语。恣肆骄纵,欲望膨胀,目无朝廷。又与其堂弟刘藩遥相呼应,招聚剽悍狡诈之徒,修缮战甲拥兵自重,外托看视兄长疾病,实则窥伺时机,同党相互帮衬,图谋统领荆郢之地。尚书左仆射谢混凭借家世资望,超格蒙受朝廷厚遇,竟轻佻浮躁,行为不检,造成了祸乱,煽动内外,与刘毅相勾结图谋不轨,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朝廷诛杀了刘藩、谢混。 [8]

随后,刘裕亲自率领部众讨伐刘毅,命王弘、王镇恶、蒯恩等率兵进至豫章口

刘毅到了江陵以北二十里的牛牧寺时试图投宿,寺中僧人不知他是刘毅,但就以昔日该寺一名叫昌的僧人匿藏了桓蔚而被刘毅发现,昌亦被刘毅所杀为由拒绝刘毅留宿。刘毅自以作法自毙,绝望之下自缢而死。一夜过后,当地居民报告了官军,于是将刘毅尸体拖到街市上斩首示众,其余子侄皆被诛杀。

--------------------------------------------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