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神心识角度看印度佛教的心性和谐思想
从心神心识角度看印度佛教的心性和谐思想
佛家思想是什么从心神心识角度看印度佛教的心性和谐思想从心神心识角度看印度佛教的心性和谐思想
佛家主要思想按佛学界通行的说法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一直流传到13世纪初叶为止两汉之际佛教传人我国与我国原有之儒道思想经数百年的排拒与融汇至唐代终于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变革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基本格局此后佛教在中国社会上下继续深入发展深植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资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谈论佛教的心性和谐思想和众生平等思想心性和谐思想是中国佛家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具有融合中印佛教心性思想的特征它突出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思想相对于印度佛教而言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现实人心的特征和谐本身存在不同的层次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和谐精神是古代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维度东方古代文化均倾向于将和谐作为世界万物存在的本然状态作为人自身生命人格修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存在状态中国佛学作为东方古代思想的一部分同样体现出鲜明的和谐精神中国佛学和谐思想是在印度佛学和谐思想基础上吸收融合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和谐思想形成的中国佛学和谐思想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以心性和谐思想为核心是从心性和谐出发关注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中国佛学继承了印度佛教以心的解脱和心性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思想特征心性和谐思想在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南北朝时期的涅槃佛性论诸家多从心神心识角度诠释了佛性一方面中国佛学心性论继承了印度佛教对心灵净化的基本追求继承并发展了印度佛教智慧解脱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国佛教心性论又通过吸收融合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了不同于印度教的特征佛学是一种以解脱为根本目标的宗教哲学在对解脱的理解及如何实现解脱问题上不同佛教流派的认识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对心灵净化和智慧解脱的强调都是基本一致的佛教认为人生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在于无明爱欲执取原始佛学十二支缘起论ldquo无明rarr行rarr识rarr名色rarr六人rarr触rarr爱rarr取rarr有rarr生rarr老死rdquo即系统阐明了无明造作爱欲执取导致生死轮回及人生痛苦烦恼的过程要从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必须觉悟祛除贪欲执着心灵净化和智慧解脱是其中的基本方面心灵净化偏重于对贪欲的净化强调戒与定智慧解脱重于觉悟明理强调观照智慧大乘佛教以自利利他普通众生为目标在修行观上更突出智慧解脱般若中观思想主要是通过对诸法缘起性空的观照破除贪欲和执着实现心灵的解脱缘起性空观念是从原始佛教ldquo诸法无我rdquo发展而来的中国佛学在修行观念上继承了印度佛教心灵净化和智慧解脱的基本观念同时又适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环境着重发展了大乘佛教的ldquo智慧解脱rdquo思想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北方重禅法南方重义理止观被析为两途佛教传统中定慧双开止观并重的修行原则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北朝末叶菩提达摩强调ldquo理人rdquo与ldquo行人rdquo并重两者有回归统一的趋势天台宗在南北走向统一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进一步把止观并重确立为佛教实践的根本性原则在止观并重的理解上突出禅定与智慧的圆融互具认为ldquo非禅不慧非慧不禅禅慧不二不二而二rdquo中国佛学在强调止观并重定慧等持法则的基础上着重继承发展了大乘佛教的ldquo智慧解脱rdquo思想这首先体现在大乘中观学说对中国佛学的重要影响上东晋时期鸠摩罗什的关中学派引进弘传的主要是般若中观学说罗什译介的般若性空之学后经僧龊僧肇竺道生等人的弘扬对中国佛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实际上成为后来中国佛学的理论主干之一天台宗于一念心起观照十二因缘十法界之即空即假即中的ldquo观心rdquo实践即是对般若中观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佛学对智慧解脱思想的发展还体现在顿悟解脱思想上竺道生提出ldquo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rdquo的顿悟观慧能禅宗更将顿悟作为成佛的最根本方法所谓ldquo顿悟成佛rdquo即是ldquo直指人心见性成佛rdquo就是将自心自性的觉悟看作佛教修行的根本中国佛学对智慧解脱的重视还体现在对传统戒律坐禅等修行方式的理解上在戒律方面隋唐宗派佛学继承发展了大乘菩萨戒佛性戒的思想主张以性摄戒认为一切众生先天本具止恶为善的趋势和力量突出般若中观智慧对戒律的主导作用在对禅定的看法上禅宗注重从心性觉悟的角度理解禅定认为禅不在坐ldquo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