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克丁:中国古建筑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与中国哲学筑

辛克丁:中国古建筑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与中国哲学筑

2摘要:建筑大师辛克丁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建筑是会说话的。”诚然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她无言地述说着他的思想他的历史他的信仰他的品格。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国艺术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性格,表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而俊秀、博大而亲切、神秘而浪漫的特征。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那么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两大流派的儒、道两家又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呢?本文将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儒家哲学与中国古建筑(1)伦理观念儒家哲学的核心就是伦理观念,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古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如城市是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所有建筑不论大小通常按礼制来建设,这些建筑都是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街道纵横正支,方格严整,全城对称均衡,外廊方正。如明、清的北京城,唐代的长安城,都充分体现了这种礼制观念。(插(图片来自百度)在以儒学思想为统治思想的中国古代,视乐观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孝悌,上至君臣,下至每一个家庭,都很强调这种尊卑秩序。这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也有深深的痕迹。

中国最典型的住宅型制是四合院,分前、后院,前院设辅助用房,后院中轴线上设堂屋,是院中规格最尊贵的建筑,是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和举行家中重要礼仪的地方。然后依次是长辈、晚辈住房。可见,住宅与宫殿的布局原则是一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这种礼乐实用的伦理观念,延绵几千年,贯穿于一切建筑的型制中,这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2)无神论儒家哲学以孔子为核心,而孔子向来是无神论者,但凡他的弟子问到关于鬼神生死时,他便会怒斥转开话题。这也间接影响了中国古建筑。虽然中国有很多宗教建筑,但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宗教化、神权化,中国古建筑却是始终以君权为核心,神权相对君权来说,始终处于次等的地位。中国的宗教建筑虽也宏伟精丽,但与代表君权的宫殿建筑相比儒家哲学中的本真,它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无论在型制的规定上辛克丁:中国古建筑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与中国哲学筑,还是在布局上,都只是皇权建筑的陪衬。其建筑艺术风格也没有象西方那样注重表现人们心中的宗教狂热,没有神秘感。佛教说“色即是空”、“诸行无常”,寺庙建筑的形象主张在个人的内心中去寻找平和、宁静与解脱。儒学思想使中国人形成和平、宁静、含蓄和内向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贯穿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建筑艺术也反映了这种冷静、和平的气质。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在那里的建筑,一切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中国古建筑没有高不可攀的尺度,没有逻辑不清的结构,没有节奏模糊的序列,没有不可理解的造型,也没有莫名其妙的装饰。(3)修身养性儒家哲学始终显示着它对入世自由的追求,表现为治国齐家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小隐隐于林时,建筑就不仅仅是遮风蔽日的房子,他作为修身养性的功能就更为突出。他们按照自己的理想,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这时就出现这些别处的建筑大多为落难的富商、官宦所建。这些建筑就是可以适合人居住的最佳典范。他终于脱离了皇权,等级,伦理,达到了人的本真状态。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古宅的庭庭深院里构建具有浓郁西洋风情的建筑。儒家倡导的修身养性的哲学逐渐渗入中国古建筑的构建思想体系。(4)天人合一中国自古以来,始终认为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即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古建筑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中国古建筑和自然环境是相融合的,不是与自然对立的,并借助于自然环境,以构成视野广阔,富有生气的画面。中国古建筑这种崇尚自然的趋向儒家哲学中的本真,在中国古园林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辛克丁:中国古建筑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与中国哲学筑

中国园林的气质与中国绘画极为相似,虽寄情思于山水,而超乎山水本身之外。无论是曲折的池岸、弯曲的小径、自由多变的假山,还是点缀其间的亭、台、楼、榭都并非大自然的单纯摹仿,其中妙想连篇、天机灵运、随时而迁,融进了人的再创造,所构成的是一幅幅流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天然图画。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以山水作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来加以欣赏的。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等,都是以道德的眼光去看自然,从中发现某种能和人的道德精神相比拟的东西;这种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所以儒家所推崇的等级、秩序等观念对园林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对园林设计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提倡营造一个"世俗的气氛"。道家哲学与中国古建筑(1)天人合一前面已经提到儒家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然而道家哲学也有自己“天人合一”,它同样影响了古建筑,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对建筑的影响又有什么不同呢?应该说道家哲学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完全被统治者所接纳。因而他的影响是不成系统得,但却相当深刻全面,甚至渗入到建筑的细枝末节。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

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它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天坛、故宫、江南典型民居、园林等,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的群体美、环境美、亲和自然之美,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之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国古代的先哲以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乐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即认为整个宇宙天地处于“流而不息,含同而化”的状态之中。意思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于整齐、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很明显儒家哲学中的本真,和儒家不同,道家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人在自然中所获得的精神慰籍与解脱去看自然山水之美的。当儒家哲学对园林设计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提倡营造一个"世俗的气氛",那么道家哲学反映在建筑上,就是朴素,雅洁,宁静的村居园林辛克丁:中国古建筑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与中国哲学筑,作为对广殿高楼的补充,它们妥帖地表现了秀丽、自然的阴柔之美。阴阳合抱老子的太极图(即阴阳图),最集中、最形象地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太极图表示宇宙两种对立力量(用黑白表示):它们互相共存着,同时又互相作用,相互转化着,由具有动态的曲线表示,阴阳两极并非机械限定,而是一种辩证的运化关系。

辛克丁:中国古建筑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与中国哲学筑

在中国古代建筑师看来,中国的空间概念永远是两种对立的力量和谐而又动态地共存于统一体之中:虚实、有无、大小、对隔、曲折、左右、色空、起伏、动静、刚柔、敛放等阴阳对立的力量始终处于一个互相对峙、转化、周而复始无限运化的关系之中。佛教强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的对等,隐喻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精神世界的共存和相互转化。显然,佛教创造了一种富有人和自然灵性的“虚空”、“幻境般”的审美意识。而在老、庄哲学思想中,“有”、“无”代表着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与非实体属性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或只有“无”而没有“有”。但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中,则侧重于对立事物中“阴”的融合力,强调“无”的功能。他 们把“无为而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作为人生哲学,主张酷爱自 然,在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得以抒发自我心灵和自我满足。这种“无 为”渗透在艺术中则表现为“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审美意识。由 此可见,“色空共存”、“有无转化”、“虚实相生”乃是中国空间概念 的核心。它强烈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艺术观,也包含着影响中国 建筑美学的审美意识。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筑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 列的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 成的层层渐“进”(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的建筑群。

建筑设 计中既要设计“实”,也要设计“虚”。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 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有无相生”的审美思想,气势恢宏的北京 故宫是如此,水乡江南一些典型的民居也是如此。 结论:建筑是人类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各种声音在建筑上 敲响,此起彼伏。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作为最响亮的两声,以建 筑为载体绵延了几千年。而中国的古建筑也因为有先哲智慧火光 的照耀,得以永恒。 参考文献:《梁思成 谈建筑》当代世界出版社 梁思成著 《中国古代哲学精华》甘肃人民出版社 刘培育主编 《人一生要知道的100 个建筑》黎娜 作者简介:丁慧娇浙江临海人 喜欢哲学 现就读于中国传媒 大学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2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