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读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读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0 年 9 月

【简单的介绍】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局面。中国思想界的问题和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说,“古今中西”问题的讨论以更完整的视角、更真实的方式重新开启。儒学与启蒙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古今中西之争的思想症结,并从哲学知识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化。

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主要线索是启迪主体性自我扬弃的辩证法。扬弃的启蒙主体性在以西方古典哲学的方式观察和描述现代生活世界本身的政治本质后,在本质政治的一个维度上重新获得了对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感知、进入和激活。 . 的路径。

本书以此路径为基础,对启蒙与儒家的关系及其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启蒙为核心概念,重新思考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思想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以儒学为核心概念,重新思考晚清特别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思想的基本问题。第三部分论述了古今中西问题的哲学基础。

本书第一版主要收录了作者在新世纪头十年的重要文章。本次转载,作者进行了增删改查,并增加了近十年来的一些相关文章,更完整地呈现了他在“古今中西”问题上的最新思考和理论进展。

【关于作者】

丁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着有《道教概论》、《中道之地》等,翻译过马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基本问题》。

儒家有多少学派_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_论儒家与道家学派主要思想的异同

【目录】

引言 重启古今中西问题

第 1 部分:启蒙主体性的终结

一、启蒙主体性与三十年思想史

2. 文化民族主义,刺猬或狐狸

三、现代知识分子如何以世界为己任

第二部分:儒学的中断

一、简评当前儒家政治话语

2.张广生序

3.康有为: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之间——张永乐《国家的竞争》序

四、新民与平民——新文化运动中的梁启超问题

5.五四、儒学与启蒙

6. 中国哲学不禁直面梁漱溟的遗产(访谈)

七、大陆新儒学与儒家社会主义

第三部分哲学的整合与划分

一、论西方哲学中国化的三个阶段

二、哲学与神学的政治对立——《座谈会》解读

3. 是的,很容易

4.亦传与生生

后记

更新书的后记

【更新书后记】

《儒学与启蒙》第一版问世已多年,在市场上并不好找。旧版大多是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的老作品,当时三十多岁。世间繁华,人到中年。现在的情况和心情有些不同。照原样转载,不是我想要的。因此,借此机会,增删了一些文章,同时修改了各系列的标题。部分文字有所修改,但引言和后记保持不变。

丁云

2019 年 8 月 9 日星期五

风雨交加的夜晚

【介绍】

重启古今中西问题

来自丁云《儒学与启蒙》的“导论”

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的气质和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上个世纪相比,这十年对研究传统和学科的重视,应该说是延续和推进了1990年代的精神。但就问题愿景的完整性而言,多半是对1980年代精神的回应和深化。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明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社会的一些内在问题甚至根本性问题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1980年代的主流思想是渴望一个迫在眉睫的现代社会,因此对现代性有一个粗略但总体上完整的概述是可能的。1990年代沿用了1980年代现代社会的愿景,但在社会和学科快速分化的背景下——这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990年代失去了站在临界点的80年代。从双方都可以看到十年的优越愿景。1980 年代是否认真而冷静地看待这一立场是另一个问题。

1980年代精神的原始老师是康德,1990年代的老师是康德的两极分化——韦伯和海德格尔。199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属于社会科学,所以海德格尔还是仅次于韦伯。也就是说,现代化是这个时代的思想基调,而对现代性的哲学反思只是第二声音的陪衬。不用说,韦伯已经包含了所谓的反射维度。但现代社会科学本身的现代反思维度在 1990 年代仍然隐藏。1990年代的另一个进步是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以弥补1980年代在实践中的挫折。

20年来高度发展的现代化,从来没有让现代社会的面貌在中国人眼中如此清晰;现代社会的享受,以及他必须付出的代价,从未如此真实。正是生活本身教育我们从一开始就审视这种现代性。在这个时代,那些没有失去敏锐头脑的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80年代初的老问题——古今中西问题。

然而,1980年代几乎唯一的大问题,其根源要长得多——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纠缠在中国现代史上。对中国人来说,古今问题之所以不断出现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因为欧洲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类似的争论,而是因为中国人遇到现代之后的整个生命过程本身。古今问题所蕴含的文明间关系问题,不仅是现代性本身的内在源泉,而且暗示了超越现代性的外在可能性。

