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老子的《道德经》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为何物

南怀瑾老师:老子的《道德经》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是先秦道家学说的集大成之著作。是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他以精炼的语言体现了宇宙观,本体论,辩证法等诸多哲学思想内容。

宇宙观方面,老子用“道”这个哲学主体看成是万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终极根据。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既是宇宙论的范畴,又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 “道”既是世界万物的逻辑起点,又是万物的终极根据。从终极根据的意义上说,“道”便成为本体论范畴。

本体论研究的课题是世界的本原为何物,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要探讨的最本质和最深刻的问题。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和基质,这就是老子的本体论,即物质本体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接触到本体论问题的哲学家,也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

从辩证法的角度上看,老子具有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在研究辩证法时,从老子的著作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和思想,并对老子的思想评价甚高。认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的《道德经》,“它却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并指明“这书包含有两部分,道经和德经,但通常叫道德经,这就是说,关于理性和道德的书”南怀瑾老师:老子的《道德经》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为何物,既讲到一般哲学理论以下是道家思想的表述是,又讲到伦理学理论,即有双重理论地位与双重理论意义。

从《道德经》文本上看,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老子文本中均有体现,且言语精炼,引人深思。下面,我从老子的宇宙观本体论和辩证法角度谈谈读《道德经》的体会。

老子生活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春秋时期。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逐步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剩余产品开始增加。

其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这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这就动摇了共耕制这个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封建经济开始产生。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诸侯国纷纷开始改革本国赋税制度,增加财政收入,这反过来又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此外,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以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怀瑾老师:老子的《道德经》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为何物,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手工业日益趋向专业化,商业也日趋活跃,都市逐渐兴起。

政治上,春秋时期是王权衰微、诸侯并起的时代。东周王朝开始后,东迁后的周王室势力大大削弱,仅能控制雒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逐渐流于形式,致使王室财力十分拮据,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同时,周天子直接拥有的武装力量也日益丧失。当时,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大国争霸的格局继而出现。诸侯互相混战,不受王室约束,周朝实际上已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地主阶级逐步形成具有独立政治利益的集团,迫切要求取得政治上的权力,从因而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激烈的夺权斗争。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权,为封建制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

总之,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及科学的不断进步以及复杂而尖锐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必然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中来,促使思想家们对这些变革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以下是道家思想的表述是,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老子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老子在《道德经》文本中提出并论述的“道”“有”“无”的概念,已经揭示了对万物本源的思考和认识,在哲学上属于朴素的宇宙观和本体论的范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从这几段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老子认为认为“道”是万物本原,同时在宇宙生成上经历了“无”和“有”的阶段,这和现代物理学中的宇宙生成的“宇宙爆炸学说”有相似的说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无”是天地之始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宇宙观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

老子的宇宙观和本体论不是死板的,是和朴素的辩证法合为一体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一章),“天地尚不能久”(第二十二章)“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从这些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本体论的认识不仅是唯物的还是联系的运动的,从而具有了朴素辩证法的性质。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文本中具有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唯物辩证法有三大规律以下是道家思想的表述是,在老子的文本中有很多描述都契合了这三大规律的核心认识。

如反映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文本和认识:老子在第二章中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第二十二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第二十章)“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

反映了否定之否定规律规律的文本和认识:《老子》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映了量变质变规律的文本和认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六十三章)

南怀瑾老师:老子的《道德经》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为何物

从以上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宇宙和社会的认识是联系的,发展的,从而是辩证的,虽然很多认识不是全面的,其文本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法的表述随处可见,已经内化为文本中的一部分,也滋养的中国文化几千年。

同时,老子还将辩证法的认识深化为认识论的指导实践,可以说他又将辩证法和认识论结合了起来,将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的认识内化为实践的指导原则。“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柔弱胜刚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从这些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把辩证法中得到的对宇宙和社会的认识内化到认识论中,从而有效的指导行动,明确行动的原则,这是老子和其他先秦学说比较最有特色的。

综上,老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实际上已经有了现代哲学中所关照各方面的所有内容,虽然其论述是不全面的,只是朴素的认知,但这种认知所反映出来的对本体论的认识和辩证思考的特点,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思想源流。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