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再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点此查看)。《意见》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如何在 9 年内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只要设置好文件中的这些“关键词”,就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辉煌充满期待!

1、像普查一样研究分析,找出传统文化的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演变和呈现。她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其次是六艺(礼、乐、射、御、书、算),进而衍生出书法、音乐、武术、民间艺术、棋艺、节庆、民俗等。它是包罗万象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非常喜欢她,有时我们不知道她的历史和起源。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体系,“研析”是整个“工程”中最基础的工程,首先要追根溯源,扎实基础、扎实灵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成功进行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956年、1981年进行了3次全国文物普查。1985年、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2005年6月至2008年完成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要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分析,就必须像普查一样摸清传统文化的家庭背景。在全国文物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等文化普查的基础上,各级要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制定传统文化普查方案,安排专项资金,招募精锐力量再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具体要求和时间限制。通过“翻箱倒柜”、“回家寻宝”、“走访跟踪”等方式,真正摸清地域传统文化的家底。通过科学系统的整理分类建立档案目录,

2、要普及教育,就必须像当年的文化素养一样,做好全覆盖。

立德树人是中华传统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内涵。《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传承与发展再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切入点、支撑点、着力点、落脚点都在“培养人”。

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化还存在不少盲点和弊端。优秀传统文化和故事在中小学主要教材中所占比例不高,偏收藏、肤浅解读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未来传统文化教育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陈部长的“全覆盖”教育表态令人欣慰。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如何实施,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与实际密切相关。

笔者认为,要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还要进教育主体结构;在大学创新实践时期,既要把握教育的主体和对象,又要把握行业机构的认同;不仅要关注一般群体和受众,还要关注民族地区和特殊群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文盲率高达80%。文盲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全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多年间,近亿中国人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而有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教育大众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和灵魂的必然选择。只要表现出当年“扫盲运动”的坚韧不拔,通过系统有效的普及教育、认知和实践,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定会成为一个活的基因,一个连续的脉络,真正得到传承。并练习。开发。

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_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传统文化的创新比传承更重要

3、要保护遗产,就要像热爱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积淀的文物气势磅礴。地下文物与地上名胜相得益彰,民俗与史籍相得益彰。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文化复兴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2015年2月,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博物馆条例》;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2017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三部门,可见一斑。

但就全国的整体业绩而言,仍不容乐观。有的地方思想重行动力弱,会上意见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统筹少;用途很少;有的地方以文件代替落实,上级配套措施较多,落实成果较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深入有效推进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传统文化的创新比传承更重要_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

笔者认为,要做好当前的保护传承工作,除了解决上述问题外,还要重点解决对文化传承人和保护人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国务院公布的4批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有300多项传统工艺项目。由于缺乏传承者和保护者,许多传统工艺面临着“人尽其才”的现象。这也是“中华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的背景。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和未来的希望。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中强调,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他的话深刻而雄辩,必须在各个层面上加以遵守。

4、创新发展,要像科技创新一样再创传统文化的辉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保持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种创新不竭的精神动力。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全民参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作为文字存于古籍,也不能只作为文物存于展厅,而必须活生生地加以利用、传承,以达到修养人的目的。《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活力。

文化是国家的和全球的。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立足于自身,也需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我们加快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接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协调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先进文化;重视民族企业,开展更多自主研发,创造更多适合中国人、影响外国文化的传统文化产品。

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以来,科技创新成果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果。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就是抓科技创新,让更多的国产影视剧、文化图书、文化产品等占领国内外市场;要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文化+”、“旅游+”等产业,产业间要素的融合和全面融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产业焕发出强大的渗透力,孕育出让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品牌成为新亮点,

一切创新归根结底都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结底就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要牢固树立青年是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加强对青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训;牢牢把握大学生是最具创造性的实践主体,为他们搭建展示舞台,为他们提供有利条件,激发他们无穷的创新潜力。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只要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工匠”精神,就会有更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标签: 文化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