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释迦牟尼所创的佛教经典与佛陀学说

古印度释迦牟尼所创的佛教经典与佛陀学说
佛学()是对古印度释迦牟尼所创的佛教经典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释上。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学有时被等同于现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较...
日期:2023-05-09 人气:239 阅读全文

从心神心识角度看印度佛教的心性和谐思想

从心神心识角度看印度佛教的心性和谐思想
佛家主要思想按佛学界通行的说法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一直流传到13世纪初叶为止两汉之际佛教传人我国与我国原有之儒道思想经数百年的排拒与融汇至唐代终于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
日期:2023-05-09 人气:223 阅读全文

佛教与儒家之间有什么联系,你知道吗?

佛教与儒家之间有什么联系,你知道吗?
而我们现在当代的人间佛教,具有传统佛教的出世思想,更具备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强调随顺世间,利乐有情,把利他、济世做为学佛的根本。
日期:2023-05-09 人气:1999 阅读全文

李白诗词中所蕴含的佛教观念-赠宣州灵源寺

李白诗词中所蕴含的佛教观念-赠宣州灵源寺
总之,李白的佛教思想是与其道家思想息息相关的。因此,虽然李白一生都以“安黎元、济苍生”来积极入世报国,但对于出世思想的佛教也同样深有感悟,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艺术领域,佛教思想对李白的影响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也正是如此,李白所创作的诗词作品才能经久不衰。
日期:2023-05-08 人气:1190 阅读全文

古诗词赏析:看久了会写诗的佛教中国后

古诗词赏析:看久了会写诗的佛教中国后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很难想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佛教用语,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佛家以开悟智慧会得真理为“觉悟”。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原为佛教用语,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口头禅”一词...
日期:2023-05-08 人气:326 阅读全文

想中国一定是有很大的功德,才能够出现像菩提达摩这种大师

想中国一定是有很大的功德,才能够出现像菩提达摩这种大师
也许,诸佛、菩萨与善知识们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展现他们不舍任一有情的伟大慈悲吧!?”这些简洁而充满哲理的箴言,让我知道了佛并不是消极出世,而是积极入世。所以,佛说做人必须要知恩报恩,用实际行动自觉地肩负起报答父母恩、报答国家恩、报答众生恩的责任。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因果;
日期:2023-05-08 人气:231 阅读全文

找故事寺院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对什么都好奇

找故事寺院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对什么都好奇
佛教的故事最能开悟人生增长人的内在智慧20个佛教经典故事开悟人生有客文章,开悟证悟要明心见性,佛法故事(20个经典佛教故事)E点点。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佛教投胎故事本文共8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个佛教经典故事开悟人生有客文章,开悟证悟要明心见性,有一舍利弗尊者就对日键连说“你的那两位弟子有没有开悟?
日期:2023-05-07 人气:155 阅读全文

修行的拜佛有三层意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感恩礼敬

修行的拜佛有三层意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感恩礼敬
修行的拜佛有三层意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感恩礼敬修行的拜佛,则有三层意义:1、忏悔罪过,2、修持禅定,3、感恩礼敬。佛教中常有批评只知瞌头而不知忏悔、只知拜佛而不知惭愧者,那种拜佛,不过是如鸡吃米、如捣蒜头。真忏悔是发自内心恳切的意念,不拘限在一定的场所,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对于拜佛的凡夫而言,佛菩萨的圣像,具有证...
标签: 禅定 文化 佛教
日期:2023-05-07 人气:362 阅读全文

郵箱: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要靠中国文化复兴

郵箱: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要靠中国文化复兴
他说中国的佛教,是融合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告诉我们中国儒释道三家是一家。所以说中国的佛教,是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这样我们佛教就把儒家和道家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光有儒家思想,还有道家、佛教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以后再讲传统文化,就是指儒、释、道三家。
日期:2023-05-07 人气:130 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开始复兴,是个好事情!(深度好文)

传统文化开始复兴,是个好事情!(深度好文)
二、儒道文化的特点中国的文化思潮被历史学家分为六个时期,总结起来为儒释道:儒教、释教、道教。归根结底,佛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但又不同于儒家、道家。总之,儒释道三家文化,各有特点,中心思想是“德”,儒家有儒家的“德”,道家有道家的“德”,佛家有佛家的“德”,归根于“德”,这是共同的。
日期:2023-05-07 人气:18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