rdquo《坛经》主张破除对外在修行形式的执着而突出心性的自觉和自律突出心性觉悟的修行原则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宗教修行与行住坐卧搬柴运水的世俗生活的融合就是对现实道德实践价值的肯定佛教的心性和谐思想是与其修行解脱观相关联的解脱本质上是心的解脱解脱的境界即是心的和谐状态而不论是心灵净化还是智慧观照则都是通过一定的修行方式达致心性的和谐大乘佛教则在关注自身心性和谐的同时将心量扩展到社会人生乃至万物众生如来藏思想肯定一切众生含藏有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即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真如心佛性概念则是随着如来藏系经典的流行出现的阿赖耶识说是瑜伽行派的观点它认为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的根本众生的本性由阿赖耶识决定阿赖耶识是染净皆有真妄并存在这之后又出现了综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之《楞伽经》和《密严经》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楞伽经》及《大乘起信论》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后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两部经论均带有融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的特征《楞伽经》认为如来藏识为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融合从体上言为净法如来藏从相用上为染法阿赖耶识ldquo如来藏rdquo为ldquo客尘rdquo烦恼障蔽即变成能够派生出现象世界的阿赖耶识所谓修行就是将被熏习污染的如来藏识再转变成清净的如来藏《大乘起信论》的基本思想与此相类它从阿赖耶识为真如与无明妄念的和合观念出发阐发了ldquo一心二门rdquo的理论体系所谓ldquo一心rdquo也叫ldquo生心rdquo所谓ldquo二门rdquo即ldquo心真如门rdquo和ldquo心生灭门心真如门rdquo是从宇宙本体着眼没有迷悟染净的差别平等一相ldquo心生灭门rdquo则立足现象世界的生起具体描述了真如受无明缘动而生起宇宙万象的过程从修行觉悟而言则是从染识当中解脱出来由不觉到始觉再到究竟觉从而实现对真如本体的觉悟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是中国佛学和谐思想的核心中国佛学心性论在继承印度佛教心性论基本观念的基础上适应中土思想文化环境也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内涵从心性和谐思想而言它着重发展了般若中观学派的智慧解脱思想通过强调自性自悟进一步将修行观念落实到世俗的道德践履当中从而涵摄了传统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此外它关注现实人生现实人心及现实之用体现在心性和谐思想上就是在修行观心性本体论境界论当中将内在精神的和谐与应对世间的智慧结合起来将心性和谐推展到现实人生当中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对自心觉悟的强调在启发人的生命自觉和超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对心灵净化的强调对于化解人类的纷争对于促进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释迦牟尼提出ldquo众生平等rdquo的主张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印度这是非常难得的按照佛门的话说需要有ldquo大无畏rdquo的勇气因为在一个有着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等级制度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森严的国家里推行如此ldquo平等rdquo的主张尽管限于一定的范围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在同时代的世界里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佛教的平等观念及其实践其价值不言而喻无论你是高贵的婆罗门出身还是处在低贱的首陀罗地位都一视同仁并尊敬年长者或出家时间长的为长老在佛教僧团内长幼有序谦谦君子实行ldquo六和rdquo僧的制度营造了一种和谐安乐的良好氛围这非常有利于修行办道活动的开展在接受新人出家的问题上均由大众共同讨论决定人人有发言权而后表决通过甚至有佛经记载连释迦牟尼年老六十岁需要有侍者照顾其日常生活起居一事也经由僧众推荐人选共同商议决定不是佛陀自己说了算释迦牟尼本人作为宗教领袖在四众弟子中拥有崇高威望但没有任何特权用佛教的话说就是ldquo佛在僧数rdquo意思是说佛也是僧人的一分子僧团内的重大决策基本由大众共同作出不是一人独断专行因此佛陀在般涅檠之前并没有指定任何接班人作为大众的领导者而是特别强调ldquo以戒为师rdquo来统摄大众与现代无政府主义的特征有些相似是集体领导共同参与主要采取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对于违反戒律而又屡教不改者大家一致以ldquo默摈rdquo手段来促其悔改或驱逐出僧团然而应当指出的是随着后来佛教的发展由于时空条件的转换有些被迫或自觉背离佛陀原有的轨道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佛教倡导并实行的ldquo众生平等rdquo主张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内容虽过于绝对化难以接受和推广但它毕竟倡导了对一切生命价值的肯定释迦牟尼提倡的平等是绝对的一切众生平等这里的众生指的是世界上所有有情感的生物比如人类飞禽走兽之类的动物还包括蚂蚁蜻蜓飞蛾甚至是低等的生物如从不同的出生方式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来说其中的ldquo湿生化生rdquo就是指低等生物的产生方式所有这些都一律平等我们知道人类有权利而其他动物没有无论它们与人类有多么相似虽然佛陀主张人类与动物平等享受权利但是直至今日人类因为自己在生命界的地位而有优于其他物种的观念使得佛教ldquo众生平等rdquo的主张仍旧