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精神支柱:道家还是儒家?苏轼,字子瞻
学院:网络安全学院
大班授课教师:易栋老师
小班研讨教师:罗积勇老师
小班研讨助教:张招
苏轼的精神支柱:道家还是儒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苏轼虽命途多舛,却注定写不出杜甫那种让人秃头的愁,也写不出辛弃疾那种热血堵在心窝子里的愁。苏东坡是一名文官,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官来说,最常见的遭遇是贬谪。苏轼混迹官场,自然免不了这些。那他到底是遇到了怎样的贬谪人生呢?
苏轼的一生基本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举,任大理评事,就迅速地卷入了宋朝的改革浪潮。此时苏轼主张的是革新弊政,拥护新党,赞成变法。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施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新政”变法改革。变法改革虽继承了苏轼的一些改革主张,但由于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变法对百姓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苏轼并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后与司马光欧阳修一起反对“王安石变法”。
元丰8年,宋神宗去世。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的精神支柱:道家还是儒家?苏轼,字子瞻,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元丰三年赤壁赋中的儒家道家思想,苏轼受谏官弹劾,被捕入狱,后被贬黄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宋哲宗元祐元年,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汴京做了翰林学士。绍圣元年,新党再度上台,开始迫害元佑党人,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后遇赦北归,第二年病逝于常州。纵观苏轼一生,其对新旧两党的态度摇摆不定,导致他成为了政治斗争的一个牺牲品,也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全部同情和支持,这在乌台诗案后,新旧两党虽都有人试图救他,但没人尽全力去救他可以看出。由此可见,苏轼悲剧的命运便不可避免。
那么在面对人生困厄的时候,苏轼的精神支柱到底是儒家还是道家呢?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政论家。苏轼自小深受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影响,在他早期的文章《进策》《思治论》里面,可以出来苏轼浓厚的儒家底蕴。比如在《沁园春·孤馆灯青》里,苏轼写到“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但屡遭贬迁以后苏轼不仅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其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很多时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到寺院借宿。正是这种磨难,让满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苏轼开始认识到人生的另一面,体会到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道家思想。既然入世的道路走得不顺畅,那就从出世的角度去自我排遣排遣吧。他将目光投向了提倡“安之若命、随缘自适”的老庄思想,企图找到苦闷生活的避难所,寻求人生的另一种途径。《赤壁赋》则体现了苏轼这种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交融。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里的“美人”实际上是苏轼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也可按照屈原“香草美人”的说法推断是他对君主的幻想。用“思美人而不得”抒发他仕途上不得志的苦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那一段,则是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对曹操建功立业的羡慕。“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御风”“登仙”等充满道教意味的词语正是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由、超脱人间羁绊和束缚的生活的体现,也是苏轼此时的精神寄托。“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感叹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抒发自己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幻想。而这样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则是道家隐逸思想的反映。
众所周知,道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赤壁赋》则深刻地表现了这种思想。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种种包含“天”的迹象在这当中便流露出来了。道家学说认为:成仙的人能够升天。苏轼正是领悟了道家的这个思想,借成仙来表达超凡脱俗,以及对自由的追求。他还写道“侣鱼虾而友麋鹿”,从天转移到万物当中。鱼虾与麋鹿,这些都是大自然孕育出的自由事物,那么自己呢?既然都是自然之物,他们是自由的,那么自己不也是自由的吗?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苏轼借道家思想传达出自己对自由的追求。苏东坡曾斋居天庆观,“常合户反视,想当有深益也”。经过打坐、修炼、静思,苏轼开始有了全新的体悟:“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
在《临江仙》中,苏轼写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为了追逐名利,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的,我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功名利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那就趁着这夜深风静,驾起小船泛游江湖,从此忘却朝堂之事。“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知北游》里面说,人的身体不是自己所有,而是天地把形体给你、把气汇聚给你的。“何时忘却营营”,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赤壁赋中的儒家道家思想,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即人应该保全身形,护养生命,而不应该为求取私利而奔波劳苦。《临江乡》的这两句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特别是词的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向“无”的境界发展,产生了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遐想。
在苏轼看来,道家思想既没有儒家思想的功利性,也没有佛家思想冷漠的虚无感,从而给人提供了无往而不乐的精神武器。他在《超然台记》 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
《定风波》对道家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酒后在野外散步却遇上大雨,同行的人们都四处躲避,唯有苏东坡在雨中唱歌漫步,尽情享受着自然的馈赠。苏东坡觉得“安往而不乐”,不管顺境还是逆境苏轼的精神支柱:道家还是儒家?苏轼,字子瞻,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只要有超然的情怀,无论是自然界的狂风暴雨,还是人世间的波诡云谲,都可视若一体,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这种道家“无”的境地。
此后,苏轼无论到哪,都在寻找着生活中的闪光点,用豪放和豁达来体现那么一种对生命极致的温和。他在被发配到生存条件更为恶劣的岭南之地时,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到了后来,苏轼都将岭南当做了自己的故乡,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正是有着这样超然物外的胸怀,苏轼体悟到了庄子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的审美境界,产生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都说进则求儒,退则求道,对中国文人来说,儒道都重要。鲍鹏山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的文人,若是官场得意便从儒家思想汲取更多的营养;若是官场失意,就从道家思想寻求安慰。苏轼的一生大部分在贬谪中度过,道家思想使他在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而这种旷达不羁的性格,支撑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劫难。
但如果我们细究苏轼的思想,他信的道和道家本身的主张也有一些出入的,苏轼的思想掺杂了儒释道三家。自小的儒学对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他的精神世界始终不是真正去追求那种清净无为,而是一种儒道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精神世界。
《庄子·秋水篇》中有这样一段: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如果是苏轼,我想他肯定二话不说,高高兴兴地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体现了这一点。所以苏轼用道家做消遣、做心灵导师、做心理医生,而用儒家做政治理想,道家是他的星空,儒家是他的土地。人在这世上走,不仅要看脚下地土地,也要抬头看星空。
《猪肉颂》是苏轼后半生精神世界的写照:“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所以苏轼就是这么一个人,挺矛盾,但苏轼自个儿把矛盾都理的清清楚楚,让人羡慕,也让人敬服。至于他的精神支柱是儒家还是道家赤壁赋中的儒家道家思想,两者兼而有之,既有儒家的入世,也有道家的出世。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苏轼一生乐观,豁达的心态。“不知更百年,方有此人物”。
文字:王海静
图片:王海静(部分来源于网络)
随便看看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