在中国现代思想中,每当社会面临巨变,历史突然迷失在岔路口时,新一轮的古今中西之争势必出现。例如,晚推算起,这一次应该是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以来的第五个时期——前四个时期是维新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社会史论1930年代,以及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前三个反思和辩论最终被证明是一场更彻底革命的先驱。第四次,作为改革的先导,重振了前三场被历史表象下的革命主题所压制的讨论动力。

在所有古今中西思想中,这个时代的时机是相当独特的。如果之前的争论都如预期的那样发生在现代社会到来之前,那么这一次,我们在发展自己的经验和其他经验的过程中重新开始了这种思考。

或者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一轮的讨论中,对现代性和对传统的柔情的反思比前三轮讨论的要多。这种以理解为基础的温暖,甚至鼓励了一些儒生表现出超越五四以来的新儒学,直接追随清代经典的努力。这种态度表明,这一轮古今中西之争,与其他三者相比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更像晚清。

当然,与晚清脱离传统、进入现代、解体朝贡体系不同,这一轮进入现代、重新思考传统的思考,更多是从人类自身的现代命运和人类自身的现代命运出发。中国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立场永远是思考的起点,即使不是基点。

这种思想与1980年代有延续性,但也有明显差异。正如新文化运动前后与1930年代的社会历史论战,既有延续性,又有差异性。

总之,这次重启直接延续了1980年代的思路。1980年代对现代化的期待,概括为它的启蒙理想。这是以古今问题为基础,中西问题为辅。而这种反思间接引发的是晚清以后关于中国传统——可以概括为儒学——的争论。这是中国和西方的问题,古今的问题是目标。这篇文章之所以取名为《儒学与启蒙》,是因为它真正的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中西相互交融的古今中外问题。

或者问: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可以用小册子和小文章来研究吗?答案是: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五车之书可能不相关。若是有观看​​的本事,就算是皇上巨著中没有记载,也不能说不重要。在之前的四次古今中西之争中,更多的报纸文章被用来证明这一点。

或者问:中国的社会科学自199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什么不以学科的方式研究这些问题?答案是:知识和纪律不一定是一体的。学科学术有利有弊,如今已成为主流。但是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能够独辟蹊径,在“学科”之外创造世界的人,实属难得。今天,中国思想逐渐陷入困境,其中一半在“纪律”上。不希望汉语学习趋于狭隘,不走支离破碎的道路,不希望形成新的氛围,就必须从头开始。作者的青少年研究使1980年代的许多圣人受益。虽然还没有达到顶峰,但精神上绝不是1980年代的儿子。

这篇文章虽然是从近十年的一些文章中收集的,但预计不会有自己的风格,显示出当代思想的节奏,个人既无意识也无法置身事外。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基于启蒙、儒家和哲学。其要旨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和揭穿古今中西问题。启蒙主编探讨了过去三十年思想变革的大势和可能的出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读书,将古今问题融入中西问题。儒学编辑试图从新一轮古今之争的形势下,重新激发后启蒙时代儒学的新可能。

以上两个系列的思想评论居多。古今中西问题,根源于物理应用问题。体质问题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哲学问题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或者至少是一个与哲学相对应的问题。在西方哲学中,这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而在中国思想中,这是一个道家和心性的问题。难得能从用体的角度来考虑古今中西。但了解了体与应用论的哲学阐述,然后用它来判断古今中西方精神史的主要形式,并不是一个巨人。笔者无才,虽略见此理,却未达皇上。被列入近十年的思考大纲,特别是方法论和问题论的探索。一个彻底和完整的结构尚未到来。

在一个凡人的一生中,十年可不是很短的时间。但对于这一轮古今中西思维,还远远不够。中国,也许是整个人类,已经到了另一个关头。面对这个关头的复杂和危险,大多数关于人类未来的陈词滥调都变得苍白了。而当代中国思想家通过反思现代来激活经典资源,或许能够凭借中国人解决大问题的传统能力,为人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让我们一起期待、努力、见证。

2011年夏季上海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