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迦牟尼所说的平等首先主要指的是生命权的平等因为佛心慈悲在他看来任何生命体出于本能都是贪生怕死的强行剥夺其生命将心比心于心何忍其次是成佛的权利平等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向上追求进步和完美的理想因而要求获取成圣成佛的果位也是十分自然的这些可以从佛教的戒律可以看出来佛教有许多戒律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还有在家居士的戒律及菩萨戒但在所有信仰佛教的人必须共同遵守的第一条戒律就是ldquo不杀生rdquo戒这是将生命视为宇宙间的最高价值所在现在我们所说的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佛教是当之无愧的ldquo始作俑者rdquo并且这里所指的生命当然是包含所有的生物而言这在古代欧洲的宗教和哲学中是不曾有过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古代印度凡是受过戒的比丘比丘尼随身携带的六种物品称为ldquo比丘六物rdquo中有一称为ldquo漉水囊rdquo的物件相当于我们现在用布做的过滤网比丘在行脚过程中难免要喝水在饮用之前先取ldquo漉水囊rdquo过滤一下以免将水里的微生物喝进肚子里去无意中杀生佛经记载ldquo佛观一滴水八万四千虫rdquo佛陀已了解到水中含有许多的微生物还有是安居制度安居又称为ldquo雨居rdquo或ldquo坐夏rdquo是古代释迦牟尼佛根据印度气候的特点而制订的僧团行为制度其中规定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在雨季的三个月里禁止僧尼外出因为此时万物生长行走于途无意间踩死诸如蝼蚁一类的昆虫所以大众应定居一处坐禅修行接受信徒的供养佛教ldquo不杀生rdquo的戒律不但ldquo为鼠常留饭热夜不点灯rdquo对于杀生之举更是深恶痛绝认为这是不可悔过的大罪相反对于保护众生的善行佛教总是竭尽赞扬之能事所谓ldquo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rdquo就是众所周知的流行之语从本质上说佛教竭力救护禽兽虫鱼之类的目的是要人们护持自己的心使之避免形成ldquo强凌弱众暴寡rdquo的残忍之习进而养成仁爱平和的性情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自身的修养也有利于家庭邻里的和睦乃至于国家的稳定安乐佛教形成一切众生平等分享权利这样的观念与他们笃信因果报应和轮回的理论有关所谓因果报应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所谓轮回这是印度人的古老观念它与因果报应说是连在一起的善恶报应自然与人来世的祸福有关来世报应的方式有六种其中修善上生天神人或阿修罗是为三善道作恶则沦为地狱饿鬼和畜生是为三恶道这就是ldquo六道轮回rdquo佛教认为人随其善恶不同生生世世轮回不息而且无论贫富贵贱一律平等概莫能外在六道轮回中由于生命的形式在不断变化有时为人有时也可能为动物或昆虫这样已去世的亲人中有可能由于种种因缘变为低等的动物之类因此你杀死一条鱼有可能就是你已故的亲人为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佛教主张ldquo不杀生rdquo中国是大乘佛教国家秉承佛陀ldquo慈悲与乐悲悯拔苦rdquo的护生精神奉行慈悲戒杀也就是ldquo不杀生rdquo的实践活动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梁武帝率先提倡僧人吃素素食是以植物为主要食物的进食行为这不仅与佛教戒律中戒杀的宗旨相吻合并且也与大乘经典里否定出家人食肉行为的主张相一致比如《梵网经》里说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楞伽经》也说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此外在《大般涅粲经》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可见梁武帝倡导素食的根据所在也因此我国佛教千百年来始终致力于ldquo护生rdquo和ldquo放生rdquo的伦理实践几乎每座大寺院均有ldquo放生池rdquo的设立其源盖出于此而这么做的理论基础还是因果报应和轮回说这就是佛教所说生命权利意义上的平等观成佛权利的平等也是佛教非常重视的课题之一在人类和动物之间释迦牟尼毫无疑问首先肯定人而他自己就是在人间成佛的即是证明他常常说ldquo人身难得rdquo形容到ldquo盲龟值浮孔rdquo的程度因为在六道轮回中转身为人是如此不容易不过佛陀也承认相对于其他五道而言惟人道是最容易成佛的但是佛陀这么说并不表示其他动物没有成佛的可能性比如《涅槊经》里说ldquo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悉得成佛rdquo他成道之后接受皈依的首位徒弟居然并非人类而是龙王名叫ldquo目真麟陀rdquo在法华会上他也为龙女授记成佛龙树《大智度论》里还有ldquo鸽子成佛rdquo的记载等等都说明凡是六道中的生物均存在修成正果的可能性⑤只是概率的大小时间的长短有别而已佛教的平等思想经过现代诠释能够给现代人解决当今世界的某些现实困境提供积极的智慧启迪首先从今日世界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佛教平等观有助于建立一种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待的和谐的人间秩序就国家关系而言我们应当倡导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要彼此尊重协商对话共同参与国际事务佛教认为平等不是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对方就范而应该顾及对方的权利和尊严只有视人如己才能爱人如己唯有人我共尊平等对待才能达到和平共处的境地当今世界就是处在一种佛教缘起论所谓的ldquo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rdquo的荣枯与共的关系之中只有当我们发起ldquo同体大悲rdquo之心我们才会平等地看待彼此的地位佛教平等观的慈悲和智慧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难得的启发世界是彼此联系的你和我是相互依存平等无差别的只有平等相处互助互爱才是人类得以和平相续的唯一希望姓名梁冬雪学号S佛家思想是什么佛家思想是什么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